在神秘學中找到安慰:星座、水晶療癒、聲音療法、塔羅,讓人們轉向直覺、自然和超自然的應對方式|cacao 可口雜誌

在新時代時期至今的幾十年裡,占星術當然沒有消失,你可以在雜誌的封底背頁找到星座運勢。它回到了人們的視野當中,在背景中發揮了一些作用,來自洛杉磯的占星師Chani Nicolas說:過去5年中,發生了一些事,給了占星術一個切入點,與當下產生了聯繫。之前足足有35年,占星術一直沒有像今天這樣的發展環境。千禧一代(1984-1995年出生的人)接受了占星術,並開始嘗運用它。

從某些方面來講,占星的特點很適應網路時代。它入行的門檻很低,如果你想沿著搜索引擎深入挖掘,能獲取的知識可以說幾乎是無窮無盡的。網路能給出具有深度的訊息,這一環境也給予占星術的復興浪潮一定的知識基礎。我們先來點基礎知識:占星術不是科學,沒有證據表明一個人的性格和星座相關。但是占星系統有著自己的邏輯。占星術將太陽、月亮和其他行星放入天空的12個區域——也就是黃道12宮內。即使你不是占星愛好者,你也很有可能知道自己的太陽星座。太陽星座根據你生日當天太陽的位置來判斷。你的出生命盤會用圖表的形式展示你出生時月亮和其他行星的位置。

占星術本應要告訴你,當下行星正在做什麼,將來會做什麼,它們是如何對各個星座產生影響的。著名占星學家,占星空間網(Astrology Zone)的創始人蘇珊.米勒解釋說:我們可以把行星的狀況看做一場雞尾酒會,三個人可能聚在一起聊天,兩個人可能在角落裡爭吵,金星和火星可能在親吻對方。我必須要幫你們理解這些對話的內容。

占星術通過行星和星座符號的快速描繪來表達關於個性、生活方式和關係模式的複雜概念。在網路世代中,人們常常在交流中使用符號和快速描繪的詞句,因此占星術傳播效果非常好。社會認知學家Bertram Malle認為:首先聲明,我個人認為占星術是文化或心理學現象,而非科學現象,但是「成熟的占星術」遠非報紙雜誌上星座運勢的占星術,提供了一個強大的詞庫,不僅能捕捉性格特質,還能抓住生活中的機遇和挑戰。一個人只要學會用這些詞,占星術可能就恰時其所地成為一種代表(不是解釋或預測)人類經歷和生活中事件的好方式,並對應著一些可能的應對方法。

在壓力大的時候,人們會傾向於求助占星術。1982年,心理學家Graham Tyson的一項研究發現:做占星諮詢的人的目的是為了應對生活中特定的壓力,尤其是「和個人的社會角色以及和他人的情感關係相關」的壓力。即使在壓力不大的時候這個人並不相信占星術,在高壓情況下,他也會準備用占星術來應對壓力。

美國心理協會調查數據顯示,從2014年開始,千禧一代一直是壓力最大的一代,也最有可能是從2010年以來的幾年中,他們所背負的壓力與日俱增。從2012年開始,千禧一代和X世代(1966-1980年出生的人)的壓力明顯大於上一輩。美國心理學會2017年的調查數據顯示,63%的美國人對自己國家的未來倍感壓力,56%的人認為,閱讀新聞會感到壓力,而千禧一代和X世代的人更可能產生上述想法。最近的新聞經常涉及政治上的內鬥、氣候變化、全球性危機以及核戰爭的威脅。如果說壓力會讓占星術更加出眾,那麼它變得更具吸引力也就不足為怪了。

占星術為身陷危機中的人提供了慰藉,他們可以憑此想像以後更好的生活;它切實地讓人們想起那句老生常談、那句在你迫切需要它時,卻難以記起的話——這些都會過去。

人類是敘事生物,通過編造過去、現在和未來(以目標和期望的形式),不斷地解釋生活和自我。心理學者Monisha Pasupathi說:雖然她不覺得占星起到了作用,但是占星「為這種解釋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框架」。

占星術確實給人一種秩序井然的感覺,與圖書館的字母順序不同,它可以將生活中的隨機事件和各類情感放在具有療愈效果的標籤下。如:這人沒有給我發訊息,因為水星逆行可能讓他無法及時收到訊息;我做一個決定花了好長時間,因為我的火星落在金牛座。當木星進入我星盤的第十宮時,老闆最終會承認我所有的努力。未來的不確定性與壓力的結合就像一位病患,而占星術似乎是完美的解藥。

對於某些人來說,占星術的預測極致,它是能帶來安慰的魔法。但它同樣有著不可言說的神秘色彩,比螢幕上發出的光芒更柔和、富有色彩,會讓人們一開始就想伸手觸碰。

人們開始厭倦始終忍受焦灼的生活了。大家希望能夠在網上隱藏自己的身份。厭倦了電子書、交友軟體和社交媒體之後,在量化自我,位置追踪,給予每一個可能出現的問題以答案之外,人們渴望著這個時代能有別的什麼東西。有些問題一直屬於未知的範疇,例如自己究竟是誰,以及未來會為你帶來什麼。

著有新時代文化指南《物質女孩,神秘世界》(Material Girl, Mystical World)作家Ruby Warrington,她還運營一著個神秘學秘傳網站超常規(The Numinous),韋氏詞典上將這個詞定義為「超自然的或者神秘的」,但是她在自己的網站上將這個詞語定義為「不可知,或無法得知的」。她聊到:我認為這些非科學的部分是一種平衡,我們生活在非常量化、一絲不苟、組織有序的世界裡,我們心中存在著連接並挖掘自身超常規部分的渴望。我會把占星術看做一種符號語言,它描述了我們沒有不能拿方程、數字和論述來解釋的人的某種經歷。

2016年,知名廣告行銷公司J. Walter Thompson的智囊團發布了名為《不實》(Unreal)的報告,報告中也提到了同樣問題:我們正在把脫離現實的東西變成某種逃避的方式,變成某種尋找其他自由、真相和意義的方式。 人們開始喜歡魔法和靈性,以及明顯脫離現實的東西,用生活中模棱兩可的部分開始抗拒大數據和網路帶來的透明化生活方式。

十七八世紀的啟蒙運動強調理性和科學,而隨後的浪漫主義運動讓人們轉向直覺、自然和超自然。我們現在似乎正處在一個類似的轉折點上。

《千禧一代:新精神力量》(Millennials: New Spirituality)中,把占星術和其他近年來已經在年輕人中興起的新時代神秘學潮流歸為一類:水晶療愈、聲音療法、塔羅等等。

對占星術日益增長的興趣並不意味著人們會為了更玄秘的信仰放棄理性。Nicholas Campion研究占星術歷史,他指出:我們無法回答人們是否「信」占星術,這也不是一個有意義的問題。人們可能說自己不「信」占星,但仍然會按照星座分類。他們也許會讀自己的運勢,但是不會根據運勢的內容更改原本要做的事。有太多細微的差別超越了統計報告可以估測的範疇。

當然,還有一些人盲目地全盤接受占星術,將其看成和生物學一樣有著某種規律,但這種情況在那些為占星術復興充滿熱忱的年輕人中並不普遍,我說的這些人通常將占星術看做工具或是語言,對許多人來說,這比文字更具隱喻性。

千禧一代可能更願意活在懷疑和信仰之間的交界線上,因為網路已經佔據了生活的大多數時光,網路世界塑造了另一個空間,在這個空間裡真實和虛無同時共存。很多人認為占星術很有意義,這也在提醒我們,有些事情不一定得真實才能讓我們感到正確。我們不是一樣從小說中發現真理嗎?

如果「占星術是假的但又是對的 」這個立場看起來有點矛盾,那麼,也許矛盾才是它引人注目的關鍵。許多人提供了很多能夠解釋占星術復興的假設。一些人認為,數字原生是自戀的,而占星學正是種缺乏深度的執迷。還有人說,人們因為地球上的生活感到無能為力,所以大家將目光投向星星。當然,事實是兩者兼而有之。有些人認為,占星術是逃離充滿邏輯的「左腦式」思維的一種方法;另一些人渴望這套複雜的系統能為混亂的生活帶來結構感和秩序感。所以,兩個都對。這才是重點。

想要理解占星術的魅力,你需要習慣悖論的存在。這時宇宙和個體是同時存在的;精神和邏輯是同時存在的;難以言說和切實觸碰是同時存在的;真實和虛幻是同時存在的。占星術是一種開釋,在這個多元分化的時代,沒有一定要去選擇的選項。在這個衡量黑白、區分0和1的時代,它可以給人自由,從灰色地帶中尋找答案。即使你知道這些星星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少光年,並且幾乎沒有任何關聯,占星術同樣可以在時間長河中劃分間隙,在對夜空星光的點線中找到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