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達.史雲頓,好難介紹的一位演員。她是好萊塢最空靈的面孔,能夠自由遊走在主流和獨立電影之間,憑藉脫俗外貌和大衛.鮑伊式雌雄同體的魅力,探索那些性別認同模糊的人物。比方《康斯坦丁:驅魔神探》中的加百列,《美麗佳人歐蘭朵》的歐蘭朵。但那並不排斥其他奇形怪狀的演出,如《布萊德.彼特之即刻毀滅》裡冷酷的怨婦以及《末日列車》——先賣個關子,你能想得起她飾演哪個角色嗎?
如果你無法一下子回想起來而要查資料,這個角色就成功了。無論是古怪或者脫俗出世,史雲頓都能將角色帶到意想不到的境界,用深刻的表演喚起戲劇性或恐懼,並使之突破傳統的界線。
史雲頓的合作對象包括柯恩兄弟、阿比察邦、奉俊昊、吉姆.賈木許、韋斯.安德森等人,然而對她的銀幕形象最有幫助的,除演員與生俱來的氣質之外,當屬英國導演德瑞克.賈曼。賈曼的作品重點處理同性戀、性別認同等議題,史雲頓的演員生涯始於前者1986年作品《浮世繪》(該作也是西恩.賓的首度大銀幕演出),二人共合作八部電影,直到賈曼於1994年去世為止。
在職涯起步階段,史雲頓以《Friendship’s Death》、《美麗佳人歐蘭朵》給電影評論圈留下深刻印象,千禧年初期她開始涉足好萊塢,先後參演丹尼.鮑伊執導的《海灘》,及湯姆.克魯斯主演的《香草天空》,並在2007年以驚悚劇情片《全面反擊》的演出獲得奧斯卡及英國影藝學院最佳女配角獎,奠定在主流電影界的地位。
以上列出的電影片名,即使不是名留影史的經典,也是所屬時代的名作,是我們在檢視個別導演、演員成就時,不可錯過的指標。儘管你想往《康斯坦丁》或《海灘》去尋找關於史雲頓的,更加精神層面的東西多半是緣木求魚,但從她喜歡的電影中,卻有可能發現蛛絲馬跡。
有趣的是,關於「喜歡的電影」這個問題,蒂達.史雲頓有不同的答案。最近一次是2022年因應英國電影月刊《視與聽》邀請提供的清單,另一份則是2021年接受BFI英國電影協會採訪給的回覆,而兩份清單內容幾乎沒有重疊。也許是從「個人最愛」提高「影史最佳」時採用的標準不同?但不瞞您說,我們對2021版本是比後來的版本有共鳴得多。
在閱讀這兩份清單時,你可能會注意到她雖然熱愛經典,卻不會被獎項、學院派見解所迷惑,並且對40年代和50年代的電影情有獨鍾(而且基本上都是在90年代以前製作)。 她兩次提到小津安二郎,其中《東京物語》是百大片單的常客,與之比肩的則是較受一般影迷冷落的小津前期作品《我出生了,但……》。史雲頓似乎特別被小津對親子關係的觀點打動,她描述《我出生了,但……》是子女通過父親學習成人社會法則的故事,《東京物語》則是「年邁的父母踏上拜訪成年子女的最後旅程,有著令人心碎的代際分離,以及家庭紐帶堅韌的溫柔,感人至深。」
此外,提到尚.考克多時,她選的也不是詩人三部曲中的任何一部作品,而是《美女與野獸》,該作也是迄今為止對經典童話詮釋最具超現實主義色彩,注入大量曖昧難解象徵的一個版本,史雲頓形容它是「輝煌的童話,純粹的魔法」,是「一旦目睹便永遠不會忘記的影像。」
其他值得一提的,或許是她將《太虛幻境》列在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的第一位,以及將宮崎駿的《龍貓》選入清單中。前者據稱啟發她在《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的演出靈感,史雲頓表示她喜歡《太虛幻境》的原因是它「創造了一個神奇的世界,探索了男人心中的天堂幻想」 ,至於《龍貓》,她則說「如果我處於昏迷狀態,只需播放龍貓的音樂,我就會立刻清醒過來。」
史雲頓的清單上沒有商業大片是不難想見的,可若要說那是文青品味,恐怕又會被文青嫌棄不夠「獨立」、「缺乏驚喜」。但這就是蒂達.史雲頓——她對藝術是誠實的,她不需要通過展示自己的選擇收藏,藉此表態或是討好。
以下是蒂達.史雲頓最喜歡的電影:
【2021版】
《我出生了,但……》 ——小津安二郎(1932)
《意大利之旅》(Journey to Italy)——羅伯托.羅塞里尼(1954)
《美女與野獸》(La Belle et la Bête)——尚.考克多(1946)
《M就是兇手》(M) – 弗列茲.朗(1931)
《美狄亞》(Medea)——皮耶.保羅.帕索里尼(1970)
比爾.道格拉斯三部曲《我的童年/我的愛人/回家的路》(My Childhood / My Ain Folk / My Way Home)– 比爾.道格拉斯(1973, ’74, ’79)
《湖畔春光》(Stranger by the Lake)——阿蘭.吉侯迪(2013)
《東京物語》——小津安二郎 (1953)
《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 )——阿比察邦·韋拉斯塔古(2010)
【2022版】
《太虛幻境》(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 ——艾默利.普萊斯柏格、麥可.鮑爾(1946)
《迷魂記》(Vertigo)——阿爾弗雷德.希區考克(1958)
《胡洛先生的假期》(Monsieur Hulot’s Holiday)——賈克.大地(1953)
《你逃我也逃》 (To Be Or Not To Be)——恩斯特.劉別謙(1942)
《澳洲奇談》(Walkabout)——尼可拉斯.羅吉(1971)
《意大利之旅》(Journey to Italy)——羅伯托.羅塞里尼(1954)
《扒手》(Pickpocket)——羅伯特.布列松(1959)
《珍妮.德爾曼》(Jeanne Dielman, 23 quai du Commerce, 1080 Bruxelles)——香妲.艾克曼(1975)
《龍貓》—— 宮崎駿(1988)
《生活的甜蜜》(La Dolce Vita)——費德里科.費里尼(1960)
▌整理報導: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