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討論美:八部尋找美的紀錄片,蘊藏每個人心中最深層次的渴望|cacao 可口

尋找美,有審美的眼睛,才能覺察到美的存在。如果你對舉凡美的事物感興趣,就像在時尚的圖案與質感中,也能在建築靜默的空間語言中,在花園與園藝的花草中,那些美呼之欲出,成為許多紀錄片鍾愛的主題。從365天追隨紀錄獨立風格的德賴斯.范諾頓(Dries Van Noten)的《DRIES》,到記錄藝術家安迪高茲渥斯(Andy Goldsworthy)身影與哲思的《大地藝術》,這些紀錄片不僅將藝術與設計置於鏡頭前,還挖掘美感背後的文化沉澱,美感的世界並非純粹是意象世界,可以是無所為而為,那是我們選擇觀看事物的態度或眼光。

《大地藝術:安迪高茲渥斯》(Leaning Into the Wind: Andy Goldsworthy)2017|導演:湯瑪士萊戴席門

《大地藝術:安迪高茲渥斯》是在開創性的紀錄片《河流與潮汐》上映16年後,藝術家安迪高茲渥斯(Andy Goldsworthy)與導演湯瑪士萊戴席門(Thomas Riedelsheimer)的再一次合作。16年間,安迪高茲渥斯繼續在自然和城市環境中,用樹葉、石頭、樹枝、冰晶與流水創作那些如夢似幻的雕塑和大地藝術。此紀錄片跟隨這位藝術家的身影,探索了他的世界的各個層面,以及歲月對於他和他的藝術的影響。影片精美的畫面和鏡頭語言,完美契合了安迪高茲渥斯的藝術創作,也讓他的哲思外化於有形和無形的矛盾中,就如同他每次使用的藝術材料,既會腐朽,也成永恆。


《約翰伯格四季肖像》(The Seasons in Quincy: Four Portraits of John Berger)2017|導演:蒂妲・絲雲頓、柯林・麥克比、克里斯多福・羅斯、巴泰克・茲耶多斯

懷念約翰.伯格(John Berger)時,除了重讀他許多著作,也能從他生前留下的紀錄片追憶,這位是英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藝術評論家。同時他也是集藝術史家、小說家、公共知識分子。紀錄片從他生前居住過的小鎮昆西為背景,通過四部風格迥異的短片串聯一年四季。它用平實的故事和詩一般的畫面,褪去這位藝術家和名人的光環,將他還原一位普通的老人,老人真誠而質樸。小村莊中的居民也各有故事,導演也用更多歷史影像,穿插融合在老人的生活中,給人以詩的穿越感和遐想的空間,畫面如閱讀他的散文作品,優美而令人動容。


《艾倫的花園秘密》(Alan Titchmarsh’s Garden Secrets,暫譯)2010|導演: Alan Titchmarsh

集園藝家、小說家和播音員的艾倫.蒂奇馬什(Alan Titchmarsh),生活中最熱愛花園及園藝。在這部紀錄片中,他選取了17-20世紀的一些經典花園進行介紹,為陷入靈感枯竭的設計者們提供充滿美的案例參考。片中介紹的每一座花園,也能讓我們了解歐洲花園設計的進化史,從17世紀的正式與優雅,18世紀的自然主義,到20世紀的私密風格,這些花園的風格蘊含著時代的變遷,而艾倫將在片中一一揭示它們最深的秘密,以及這些設計傑作如何激起了熱愛園藝及園藝師的靈感。片中他還身體力行,從大師級設計中建議出一般人也能簡單可行的竅門,讓我們在自家後院也能運用的美的法則。


《彼得漢德克:我在森林,晚一點到》(Peter Handke – In The Woods, Might Be Late)2016|導演:柯琳娜·貝爾茲

奧地利劇作家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曾聲稱諾貝爾文學獎應該廢除,自己卻在2019年獲此殊榮。他是德語世界最受爭議的作家,現年79歲的他總是語出驚人,回顧他在23歲以劇作《冒犯觀眾》引爆空前轟動、一舉改寫劇場史,之後繼續以自己獨到的文體與挑釁的姿態,創作出超過60部著作。紀錄片探索了彼得.漢德克如何從鄉間青年步上文學之巔。劇組來到他的巴黎郊區住宅,與作家本人展開對話,跟隨鏡頭一起同他穿越林間、走過四季,聆聽他朗讀遊歷隨筆,分享他對於對蘑菇的熱愛,或是連縫衣的生活小事也是不經他人之手。他的妻女也相繼入鏡,為世人剖繪這位爭議大師鮮為人知的過往細節。

《DRIES》2017|導演:Reiner Holzemer

在藝術與商業並重的時尚界,德賴斯.范諾頓(Dries Van Noten)的存在是個例外。在這個浮華流行產業中,他始終保持低調,沒有選擇在巴黎爭妍鬥麗,而是在比利時安靜地做自己認為「沒有時間概念」的服裝。他不追隨流行,不靠企業財團營運,只靠個人品牌獨立經營。眾國際性時尚雜誌說他是獨立設計師的佼佼者,《紐約時報》則形容他是「有小的自我和大的想法」(a man of little ego and big ideas)。這部紀錄片潛入德賴斯.范諾頓的365天,跟隨他在家中花園漫步、在工作室埋首選擇面料、進入私人的秀場後台,感受這位時尚君子的熱情與嚴謹,隱忍與智慧,是如何導流進入他的設計中,為時尚界帶來永不過時的優雅與溫柔。


《時尚教主─黛安娜佛里蘭》(Diana Vreeland: The Eye Has to Travel)2011|導演: 麗莎·英莫迪諾·佛里蘭, 法雷德利克·契寧, 班裘登·貝爾門

時尚教主黛安娜佛里蘭(Diana Vreeland)被認為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之一。她生而不美,卻建立起獨權整個時尚產業的美學觀。這部紀錄片是她的人生特寫,透過電影、攝影、動畫、圖形、文字、聲音和音樂等豐富的媒介與材料,聚焦這位傳奇時尚編輯的非凡成就,近距離捕捉她繽紛豐富的生平。她那旺盛的精力、層出不窮的創意、從內到外的強勢與自信,在片中一一綻放,不僅揭示了黛安娜佛里蘭是誰,也確認了這個世界如何因為她的存在而變得精彩。這位傳奇時尚編輯,沒有受過任何專業教育,卻熟知歷史、文化、藝術,並將時尚做成畢生事業。她先是奠定了《Harper’s Bazaar》的風格,然後又創造了《Vogue》的黃金時代。


《我們都為比爾盛裝》(Bill Cunningham New York)2010|導演:理查德·普雷斯

就如同紀錄片中展示的,攝影師比爾.坎寧安(Bill Cunningham)對待工作是近乎神性的純粹。他說自己一生都沒有愛過哪個人,或許是因為他把全部的愛都獻給了一件事——時尚街拍。他可以幾十年風雨無阻地、穿著破雨衣穿梭於街頭,也可以安然地獨自窩居在一間擠滿底片文件櫃的小房,把「錢是很廉價的東西」(money is the cheap thing)說得毫不矯情。如果說時尚是紐約的形象,那麼比爾就是紐約時尚變化的記錄者。作為一名為《紐約時報》供職、並擁有自己的版面專欄的攝影師,他人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騎著自行車奔波於街頭,直到白髮老年依然沉迷並享受其中。幾乎所有的時尚界人士都認識並尊重他,就連著名的《Vogue》女主編安娜.溫圖(Anna Wintour)也說:我們都為比爾著盛裝。


《世上最超凡出眾的家園》(The World’s Most Extraordinary Homes)2017

在這部紀錄片中,屢獲殊榮的建築師皮爾斯.泰勒(Piers Taylor)協同女演員卡羅琳.昆汀(Caroline Quentin),探索遍佈世界各地、建造於山間、森林、海岸甚至是地下的獨特住宅。如去到了挪威,他們乘坐快艇探訪海邊的一座四居室房屋;在西班牙南部,他們置身一座建在陡峭懸崖上的房子,欣賞眼前的壯觀景色……。兩位主持人還會在每間住宅中過夜、吃飯和消磨時間,實際生活參與其中,探索這些設計作品如何作為真正的房屋而發揮作用。紀錄片展示了每一座房屋所在的環境,以及對於建造的挑戰性,用專業與個人觀點介紹這些住宅如何設計並應對這些環境與挑戰。

▌企劃報導:Bohe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