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七宗罪、黃道帶殺手,到蝙蝠俠,正邪對立並非重心,傑出的犯罪驚悚片介紹 |cacao 可口雜誌

犯罪驚悚,或許是商業類型片中最具潛力的分支,它既允許主創者去探索更加現實、被視為禁忌的題材,還能兼顧廣受喜愛的動作場景——這是絕大多數觀眾想從戲院獲得的刺激,也使得該主題永不過時,不過,它還有沒有其他可能呢?比方說,減去纏鬥扭打和飛車追逐?將槍林彈雨的大場面擺一邊,轉而注重細膩氛圍的設計?甚至,讓超級英雄在這裡還原成凡人?

《蝙蝠俠》(The Batman)2022|導演:麥特.李維斯

也許最好的蝙蝠俠電影,是讓你在看完以後並不想成為蝙蝠俠的電影。這麼說也許很怪,甚至違反了超級英雄電影的定律。至少,一個讓人難有代入感的角色肯定是難賣錢的。然而這些疑慮,也反面說明了李維斯版本《蝙蝠俠》的成就,他似乎是大銀幕上第一個意識到蝙蝠俠這個角色本質的創作者:他應該令人心生敬畏,敬而遠之,無論是對電影中的罪犯或銀幕外的觀眾皆是如此——因為沒有人能像他那樣在幻滅後仍持續受苦,還不留給自己一絲絲自我陶醉自我感動的空間。在這個層面上,導演的貢獻不說絕後,至少也是空前。

很難說明2022年的《蝙蝠俠》到底帶來多少驚喜,即使蝙蝠俠的不殺原則在面對極具現實感的極右翼武裝社團時顯得冬烘迂腐,它仍是部絕對冷硬的黑色電影,且不滿足於類型片典型的人物設定,致力探索前人未達的角色深度,每個場景、每顆鏡頭都卯足全力地去營造氛圍——在這年頭,拍一部非流水線生產的英雄片是需要道德勇氣的。


《智齒》(LIMBO)2021|導演: 鄭保瑞

也許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好的犯罪驚悚片。不,我們該把「也許」兩字拿掉,《智齒》在各方面的表現都是超凡的,你無法從它的視覺衝擊力往回推想,這本該是一部彩色電影。質疑正義和道德原則是該類型電影的標準配備,但導演將更多心思用來經營畫面,在強烈的黑白對比下,電影呈現了一座溶解、腐化、搖搖欲墜的城市,你彷彿能感受到那裡的濕度、氣味,被這些緊裹住的角色情緒、感受也因而更發強烈。無論你是犯罪片迷,還是一心追求殿堂級的偉大電影,都不該錯過它。


《火線追緝令》(Seven)1995|導演:大衛.芬奇

是什麼令《火線追緝令》如此讓人難忘?是片頭那場汙穢、潮濕,帶有極度惡意玩笑的凶案?但更殘忍的事件還等在後頭。還是仿天主教七宗罪的連續殺人犯?我們相信世界上還有其他以七宗罪為線索的犯罪電影,但它們都沒有本作來得好看。

很有趣的是,對文學或是宗教象徵的引用,並不是電影「深度」的來源,《火線追緝令》予人的深沉、黑暗感,很大一部分建立在場景的氛圍,以及人物的塑造上。你很容易便能回想起電影裡下不停的雨,不洗滌城市,而是沖刷出城市最不堪的一面,還有摩根.費里曼的角色,一個嚴謹、穩重,卻被城市罪惡創傷的老警察,以及它的搭檔,浮躁、急著出風頭的布萊德.彼特。他們越完整,這個故事便越失控,即使到結局,我們也不知道它到底觸及到什麼樣的深淵。


《失蹤人口》(Gone Baby Gone)2007|導演:班.艾佛列克

如果你是透過《海邊的曼徹斯特》才對凱西.艾佛列克這號人物真正感興趣,你就不該錯過這部電影,他的才氣早在此刻表露無遺,而本作也是班.艾佛列克第一次執導演筒,成績同樣亮眼。《失蹤人口》的故事與兒童綁架案有關,可能有戀童癖涉入在內,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被凌虐甚至慘遭殺害也不足為奇,微妙的是,唯一積極應對這起事情的,卻是失蹤者的叔叔阿姨——孩子的母親是個不負責任的毒蟲,警方的態度也有些曖昧。背後似乎有更大的陰謀存在。

一名文弱的私家偵探能應付這種狀況嗎?當然,只要劇情需要,他依然可以斥退那些心懷不鬼的人,但要是他要應對的並不只是一兩名暴徒呢?比起人的墮落,《失蹤人口》更在乎人的平庸--認為只有被主流媒體拉上檯面、被聳動化的事情才是值得關心的,遵循的自然也是電視機給出的敘事。這才是無處可逃的社會黑暗面。


《烈火悍將》(Heat)1995|導演:麥可.曼恩

一加一不總是大於二,在(泛)藝術圈中尤其如此,大咖雲集往往是噱頭,交出的成績若非一般也只能算差強人意。比方說,2008年的《世紀交鋒》便以兩代教父同台為主要賣點,但今天恐怕沒多少人記得這部電影。然而同樣的組合——勞勃.狄尼洛和艾爾.帕西諾,於九零年代主演的《烈火悍將》卻是部名留影史的傑作。

《烈火悍將》是官兵抓強盜一類的片子嗎?是,但它顯然對道德評價不感興趣,反而對焦在私人生活上。你會很驚訝地發現,編導竟能如此平等地處理站在對立面的兩人,彷彿他們不具備特殊身分,只是對事業過分執著,以致忽略家庭和親密情感的男人。本片有著絕對精采的槍戰場警,但它的真正價值源自於對男性世界的洞察力。


《索命黃道帶》(Zodiac)2007|導演:大衛.芬奇

如果你關注過新上映的《蝙蝠俠》的周邊新聞,可能知道該片「謎語人」一角除漫畫原作以外,另參考自六零年代於美國犯下連環兇案的「黃道帶殺手」,本片即與此一懸案有關。當然,這不意味你在進戲院前要先看這部電影做功課,但《索命黃道帶》確實值得一看,如果你是大衛.芬奇的影迷更是如此--因為它與芬奇其他的作品都不一樣,它很沉重,但那股壓抑感並不來自於事件的血腥,而是片中記者為了穿越兇手佈下的巨大迷宮所做的,經年累月的努力。

《索命黃道帶》沒有犯罪電影常見的陳腔濫調,如驚險追逐或者槍戰,相形之下,它很「紀錄片」,試圖將每個細節擺進自己的敘事節奏裡,也沒遺忘展示暴行的殘酷。某種意義上來說,你沒法從這部電影收穫到滿足感,得到的反而會是難以理解及空虛--不過,這就是會發生在現實裡的犯罪。


《第三次殺人》(The Third Murder) 2017|導演: 是枝裕和

提到是枝裕和,你可能更多想起《橫山家之味》、《海街日記》、《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等作品,的確,這些作品足以定義他的風格及關懷重心,不過《第三次殺人》並不是個異數。因為在故事的一開始,我們便知道犯行由誰做出,又是如何犯下,剩下的問題是動機到底為何。兇手顯然在誤導辯護律師團隊,但他的反覆似乎有其他理由。

這部電影的情節在兩個方向上取得微妙的平衡,一邊是剖析司法體系對於事件真相曖昧的態度,一邊則是以發掘兇嫌動機為起始點,重返導演對家庭關係、親密情感的觀察,對於喜歡傳統犯罪類型片的觀眾來說,《第三次殺人》可能有些溫吞含混,但它的複雜度依然十分迷人。


《隔離島》(Shutter Island)2010|導演:馬丁.史柯西斯

當李奧納多通過鏡子對著你看,一面用水打溼自己的臉,一面要求「保持清醒」時,你便會覺得自己和他坐在同一條船上,航向將襲來的暴風雨,和雨雲下那座四面環海,囚禁精神病罪犯的小島。而事情只會更糟,你原本就不期待這個偏執的傢伙能運用理智穿透眼前的瘋狂,他還變本加厲地被氛圍所侵蝕,對自己所知的一切產生懷疑。

《隔離島》有什麼?名為醫院,實為監獄的孤島堡壘,疑似納粹幫兇的醫院主理人,強硬卻明顯有精神創傷的警探,以及一宗看似隱藏陰謀的離奇失蹤案。作為史柯西斯的作品,它少了種史柯西斯應有的感覺——一些呼吸的空間,一些悠揚的抒情,取而代之的是極度緊繃,與感官營造相比,曲折的情節和冰冷配樂,都只能算是小菜一碟。如果你追求不一樣的驚悚片,這部作品絕對適合你。

▌企畫編輯: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