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一生中都至少有過一個愛嫉妒的伴侶。毫無疑問,無論是我們心懷一絲嫉妒(無意識的,是對現實世界的本能反應),我們都曾嚐過嫉妒的滋味。嫉妒心理十分普遍性,可以用於解釋家庭成員、朋友、同事間的嫉妒心理等等。人類天生就有嫉妒心嗎?當被問及我們是否相信嫉妒是與生俱來或普遍存在時,最好的回答就是「你說的是哪種嫉妒?」。
戀愛關係中的嫉妒有許多不同的表現方式,它並不是種一概而論的感覺,更不是源於普遍原因的普遍症狀。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原理,以及不同的恐懼感導致了這些不同的表現方式。有些嫉妒是天生的,有些則是後天形成的,但兩者幾乎總是結合出現。

嫉妒的不同類型
從對某人產生短暫輕微的不適感,到產生內在的病態偏執感,嫉妒有許多不同的表現形式。強調這些不同對於我們理解嫉妒至關重要。心理學家、心理學博士Seth Meyers告訴我們,當發現嫉妒行為時,要觀察它,並試圖辨別它屬於哪種類型。它是獨立出現的?還是背後存在著更嚴重的病理性行為?
嫉妒產生的原因通常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點:
·能力不足感
·不安全感
·佔有欲
·自認為擁有或確實擁有某種權利
·有強迫症、喜歡胡思亂想或焦慮不安
·高度偏執
使問題更複雜的是,嫉妒可以是合乎情理的,也可以是毫無道理的,如果有人在一段關係中做出了承諾,我們便希望他們能堅持這一承諾,如果他們沒有做到,比如和別人曖昧調情,我們對此心生嫉妒也是合情合理的。有時候人們嫉妒是因為他們的伴侶不忠。我們將深入探討每種類型的嫉妒、其產生的原因及可能消除的方法。

能力不足感
因能力不足而心生嫉妒的情況不止發生在戀愛關係中;覺得自己能力不足的人不只會在戀愛關係中有這種感覺,這表明此類嫉妒多半是個人感覺而非是性佔有欲的體現。有不足感的人通常會把嫉妒藏在心裡,緘默不言,默默用它來重申對自身已有的認識,但並不總是這樣。能力不足感幾乎完全是出自個人內心。
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正強化和支持作用對建立自尊心至關重要,但僅僅接受鼓勵是不夠的,而且可能適得其反。因為一個感到自己不夠有本事的人,不太可能僅僅因為我們告訴他們有能力,就認為自己是夠有資格的。人們往往更喜歡借助親身參與感更強的方式建立自尊。
這種令人痛苦的能力不足感是可以被克服的,我們可以通過訓練,尤其是在別人的幫助下獲得滿足感。積極地肯定自我價值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們克服不足感,而且這種自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不安全感
能力不足感是一種自我感覺的、對戀愛關係的內在威脅,相反地,不安全感是一種對外部威脅的感知,並可能因為戀愛關係而偏離軌道。有個不太成熟的觀點,不安全感是一種外顯的能力不足感。能力不足感通常是對自身缺點的放大,而不安全感是對他人成就感的放大,讓人覺得無法在一個充滿潛在情敵的世界裡鎖住自己的伴侶。這種嫉妒之所以會產生,通常是因為我們的眼睛和大腦持續不斷地接觸到了充滿性趣味的媒體。不安全感並不是絕對的,意思是一個人可能在經濟、性、職業和友誼方面有絕對安全感,但卻在愛情中表現出極具破壞性的嫉妒心理。
因為對於沒有安全感的人來說,這種威脅是外在的,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已經做到了最好,並且做的還不錯,但仍然會無理由的害怕,認為有外在威脅會破壞他們最珍視的戀愛關係。沒有安全感的人通常會感到不公平,並且更容易怪罪他人,這點和有不足感的人一樣。不足感往往源於童年創傷,而不安全感則深深植根於現實世界的活動。要正確克服此類嫉妒心,保持樂觀是很重要的一步,因為樂觀主義從本質上直接降低了人們對外部威脅強度的認知。
有時候,在競爭激烈的愛情世界裡,如果我們提醒對方,我們愛他們且選擇他們是有原因的,這種安慰往往會很有效。我們發現,有時當現實生活中被認為更有吸引力的人在和我們的伴侶調情時,我們就會感覺到這種外部威脅。表達我們對外部威脅的真實感受,讚美情敵的美好特質會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

佔有慾和權利
佔有欲可以是病理性的也可以是情景性的,而且往往是理所應當的,是權利的外化。權利通常是與生俱來的,尤其是在戀愛和約會的時候,這一點應該不是什麼秘密。當我們稱呼另一半為「男朋友」或「女朋友」或其他別人賦予我們的稱呼時,權利就變得很有意義了。
有些人嘴上說著愛你,被你所吸引,會為你付出一切的好話,但別過頭就和別人調情去了,在這種情況下,被動的一方完全有權感到被背叛,覺得這種以承諾形式賦予的權利受到了威脅。有時候,人們在一段關係剛開始的時候,還沒有得到口頭上的承諾,就覺得自己已經有了權利,這通常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信號。
我們從來沒有權利要求得到別人未曾許諾給予的東西。
當然,許多佔有欲是病態的,所以誠實分析是否是我們自己引起了另一半的嫉妒,以及辨別嫉妒中佔有欲的類型是很重要的。虐待型、自戀型和反社會型占有欲是最常見的病態佔有欲類型,區分佔有欲的成因很重要。在戀愛關係中表現出佔有欲的人,其占有欲通常是一段戀情結束的原因。
有些佔有欲是因為感受到了威脅,而有些則完全是單純的控制欲,當我們的伴侶有佔有欲時,分析最有可能的成因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問問自己,這種佔有欲背後是否存在著更嚴重的控制欲行為,如果是的話,那就算專制了。
如果佔有欲無處不在,就預示著有更深層次的病態問題,而如果佔有欲只在一兩處發生,則可能暗示某人有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往往是可以克服的。此外,佔有欲強的人還經常激發別人的佔有欲。很多時候(但並不總是這樣),正是這些人的雙重標準,他們一邊期待別人對自己絕對忠誠,一邊又拈花惹草故意炫耀自己的輕浮。
經驗法則:如果我們對另一半始終保持忠誠,但對方仍然一直表現出佔有欲,可以肯定地說,問題就嚴重到不是外行人能解決的了。我們需要分析自己為什麼默許這種情況出現,並且還繼續保持著這段關係。當我們在言語和行為上都是坦誠的時候,我們永遠不需要也不應該去小心翼翼避開別人對自己不誠實的指控。

要回答「人類的嫉妒心是否是天生的?」這一問題,最好的回答是既是也不是。我們天生傾向於某些行為,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忘記自己的傾向性,並有意識地去進行其他的行為。
最後,像人類的暴力行為和性行為的其他表現一樣,一般而言,嫉妒既是天生的,又受後天環境影響。嫉妒的某些方面和特徵是與生俱來的,如果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教會我們什麼,那就是以前被認為是「天生的」的東西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微妙、靈活。從這裡,我們可以試圖確定人們表現出的嫉妒是什麼類型的,由此,我們可以判斷,通過營造某種環境幫助他們克服嫉妒心理是否既安全,且在我們的能力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