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聖千利休曾說過:「假使你沒有一顆純潔的心,即使你有雙乾淨的手,為你的用具抹去灰塵,一切也是枉然。」從平安時代的茶道文化衍伸出「款待」(おもてなし)一詞,便是在形容日本人的待客文化,以謙卑而尊敬的態度,真誠仔細地款待前來的客人。為了迎接東京奧運的到來,這個詞再度受到熱烈的討論,作為2021年東京奧運城市改造的一部分,日本基金會(The Nippon Foundation)發起了「東京廁所」(THE TOKYO TOILET)計畫,邀請16名享譽世界盛名的創作者,在東京澀谷區的十七處地方重新設計公共廁所,其中包含了普立茲克獎得主安藤忠雄、槙文彥、坂茂、伊東豊雄、隈研吾等人,試圖將日本聞名世界的款待之道體現到廁所設計之中。
每當前往日本旅行,我們總會被日本乾淨整潔的廁所所震懾——自動化的洗手台與高科技的免治馬桶,自動調節溫度還配上悠揚的音樂掩蓋令人尷尬的如廁聲,舒適地令人捨不得離開,儘管日本也以他們的廁所文化為傲,然而根據研究顯示,日本國民對於戶外空間的公共廁所卻普遍有著陰暗髒亂、沒有安全感的負面印象,更是高達九成的受訪者表示不會使用公共廁所,因此東京廁所計畫除了透過設計師大膽創新的設計,也會確保這些設施受到專業的清潔與維護,並將維護狀況公布在網站上,期望給予使用者款待的使用體驗。

《雨亭》安藤忠雄——神宮通公園
坐落在神宮通公園的綠蔭之中的環形建築是安藤忠雄設計的公共廁所,向心圓的平面以無障礙廁所為中心,從入口處分別向左或向右沿著弧形的廊道抵達男廁間和女廁間,途中伴隨著風的徐徐流動,從隔柵中透入的光線令人感受到一股被自然包圍的安心感。安藤忠雄以大跨度的圓形平面屋頂和具有穿透性的格柵創造出如日本傳統建築裡的「緣側」(屋簷的沿廊),不只是上廁所,而是作為一處能躲雨的涼亭,能小憩片刻,能讓人感到安心舒適的場所,安藤希望「雨亭」能創造出屬於城市的意義和公共價值。


《Andon Toilet》坂倉竹之助——西原一丁目公園
Andon是一個來自日本的外來語,原意是行燈(あんどん)—江戶時代一種照明用的手提紙燈籠,為了扭轉此處原先令人難以接近的糟糕印象,建築師坂倉竹之助希望這座公共廁所能像紙燈籠一樣,提供溫和而讓人感到安心的氛圍,吸引更多的遊客來到這座公園,在有限的基地上建築師營造出開放而明亮的設計,搭配基地周圍的綠樹和欄杆,採用乳白色的玻璃和亮綠色為主的搭配。三間男女共用的廁間皆配有馬桶、小便斗和洗手台,內部不只明亮寬敞,還能欣賞著映在磨砂玻璃上的美麗樹影和輪廓。夜晚,當燈光透過磨砂玻璃散發出溫暖的光芒,驅散令大眾不安的陰暗,照亮整座西原一丁目公園,為趨之若鶩的遊客創造一個誘人而獨特的公共空間。


田村奈穗——東三丁目公共廁所
來自紐約的工業設計師田村奈穗,在當地的LGBTQ社區體認到,人們如何依照自己的性別真實地生活,她認為一段舒適的體驗來自於安全性、隱私性、急迫性, 如何在公共場所建立保有隱私而舒適的「自我」空間,成了這座公共廁所的核心價值。鮮紅色的建築坐落在一塊高架鐵道旁的狹小三角形基地上,設計師的首要目標是創造出一座易被發現和識別的公共廁所,確保那些有急迫性需求的人們能夠迅速地找到並且使用,「我的感覺是公共廁所僅僅是具有目地性的建築,它不是一個可以流連或聚集的地方,對我來說紅色同時流露出安全感和急迫性。」田村奈穗如此說道。
她的靈感來自於日本的古老技術—摺紙(Origata,傳統的禮品包裝方式),運用紅色的鋼板結構來體現出摺紙文化中的精準和俐落,不同斜角的三角形空間劃分出了馬桶、洗手台、無障礙空間的區域,錯落的隔間讓使用者能保有自己的隱私,放心地解決自己的需求,這座折紙般的公共廁所也象徵著日本的熱情好客:將包裝好的禮物,獻給前來澀谷的觀光客。


《烏賊廁所》槙文彥—— 惠比壽東公園
惠比壽東公園因其章魚造型的遊樂設施而被稱為「章魚公園」,與這隻紅色章魚遙遙相望的,是一座輕盈而潔白的公共廁所,波浪型的輕薄平板漂浮在幾個分散的量體上方,自然的通風和充足的採光成了空間的獨特魅力,建築師槙文彥企圖營造開放而明亮的環境,將公共廁所搖身一變為能小憩片刻的涼亭,提供惠比壽東公園裡各式各樣的族群使用,建築師槙文彥將其稱為「烏賊廁所」,宛如公園裡另一項受到使用者喜愛的遊樂設施。


《川屋》片山正通—— 惠比壽公園
在日本,最早的廁所與河川相連,也就是川屋(kawaya),來自繩文時代的原始小屋是極其簡單的構造和材料所組成,那僅此是許多相連的木頭或硬化的土壤,因此片山想像的是現代版川屋,粗曠而單純,透過交織組合十五面混凝土牆牆面所形成的空間,引導人們在進入男廁、女廁和通用廁所的時候,彷彿在體驗某項遊樂設施。
相隔五百公尺的惠比壽公園則坐落著商業空間設計大師片山正通的作品,前陣子在華山展出的《聲音的建築展》也是由他負責展場的設計。他放下建築的概念,試圖建立了一個「模糊的空間」,既是一間廁所也是一個物體,如同公園裡輕鬆佇立的樹木、長凳或遊樂設施。


廁所是能滿足任何人生理現象的場所,無關乎年齡、性別、國籍、宗教信仰和膚色,然而生理需求同時也是非常私人的,那麼社會共享的公共廁所應該是什麼面貌?東京廁所計畫不只為來到澀谷的遊客,提供更舒適美麗的公共廁所,也讓這些參與的設計師對這個疑問做出屬於他們的回應。最有趣的是,我們能夠從這些作品中辨認出每位創作者皆有不同的觀點。從相異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公共廁所的設計,對工業設計師田村奈穗來說,隱私性是公共廁所最重要的特質之一,強調存在感才能讓急著上廁所的人們容易找到;反觀建築師安藤忠雄和槙文彥則著重在建築與環境的和諧,把涼亭的特質融入公廁之中,提供一種宛如公園的放鬆狀態。
對於公共廁所你最注重的又是什麼?探究這些形形色色的設計背後的思維,也為自己提供新的想像,也許在不久的未來,公共廁所已不再是單一分類的代名詞,期待更多無法被定義的公共廁所如同美麗的花朵,綻放在這水泥叢林之中。
▌整理報導:實習編輯 曾泓華|圖片來源:日本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