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難想見,今年萬聖節鐵定有很多戴著幾何圖形面具、身穿紅色連帽工作服的人在路上亂晃,搞得我們編輯部也想擺個餐車賣椪糖,但就像曾讓無數人著魔的《自殺突擊隊》小丑女、瓦昆.菲尼克斯版小丑,甚至《紙房子》的達利面具,這樣扮裝都是一年限定,到了明年就會被下一波虛構人物取代。
即便如此,還是有什麼能留下來的,比方說,《驚聲尖叫》中的鬼臉面具(或是《驚聲尖笑》嗑嗨的鬼臉面具),而且,《驚聲尖叫》明年將要以原班人馬推出第五部續集!本週,我們將為你帶來適合在萬聖節收看的電影,可能因為IP有一定的知名度,該類型的片子也不需要太高的製作成本,這些作品不少都可以稱之為同學會電影了,儘管這樣的「厚愛」其實也是種剝削,想方設法地壓榨IP和老演員的價值,但不管是為了懷舊還是應景,你都不該錯過這場番茄醬狂歡!
《月光光新慌慌:萬聖殺》(Halloween Kills)2021|導演:大衛.高登.格林
雖然只受相對小眾的影迷追捧,但1978年的《月光光心慌慌》絕對是個超級IP,四十年來,它已衍生出十部續集!但新觀眾別被這個數字嚇著,在觀影前,你只需要收看1978年的首集,和2018年版的《月光光新慌慌》即可銜接上本集劇情。是的,殺人狂總是能從地獄歸來,但即使無堅不摧,潔美.李.寇蒂斯永遠會擋在他面前,她就是恐怖片版本的莎拉.康納!《萬聖殺》延續了約翰.卡本特的良好傳統,著重表現被邪惡盯上的壓迫感,節奏放緩卻讓人透不過氣,但它最有趣的一點是,受害者及其親屬不再滿足於被動的角色——他們聯手展開的圍獵卻是諷刺且具有警示意義的。
這是面具殺人狂麥可.邁爾斯近十年來第二次在大銀幕上亮相,比起後輩佛萊迪與傑森,算是頗得電影公司的青睞,但《萬聖殺》的意圖,更接近為將到來的最終章預做鋪陳。值得留意的是,這兩部續集提醒了我們系列開創者卡本特的卓見:早在四十年以前,他便設法完善砍殺電影中的女性角色,而不只是提供香豔鏡頭,等著被殘害的砲灰。
《十三號星期五》(Friday the 13th)1980|導演:尚恩・S.・康寧漢
可能是傑森的出身比佛萊迪要來得曲折,因此系列作也高達十二部之多,而在眾多殺人魔電影中,《十三號星期五》的編劇也算是特有耐心的一位,我們今天熟知的經典曲棍球面具形象,實際上是到第三集才出現,但這對難兄難弟同樣在2010年後絕緣於大銀幕。平心而論,《十三號星期五》多數情節乏善可陳,完全是賀爾蒙旺盛的青春男女慘死那套,行兇動機更是無聊的令人髮指,然而,由於兇手絕大多數時候都是隱身的(觀眾等於通過兇手的眼睛觀看每一次暴行現場),當他的真面目乍現時,將帶來無比震撼的衝擊——導演在類型片的地位雖不及約翰.卡本特和衛斯.克拉文,但在這一節上的安排上,可能比二位還要高明。順帶一提,凱文.貝肯也在主角一行人之中。
《半夜鬼上床》(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1984|導演:衛斯.克拉文
如果沒特別研究,很難想像強尼.戴普的出道作品會是這樣一部B到不行的B級片,甚至在成名後(也就是《剪刀手愛德華》,形象之接近頗為微妙)還客串過續集中的路人角色。本作把玩的是一個很簡單的概念,人為什麼不害怕睡眠?人在睡覺時,其實就和死了沒兩樣不是嗎?而一個穿梭在夢境與現實的魔鬼,則將那樣的恐懼變得更具體,因為你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是逃出生天,或只是陷入另一個夢境中,佛萊迪的王國中。就情節而言,《半夜鬼上門》不脫接二連三的血腥場面,和主角欺敵智取的反擊,但導演依舊從中塑造出一個歷久不衰的惡魔形象,本作氣氛之佳,在類型片中少有作品能匹敵。
《半夜鬼上床》自1984年一路拍到1994年,千禧年後曾與另一經典IP拼貼為《佛萊迪大戰傑森》,2010年更曾上映過一部重開機作品,可惜票房口碑失利,近年除客串電玩角色,幾乎已經銷聲匿跡。但正如該系列的經典情節,被主角反殺無數次的佛萊迪,似乎總能找到方法在午夜夢迴時再次潛入他人夢中,按好萊塢近年往老IP淘金的趨勢,那一天大概不會太遠。也許下回佛萊迪會從VR眼鏡鑽出來?
《養鬼吃人》(Hellraiser)1987| 導演:克里夫.巴克
不知道為什麼,同作為80年代次文化符號的《養鬼吃人》,似乎正在新一代受眾的視野中消失,你不必看過《十三號》和《鬼上床》都能知道傑森與佛萊迪是何許人也,但該系列的吉祥物針頭鬼,名氣似乎就差上許多,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在過去二十年裡《養鬼吃人》有過六部續集,最近一次還是在2018年。與其同儕相當不同,這是一套肉體恐怖片,不以反派殘忍的攻擊手段見長,而是靠凌虐、皮開肉綻的視覺痛感取勝,幾乎所有情節都是為這樣的「創意」服務,劇情和角色基本上沒有,要是有也非常媚俗,但它確實讓人感到不安,因為那裡真的有些常人無法理解的東西,令血淋淋成了一種性感,如同惡魔在邪惡的概念外,也有自己的世界觀。
《靈異入侵》(Child’s Play)1988|導演:湯姆.霍蘭德
你可以在Netflix找到系列作第二集《異靈七殺》,他們特別喜歡幹這種沒頭沒尾的事情。但話說回來,該系列發展到後來根本是天馬行空,甚至變成富有黑色幽默的恐怖喜劇,有沒有從頭看似乎都無所謂,你只要知道有個逃犯將自己的靈魂灌注在娃娃身上,而為了重獲肉身,它必須再次施展巫術,將第一個知道其真實身分的人類變成宿主。但本作何以成為經典?因為它利用了每一個曾擁有過人形玩偶的孩子的恐懼,尤其當你有自己的房間,每逢夜晚,娃娃們看起來總有些不對勁,它會趁著我們睡著時做些什麼呢?如果它有人格,真像外表那樣和藹可親嗎?《靈異入侵》告訴你,它可能比那些傳統的殺人魔更糟,不僅冷血惡毒,兼且卑鄙無恥,《異靈七殺》雖然屬於那種反派強行復活的續集,但依然保有首集的緊湊刺激,同樣推薦。
《驚聲尖叫》(Scream)1996|導演:衛斯.克萊文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驚聲尖叫》都很難稱得上是一部好片,從兇手到被害者,都不過是編劇的棋子,但這不妨礙本片成為經典,因為它對青少年砍殺片的解構實在太有意思了,即使時隔多年回看,依舊讓人佩服見解獨到(而且還適用於時下的恐怖片!這不代表我們二十年沒進步過?)。對於那些從未接觸此一系列的觀眾,我們要告訴你的是,這裡的每一名角色都有高度的自覺性,宛如清楚他們置身於電影之中,每一則驚悚公式都成了笑話,都成了致受害者於死地的尖刀,其最犀利的吐槽莫過於劇中人物說:「出道就主演砍殺電影的演員通常不會大紅……」。
《嚇破膽》(Ghost Ship)2002|導演:史帝夫・貝克
這譯名說有多Low就有多Low,但,天吶,它真的讓人毛骨悚然。如果鬼屋電影作為一個子片種曾有過結論,那可能就是這部作品了。基於真實事件改編?在故事發生的許久以前,曾有過一場殘忍的屠殺?人的貪婪、軟弱是陰魂屢屢能得手的原因?以上皆是!《嚇破膽》有點像把《閃靈》中的全景飯店搬到渡輪上來,只是明白地告訴你,這個地方曾發生過什麼血腥事件,而它的攝影與美術,也令電影中的場景更加讓人信服,它看起來像是一座頂著巨大空殼的墳場,豪奢、暴動、瘋狂都在這裡留下痕跡,陰森中透露著邪魅。單就情節而言,《嚇破膽》沒有什麼新鮮事,但它確實地將每條公式都發揮到最好。
《毒鑰》(The Skeleton Key)2005|導演:伊恩.索夫特雷
如果分類得嚴謹些,本作該算是驚悚片而非恐怖片,故事中雖然也存在超自然力量,卻是一種值得玩味的狀態出現在觀眾眼前:什麼是恐懼?恐懼是相信某件事物值得恐懼。《毒鑰》就像是一場神秘之旅,通往古老、怪異的南方美國,那是以非裔美國人被奴役歷史為文化主體的世界,當它的幽靈重現之時,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借屍還魂。這是部製作精良,表演出色的電影,潮濕的場景,復古的建築,都塑造起完美的不祥氣氛。它的結局甚至可以說是出乎意料的聰明了,但原諒我們不能多透露些什麼。
《歡迎光臨死亡小鎮》(Dead Silence)2007|導演:溫子仁
提到溫子仁,你可能一下子就聯想到《陰兒房》、《厲陰宅》系列,如果是長期追蹤他的影迷,還要再加上《奪魂鋸》這部一鳴驚人的大作,相對來講,《歡迎光臨死亡小鎮》就沒那麼起眼,甚至被部分外國影評貶為導演失手之作。但《死亡小鎮》真有那麼差嗎?外觀上,它似乎重複了既有的恐怖人偶路線,卻隱藏著層次更深的謎團。儘管這部電影最讓人屏息的地方,該是人偶眼睛賊溜溜的眼睛,冷不防轉向你的時刻,但它們之所以那麼有效,是因為這些場合中混亂的空間感,無論是旅館、住家、行駛中的車廂,那都像空氣被抽走似的,恐怖感圍攏上來,要做到一切,光靠具一具陳舊的腹語娃娃是不夠的。在溫子仁的創作系譜中,《死亡小鎮》可說是承先啟後的作品。
《驚叫少女》(The Final Girls)2015|導演:托德.斯特勞斯-舒爾森
恐怖喜劇版的《回到未來》?坦白說,它不像經典那樣無懈可擊,導演有些營造喜感的手法也很奇怪,讓你覺得刪掉一些無傷大雅的「喜劇」橋段,把時間留給最關鍵的情緒鋪陳該有多好,但,我們對這部電影是有一定程度的好感的。精確地說,《驚叫少女》有點像是Z世代版本的《驚聲尖叫》,對80恐怖片玩解構,再從其他媒介(如電玩遊戲)獲得啟發,拼貼成一部時而胡鬧媚俗,時而直抵人心的作品。想像一下,當你不是坐在沙發上對著銀幕上將遇害的角色尖叫,警告他趕快回頭,而是進到電影中,阻止無辜者受害會怎麼樣呢?《驚叫少女》的構想就是這麼有意思,電影中常見的轉場手法、戲劇裡的三一律都變成了哏,那可能不是很好笑,但你會為編劇的創意讚嘆。
▌企劃編輯: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