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十大社交距離主題設計:不管喜不喜歡,你我就是住在同一星球上|cacao 可口雜誌

誠如約翰.藍儂所言,除非你是個和尚,否則你不該對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一切保持緘默,在這艱苦的一年當中,冠狀病毒以全球為範圍,對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造成影響,其中最令許多人感到拘束的,在配戴口罩之外。肯定是「維持社交距離」,也因此不乏設計師將精力集中在創建更安全的公共環境上。讓我們來看全世界以社交距離為主題,在逆境中得到激發的主題設計。距離不等於疏遠及冷漠,設計師們為這段保持距離增添溫度!

小徑疊合的防疫花園「Parc de la Distance」

photo by Precht studio

由於病毒大流行,許多公共空間不得不為此下逐客令。但人終歸有戶外活動的需求,如何在滿足需求的同時,又能保護健康無虞?位於奧地利的Precht studio設計了一個宛如迷宮般的公園,園內被90公分寬的樹籬分割為多層的蜿蜒小徑,每條路線出入口均設有關卡,顯示該路線是否有人正在使用。在鳥瞰圖中,它看起來就像一枚指紋。

「Parc de la Distance的原型是法國的巴洛克式花園,」工作室創辦人Chris Precht說:「以植物建構秩序,以樹籬創造幾何圖形。此外,日本的禪宗庭院也是我安排景觀的靈感來源之一。」儘管設計目的是為了提供遊客安全的物理距離,但Precht表示,公園的意義不僅限於如此。在疫情過去後,它會成為躲避城市喧囂的去處,「這次病毒大流行的教訓是,我們需要更多可以『逃避』的地方。所謂的城市中心,不應該是銀行或辦公大樓,而是公園、草地、植物。過去,自然在都市生活中消失了,因此我希望Parc de la Distance可以提供人們逃往自然界的機會,擁有真正的獨處時間。」

「剛剛好距離」——肉眼看得見的社交距離

photo by Livable

Livable是個研究設計平台,為鼓勵人們彼此保持距離,遏止病毒傳播,設計了如圖中的穿戴式藤籠「剛剛好距離」(Well-Distance-Being),沙漏般的外型類似於維多利亞時代的鯨骨裙襯。儘管藤籠使抽象的距離變得易於辨視,創始人Sep Verboom也強調,他並不建議公眾開始穿戴類似的產品。 實際上,該設計的半徑小於比利時政府所頒布的兩公尺限制,Verboom的創作目的,是讓人們更能意識到保持物理距離的必要性。社交距離無關冷漠或疏遠,而是向所有人提供協助。如果你需要外出活動,請以該項措施為前提,與他人發生聯繫。承擔感染他人或被感染的風險,不是幫助人的方式。

社交距離辦公室:讓工作時間像在家中用餐,讓用餐時間像在餐廳聚會

photo by Weston Williamson + Partners

倫敦建築工作室Weston Williamson + Partners希望透過改進辦工型態,以及物理空間的改造,讓員工能安全地返回工作岡位。他們的社交距離工作場所計畫,內容包括設置於辦公桌周圍的透明屏幕,增設免提門,並且雇用一名咖啡師和廚師——這麼一來,大家在用餐時間不需要往廚房擠。為了增加每個人的可用空間,該工作室還規畫讓100名員工中至少一半人留在家裡辦公,並且不再於封閉的會議室中舉行會議。

「我們想給同事們提供選擇,」主理人Chris Williamson說:「他們當中有些人恨不得趕快回到正常狀態,其他人則有所顧慮,因此在設計上就需要兼顧這兩種考量。我們試圖營造輕鬆、友好的工作環境,讓工作的感覺就像和親人在餐桌上用餐。其中的關鍵是創造風格,並優雅地進行改造,善用不利環境改善我們的工作方式。」該計畫雖然是針對其工作室所擬定,但Williamson認為,它同樣可做為其他公司的參考依據。

「綠點」讓你在不迷失方向之餘,還能為自己和他人預留互動空間

photo by Paula Scher

紐約高架鐵道公園在歷經四個多月的關閉後,於七月間重新對外開放。與過去不同的是,公園多出了1000個綠點。「綠點」是平面設計師Paula Scher的創作,它們遍布在公園內的座椅以及地面上,藉此標示出安全距離。該公園以前有多個出入口,疫情期間則改制為單向道,其他入口只能做出口使用。他這樣說道:「這些圓點可以幫助遊客判斷前進的方向,更重要的是,無論道路寬窄,你都知道該怎麼給自己預留與他人互動的空間。」

整個城市是一張大網格

photo by Caret Studio

Caret Studio在義大利佛羅倫斯的一處城市廣場建立了名為「StoDistance」的社交距離系統。StoDistance是由一個個以防水顏料塗繪在鵝卵石地面上的,長寬各1.8公尺的白色方格所建構而成,作為疫情期間重啟公共空間的臨時性解決方案,StoDistance以視覺表現,告知人們如何安全地穿過廣場。「在防疫期間,誰也沒有辦法忽視社交距離的影響力,所以我們重新思考了人們日常使用空間的方式。」設計師如是說。

紐約多米諾公園草地上的白色圓圈

是的,又是一個保持社交距離的圖像提示——不過這次是空心的,可供個人或團體待在裡面。在多米諾公園的人造草坪上,約有三十多個圓圈對稱排列,每個圓圈的直徑為2.4公尺,其概念旨在標誌出公園之於都市生活的重要性,且能讓遊客在進行小型聚會的同時保持適當距離。園方工作人員將該項措施稱作為「具戰略性的城市主義」(Strategic tactical urbanism)。

攜帶式長凳~(哆啦A夢語調)

photo by Object Studio

長凳「Corona CrisisKruk」出自荷蘭設計公司Object Studio之手,krukken即荷蘭語中的凳子之意,外型有些像健身房裡的啞鈴,是一款輕量級的街頭家具。它由兩張凳子和一根帶有把手的橫樑組成——對,就是你想的那樣,橫樑的長度剛好等於荷蘭政府所頒佈的社交距離1.5公尺,並刻有「有史以來最漂亮的公園」等短語,遊客可以自由移動長凳,放在任何地方供兩個人使用。

「當我把長凳放在公園裡時,人們馬上就曉得如何使用,即使沒有真的坐下,只是在它們的周圍駐足閒聊,也會彼此保持適當距離,而不必檢查或糾正其他人的行為。」設計者Van den Broek說:「大家都對病毒和防疫守則感到厭倦,但我們必須保持堅強,多撐上一段時間。」

帶上「太陽來了」野餐毯去曬太陽

由倫敦設計師Paul Cocksedge所設計的太陽形狀野餐毯「太陽來了」(Here Comes the Sun),靈感源自於設計師在進行每日健走時,感受到和人交談、親近的必要性,以及察覺2公尺的社交距離有多麼容易誤判,「尤其在我們與親友相見時,要時刻記得保持距離又更加困難。這讓我們對人類未來的互動感到擔憂。」

這款由五塊獨立布料組成的野餐毯專為「後封鎖時代」而設計,以確保人們能夠自由地野餐,或享受日光浴。之所以選擇圓形來製作,是因為它「天生討人喜歡」,也反映人們聚集的形式,這款毯子被Cocksedge形容為「民主的設計」,任何人都可以免費下載設計圖自行製作。「封鎖隔離促使人們爆發創造力,因此我想創造一些積極的,面向未來的東西!」

用餐的時候,親密關係與安全距離不該互相違悖!

photo by Boir

克羅埃西亞工作室「Boir」為使人們在疫情期間能夠安心用餐,特別設計了一系列概念性餐具「新常態」(The New Normal),餐具以鋼料和石材製成,兩者從視覺上皆能予人以乾淨無菌的感受,其中包含可供情侶互相餵食的長杓,以及從中分隔,卻彼此相連的菜餚盤。

「我們的餐具保留了用餐最重要的社會和文化維度『分享』。」創始人Ivan Zidar解釋道,「當代餐飲是感官的劇場。餐具和其他配件就是道具和布景,它們訂定基調,提供表演空間,激起廚師和美食家的好奇心。在這之中沒有一樣東西是多餘的,所有產品均以強大的敘事邏輯連繫再一起。」

具有可持續使用價值的校內防疫範圍

photo by UNIT Fabrications

英國家具品牌UNIT Fabrications為倫敦一所小學設計了一系列移動式屏風(mobile screen),以物理干預的方式,協助校方將返校上課的學生拉開距離。用於劃分校內空間的屏風由膠合板製成,底層並附有滾輪,UNIT Fabrications選擇將木材與鮮艷的色彩結合,令學生不會將這些出現在校園裡的新鮮玩意,立刻與流行病聯想在一起。

品牌總監Toby Hadden解釋道:「自疫情爆發以後,我們就被塑膠包圍了,一夜之間,商店、餐館,任何公共場所都掛上了塑膠隔籬。因此我們決定使用高品質的樺木膠合板,來創造具有溫度和材料持久性的解決方案。」移動屏風除了能提供屏障,確保學生們不會在防疫範圍以外進行互動,也能充分利用現有空間,創造一個視野良好的班級地圖。Hadden並強調,這些措施雖是疫情期間的應對方案,但他們的設計理念仍是以在傳染病退去以後,仍能持續使用為主要目的,「屏風可以用作休息、閱讀,也可以做為展示板使用,構成畫廊一般的空間。這還只是眾多用途中的幾個例子!」

 ▌整理報導: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