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過上沒有痛苦的美好生活嗎?:為什麼有意義的生活,意味著追求快樂以外的更多東西|cacao 可口雜誌

為什麼有許多人在擁有一切,金錢、性愛和權力後仍感到空虛感?心理學家保羅.布魯姆(Paul Bloom)在《最佳位置:痛苦之樂與意義探索》(The Sweet Spot:The Pleasures of Suffering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暫譯)書中,說明了人類心理中極盡詭譎之處。這本書並不是鼓吹每個人去受苦,布魯姆甚至非常努力地將「主動選擇的」痛苦和「被動接受的」痛苦,加以區分。試圖解釋為什麼人們有時會自尋困難和痛苦,以及為什麼說人性就是純粹的趨樂避苦,這種傳統認知雖不至於錯誤但是極其片面。

在心理學界一直有這樣一個爭議,那就是我們應該極力追求什麼。例如享樂主義者認為人們應當極力追求最大限度的個體快樂,但我們說值得追求的事情還有很多,包括我們對於生活的滿足感。享樂主義似乎是一條通往快樂的捷徑,如果突然有一天人們不用再為了賺錢而辛苦工作,能有個靠海的度假別墅、每天不要煩惱生活,應該很多人會說「太讚了這種生活!」這樣有錯嗎?布魯姆覺得這樣的享樂主義者,如果偶而有5%的時間感到遺憾,那麼這便是正確的人生選擇。

布魯姆舉例了心理學家羅伯特.諾齊克(Robert Nozick)著名的思想實驗。想像有一台人生體驗機,也就是現在我們熟知的《駭客任務》中的「矩陣」。把你連接到體驗機上,剩下的就只有美妙了,你會立刻忘記自己是連著機器,所以會以為這就是你真實的生活,你生活在巨大的滿足感、征服感、成就感、肉體上的愉悅感,你在過最好的生活。當然會有很多人願意過這樣的生活,或許沒有想過——那並不是自己在過的生活。

當然,很多人還是會說不,包括提出理論的作者諾齊克,包括布魯姆,也許還有你。因為他們不僅僅想要感覺,還想要去做,所有享樂主義以外的其他目的,讓人們覺得——「我要真實地活著。」

「快樂」對布魯姆來說,至少有兩個含義,一種含義更接近日常的愉悅。實驗中給受試者一部手機,它會不時發出嘟嘟聲,每次嘟聲後,說出你此刻的快樂程度,然後我們拿走這個數據,給它賦值,比如說1到10,再取平均值,你可能會得到像「你的生活,現在是7.8級的快樂。」這樣的評價。

另一種快樂是,先讓你坐下,然後說,「好的,你的生活怎麼樣?你有多快樂?你過得好不好?」再讓你從1到10給自己打分。這兩次數字往往是相關的,也許你會說8.5,或者7,或者一個差不多的數,每個人給出的往往不會相差太多,但其實反映出來是千差萬別的。

有些人過著幸福的生活,擁有很多值得高興的東西,但他們自己卻認為是過著糟糕的生活,生命裡充滿遺憾;還有一些人,更多是這樣的人,他們認為自己過得非常好!就算他們可能工作壓力大、不知所措的面對生活等等,但是他們覺得「這樣的生活很精彩。」所以問題是,你想極力追求的是什麼?這是兩種快樂(happiness),或者說其中一種是愉悅(pleasure),另一種是滿足(satisfaction),這兩種我們都要盡力去追求。沒有人會對愉悅感無動於衷,我們也不該如此,但我們也需要追求滿足感,這同樣重要。

愛情裡的快樂算術題也不是簡單的加法,因為在親密關係中,去愛另一個人就是承認一種完全的脆弱,絕對的失去和真實的痛苦,但我們還是去愛,因為我們情不自禁,就像你沒爬上山谷,就不知道森林的不可預測。體驗這種快樂就要承擔這種痛苦的風險。英國作家莎娣.史密斯(Zadie Smith)就談過「愛情帶來的傷害和價值一樣多。」這就是愛情的邏輯;美國喜劇演員路易.CK(Louise CK)也談過愛情和墜入愛河的感覺等等,他認為,最好的愛情是你們彼此陪伴,相處很長一段時間,然後你們中一個人過世,留下另一個人承受這種痛苦,這就是最好的愛情了。

心理學家一度強烈堅信金錢不會讓人快樂,然後嘲笑所有認為金錢能讓人快樂的人。現在事實證明,也許你並不感到奇怪,金錢確實讓人快樂。你賺的錢越多,你就越快樂,你給別人錢,他們就會變得更快樂;你奪走別人的錢,他們會變得不快樂,因為錢可以買來食物、安全、穩定、住房和旅行之類的東西。事實是,這並不是讓一個人快樂的事情,當我們坐在自家寬敞的客廳,就會想要有朋友來家裡玩,也想要和別人一起出去玩。人們忽視的一點是,從快樂的角度出發,同時也從目的和意義的角度,來看待這些正向社會關係的力量。

 ▌整理報導:Bohe H.|資料參考:The Sweet Spot:The Pleasures of Suffering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