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串流平台上追影集,是否也有過「再一集就睡覺」、「再一集就開始做正事」的想法?然而,等到你真正關掉網頁或應用程式,卻發現一天已經過去大半,太陽已經升起,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和創造力?值得慶幸的是,即使你無法立刻戒掉追劇的癮頭,你依然能在戒癮治療期間取得收穫,如果你正在尋找靈感,或想瞭解創意是怎麼一回事的話,更是如此。Netflix有不少派得上用場的紀錄片,本週,就讓我們為你整理十部滋養人心的紀錄片/影集,給這多事之夏添幾分有教育價值的娛樂及激勵。
《創意大腦》:靈光乍現(The Creative Brain)2019|導演:珍妮弗.畢米許、托比.崔克曼
鑽研神經科學二十餘年的科學家,大衛.伊格曼(David Eagleman)將在這支紀錄片中探索大腦與創造力的聯繫,受訪者包括演員提姆.羅賓斯(Tim Robbins)和歌手尼克.凱夫(Nick Cave)。片中指出,要想有效地利用創造力,你必須深入探索、突破界限、直面失敗,藉此避免大腦偷懶,回頭依賴既有的思考路徑。老生常談,是吧?但能從事實證據的角度來確認這一點還是有幫助的,此外,伊格曼的觀點也相當激勵人心,「創造力不是無中生有。」他說:「而是重新塑造已經存在的東西。」
《奧森.威爾斯:死後他們就會愛我》(They’ll Love Me When I’m Dead)2018|導演:摩根·內維爾
這支以導演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最後十五年時光為題材的紀錄片,其實有點微妙——你可以察覺到導演的表現欲,即使將紀錄片的視聽風格解讀為對巨人的模仿或是致敬,那都嫌誇張了點,甚至可稱之為實驗性的。然而,《死後》所選擇的題材,以及素材的歷史價值,能夠彌補這一切。這支作品從威爾斯生前未能完成的遺作《風的另一面》(The Other Side of the Wind)出發,擴延到文獻研究與人物傳記的領域,如果《死後》有任何混亂感,也該歸因於該片的製作過程本身就是場災難。可喜的是,它依然能以熱情而富有感染力的形式為世人所知。
《掙扎:生命與失落的藝術》(Struggle: The Life and Lost Art of Szukalski)2018|導演:伊雷涅烏什.多布羅沃爾斯基
斯坦尼斯拉夫.蘇考斯基(Stanislav Szukalski)——好吧,你可能不知道他是何許人也,但此人的發言或許會引發你的興趣:「如果你把目標擺在為這個世界創造新的事物,你便不需要聽命於任何人。」、「所有的評論家都是寄生蟲。」怪人?狂人?或許稱之為天才也小覷了他。我們建議你在觀看這支紀錄片之前,先上網瀏覽他的雕塑品,相信你會懂我們在說什麼。那是憑空出現的神話。片名《掙扎》指的不僅是蘇考斯基顛沛流離的一生,也是絕對的自由及個性必然要面對的考驗。
《玩具的故事:你我的童年》(The Toys That Made Us)2017~|製作:布萊恩.沃爾克.魏斯
玩具陪伴許多人度過他們的童年,而《玩具的故事》的描述對象則是歷史上最成功的那些玩具——意思就是它們銷路很好,大賣特賣。換句話說,這支紀錄片的價值除了懷舊之情,也是商業案例研究,關於市場營銷,廣告,品牌策略,當然,還有講故事。畢竟對象是地球上最善變的生物。嚴格來說,這是個商業節目,但要是你從事創意設計,也千萬別錯過這系列MBA級別的研討會。
《抽象:設計的藝術》(Abstract: The Art of Design)2017~|製作:史考特.達迪克
一件作品的誕生不容易,但有多不容易?這一系列的紀錄影集,將待你見證那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見慣的事物,背後投注了多少思考和努力。《抽象》關注使用不同媒材的藝術家,從攝影師到鞋款設計師均在此列,你能藉此瞭解他們的創作生活,工作流程以及經常面臨的挑戰。好奇天才的腦袋想些什麼?鑰匙在這裡。
《極簡主義:記錄生命中重要的事物》(Minimalism: A Documentary About the Important Things)2015|導演:麥特.達威拉
怎樣讓生活過得更好?對導演來說,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怎麼做才能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上用心,而衝動性購買正是幸福的頭號天敵。換句話說,此處所說的「極簡」是對生活做減法,不要再將你的精力與金錢虛擲在物慾上。這支紀錄片對各行各業的極簡主義者進行考察,看受訪的企業家、建築師、藝術家們如何用更少的錢過上滿足的生活——成功並非全由物質定義。而作為一名創作者,在這裡能學到的則是如何專注地思考及觀察。
《艾爾莎.朵芙蔓的肖像照》(The B-Side: Elsa Dorfman’s Portrait Photography)2016|導演:埃洛.莫里斯
艾爾莎.朵芙蔓的鏡頭曾對準以下這些人: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巴布.迪倫(Bob Dylan),在20世紀中葉,她曾拍攝過一系列美國文學與藝術家的肖像,不過,這不是片名「B-Side」的來源。B面,指的是非知名人物的肖像照,以及那些被拍攝者不採用的照片。這點,與其說讓紀錄片變得豐富,倒不如說是真正的趣味所在。《朵芙蔓的肖像照》有攝影師個人生活,也有她對技術層面的理解,導演與朵芙蔓的友誼也讓整部片維持輕鬆的調性,喜歡攝影的讀者別錯過它。
《主廚的餐桌》(Chef’s Table)2015-|製作:大衛.賈柏
廚師的生活為什麼吸引人?除了他們所能體現的創造力之外?這可能是因為,廚師是現代都市裡最後一項手工業——他們以簡單的工具(嗯,大多數)直接對原物料進行生產。《主廚的餐桌》聚焦於餐盤之前的創作過程,有著非常人性化的背景故事,那可能會刺激你追隨自己的熱情--當然,重點是餐點的視覺呈現相當可觀。
《極簡主義:簡單就是潮》(The Minimalists: Less Is Now)2021|導演:麥特.達威拉
這支作品可說是《記錄生命中重要的事物》的續篇,也是探索極簡生活的啟蒙之旅。導演繼續他對消費文化的省思,相較於2015年,如今人們更容易遭到廣告精確狙擊,被誘導進行在線購買——只為了跟上所謂的「趨勢」。此外,導演也將在片中告訴觀眾,為什麼清除生活中所有的雜物,等於是為你的創造力騰出空間。
《高分得勝:電玩的黃金年代》(High Score)2020|製作:威廉.阿克斯等人
我們不確定以下資訊對你有沒有意義:在這部紀錄影集中擔任旁白的,是《瑪利歐》系列的御用配音員查爾斯.馬爾蒂內(Charles Martinet)。非是瑪莉歐的配音員不可嗎?是的,正是《超級瑪利歐兄弟》的熱賣,讓任天堂在遊戲機市場站穩腳跟,稱他為電玩遊戲歷史的代言人也不為過。透過這系列的紀錄片,你可以瞭解到1970年代至90年代初,對當時的玩家們是多麼鼓舞人心的時刻,即使電玩遊戲的歷史你早已爛熟於心,仍會被其中熱情洋溢的軼事給逗樂。再說,你有多少機會能一邊看著早期遊戲的畫面,一邊吸收這些資訊?
▌企劃編輯: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