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屆坎城影展已在本月十七號落幕。但在台灣,除非你是固定追蹤各大影展之人,恐怕只有在結果揭曉的那一刻才對它略知一二,而且只限花邊新聞。這不奇怪,由於首映狀態的要求,在節日開始以前我們不可能看到它,即使獲獎了,也不見得有片商願意引進台灣。於是在多數觀眾心目中,它成了一個模糊的,專門提供舞台給曲高和寡作品的雲集之所。
然而你很容易找到反例。比如說,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細田守、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保羅.范赫文(Paul Verhoeven)都有作品在影展期間放映,演員西恩.潘(Sean Penn)亦以導演的身份成功殺入競賽行列,當然,它們不見得能得到由史派克.李(Spike Lee) 領導的評審團的青睞,但在影展場刊評分仍有不錯的表現——甚至比最終獲獎者要來得高,這也說明了坎城作為電影殿堂的多元性。在本周的電影介紹中,我們將帶你一覽那些必須留意的作品,要是將來在台上映了,千萬別錯過。
《鈦》(Titane) 2021|導演: 茱莉亞.迪古何諾|臺灣由光年映畫預計於2021年底發行
金棕櫚獎得主。光看海報和預告的第一秒鐘便可以喚起你的不適感,是的,本屆金棕櫚獎得主是部肉體恐怖片(body horror-thriller),包含了扭曲的肉體及蓄意的傷害,但嚴格來說,《鈦》是個部分涉及女性復仇元素的酷兒電影,它對男性凝視採取激烈的暴力手段,但在逃亡的過程中,卻也因為情感聯繫,進而對父親形象產生認同,以至於扮演一名男孩。換句話說,這種明顯帶有隱喻的關係才是故事的核心,我們也許正見證一個新電影流派的誕生:將當代對性別氣質、酷兒身份的探索植入類型電影中的「法國龐克酷兒浪潮」(French Punk Queer Wave)。
《我不是英雄》(A Hero)2021|導演:阿斯哈.法哈蒂|臺灣由車庫娛樂發行
評審團大獎得主。要是你喜歡《分居風暴》,《我不是英雄》就是你期待的現實主義電影。當然,兩者同樣是由法哈蒂執導,但更重要是,《英雄》保留了法哈蒂一慣的冷靜、隱匿重要情節預留伏筆的敘事手法。為免牢獄之災,該不該說謊?這是曾因欠債入獄,急於償還債務的主角所遭遇的道德難題,那也是本做戲劇性衝突的源頭。然而,在我們見到主角作繭自縛,即將被一個一個謊言滅頂時,那似乎提示了更高維度的存在——現實裡的監獄、官僚、媒體,以及絕望的工人階級。
《六號房間》(Compartment No. 6)2021|導演:尤侯.郭斯曼寧
評審團大獎得主。公路電影很多,但你肯定沒看過幾部把故事背景設定在前蘇聯,而且《六號房間》一點也不傳統,主角之所以踏上旅程,不為療傷也不為精神追求,而是基於學術的考古行程——那意味著,在陌生人眼中,這個女人千里迢迢就為去看一堆石頭。當然,主角在過程中會失去一心掛念的事物,也會冰釋與旅伴之間的衝突,但友誼沒有發生,抵達目的地時也沒有超然的領悟,而是「曖曖內含光」——孤獨卻溫和的平靜。《六號房間》是一部傑出的作品,有些憂鬱,對人與人的深層聯繫卻有著非凡的洞察。
《安妮特》(Annette)2021|導演:萊奧斯.卡拉克斯
最佳導演。沒意外的話,亞當.崔佛應該能憑這裡的演出再收割一波女粉絲,雖然同台有瑪莉詠.柯蒂亞,但你的目光無法從他身上移開。一名有爭議的脫口秀演員,和一位如日方中的歌劇紅伶的愛情能有美好結局嗎?這似乎是前幾年好萊塢熱衷過的故事樣板,如《樂來樂愛你》、《一個巨星的誕生》都有類似的情節,但《安妮特》走得更遠,或說,走得更加古怪。電影將重心擺在兩人之間的緊張關係很平常,但導演呈現的方式非常出格——當他告訴你這是部歌舞劇時,那代表角色對唱歌的「熱情」已經去到反人類的程度,並且在通俗劇一般的故事中,忽然冒出令人頭皮發麻的黑色童話。《安妮特》不是你熟知的搖滾歌劇,它更前衛、更實驗,也更像場噩夢。
《在車上》(Drive My Car)2021|導演:濱口龍介|臺灣由東昊影業發行
最佳劇本:濱口龍介、大江崇允。眾所周知,村上春樹從來都不是個披頭四迷,對引用樂團歌曲做小說標題這件事上,卻情有獨鍾——他似乎總能從歌詞中解讀出苦澀的意味。不過,濱口龍介對文本的改編也不遑多讓,在三個小時的電影長度中,僅保留原著骨架,對白、人物性格都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正,並填入大量沉靜、不透明的氛圍,彷彿暗示著角色對逝者的不解及愧疚。總的來說,《在車上》是一個以低速駕駛的懺情故事,它始於一場未被當事人所揭露的婚外情,終於向來不願談論自身感受的角色,在公路旅行的盡頭敞開心扉——我們不能再講更多了,否則就是一次爆了電影與小說的雷了。
《內特拉姆》(Nitram)2021|導演:賈斯汀.克佐
最佳男演員:卡賴伯・蘭里・瓊斯。1996年的澳洲,曾發生一起重大傷亡事件。一名槍手闖進當地旅遊景點亞瑟港,持自動步槍槍殺35名遊客,並造成37人重傷。《內特拉姆》即是以該起悲劇為本的創作。不難想見,你不會在電影中看到對槍擊事件的具體模擬,而是聚焦在槍手的背景,而這已經足夠讓人不安。導演以戲劇化的手法,組織槍手的生活經歷,如失能的家庭、自幼即顯現出的性格及智力缺陷、校園霸凌(兇手的名字是Martin Bryant,把它倒過來看,你會知道片名從何而來),但《內特拉姆》不是一部「惡魔如何鍊成的」的冷酷心理劇,這裡有著被一切條件推向毀滅的人——而他自己完全清楚錯過些什麼。回首近十年,在世界各地發生過的孤狼襲擊事件(lone-wolf terrorist),這部電影處理的不是歷史,而是我們當下的時刻。
《世界上最爛的人》(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2021|導演:尤沃金.提爾|臺灣由好威映象發行
最佳女演員:蕾娜特・瑞因斯夫。介紹到這裡,總算出現一部調性輕鬆的片子了。本作是部浪漫喜劇。不過,它是北歐人的浪漫喜劇,甜美的戀情必然包含著真實的悲傷,《世界上最爛的人》的主角,是一名將滿三十歲,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樣的生活,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樣的情人的女子,她彷彿恐懼一旦下判斷,往後生活便沒有後悔的餘地(合組家庭什麼的,妳懂)。這是很典型的成長故事,處理所有人都經歷過的遲疑及軟弱,以及自我質疑的刺痛——我是做我自己,還是太過自私?我是目標遠大,還是以此為藉口,掩護渾渾噩噩的日子?不過,《世界上最爛的人》一點也不好萊塢,所有的優柔寡斷及錯誤,都有相應代價。我們忘了提導演曾執導《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嗎?現在你知道了。
《阿赫德的膝蓋》(Ahed’s Knee)2021|導演:那達夫.拉匹
評審團獎得主。單看預告片,你就可以想像這部電影的激進程度。至少,導演的憤怒表露無遺。《阿赫德的膝蓋》是ㄧ部面向以色列政治的作品,以隱喻和角色經歷的陳述,描繪出個體、個體的技藝(主角是名導演)在面對國家時的脆弱性,同時也將觀眾帶到銀幕外的創作者內心,高度個人化的動盪及緊張。這是一部真正將鏡頭對準自己的電影,你可以說它是自溺的,其中的才華鋒芒卻無可否認。
《記憶》(Memoria)2021|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臺灣由傳影互動發行
評審團獎得主。阿比查邦。要是你不好此道,看到這名字就該打退堂鼓了,但要是你能接受慢電影——置氛圍、感官體驗於敘事之上,跡近冥想的鏡頭語言,你很難不迷戀導演對時間、孤獨、記憶的處理。《記憶》就和你印象中的導演作品一樣冷靜,一樣具有凝聚力,即使蒂妲.史雲頓在此,也得拜服在泰國這塊土地上。《記憶》可以引發影迷思索幾個問題:記憶是人類的專利嗎?空曠和白噪音,會否也是記憶的一種表達形式?若是如此,那是屬於誰的記憶?
《時代革命》(Revolution of Our Times)2021|導演:周冠威
《時代革命》是一部以 2019 年香港抗議活動為對象的紀錄片,並在坎城影展上得到官方特別放映——據說,在它正式放映以前,外界沒有任何人知道這部作品的存在。它的內容包括大量抗議者與警方的衝突,以及對參與抗爭活動的人士進行匿名採訪,導演將本作描述為:「存在歷史背景的宏觀視角,也具備最前線的個人化描述。」
▌企劃編輯: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