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一次注意到變電箱的存在是什麼時候呢?恐怕很難回想起來吧?假如我們所居住的城市是幅印象派畫作,那變電箱就是最不起眼的一抹綠色,上頭可能有街頭塗鴉,或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山水風景。即使心知肚明它對你我不可或缺,也沒有心思多瞧一眼。
變電箱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但也從未真正進入我們的生活。不過,今年七月份的台電股東會紀念品「台電熱墊」,可就真走入家家戶戶之中了。「台電熱墊」隔熱墊,是台電文創繼「人孔蓋煤灰水泥杯墊」後,再次以回收物料為產品材質所推出的代表作,文創團隊動員全台 24 個區處,自退役的變電箱門板上就地取材,並偕同曾彥文帶領的設計品牌NAKNAK共同製作,甫一亮相便成為討論熱點,也讓團隊進一步思索,是否還有其他管道,嶄露變電箱材質的獨特魅力?這便是退役變電箱展覽的緣起了。展期至10/8日的《從生活到生活》特展,同樣也由NAKNAK經手操刀,邀集四位藝術家與設計師LeHo、張家翎、陳亮融、祁孝霖,將退役變電箱門板轉化為更多元的生活物件。

「『從生活到生活』以股東會紀念品為核心,從一開始,我們就同意這個計畫不能只有發送,還需要有後續的展示和延伸體驗,以深化其中的概念。」品牌NAKNAK的設計總監曾彥文這麼說。展覽的目的,除了讓公眾認識到整個計劃執行的難度,以及老舊退役材料的可能性與價值,也試圖拋出提問:雖然是退役材料,但它只能變成實用的東西嗎?除了隔熱墊,能不能有不同層次的應用想像?
被問到展覽中哪樣作品印象最深刻,曾彥文毫不猶豫地回答是「馬賽克主視覺牆」。他說:「這面牆是整個變電箱計劃的精神、核心,除了你可以在每一片馬賽克磚的背面看到來源縣市代碼,也推翻了我們對變電箱的固定印象。說到變電箱,你可能很直覺聯想到綠色,但當它們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會發現其實有各式各樣的綠,這個綠可能來自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廠商,不同地區的風吹雨打,每一件厚度也不一樣,導致組合起來高高低低,但也因此獨一無二。」
在經過兩年的投入,對材料的特性有基本認知以後,NAKNAK將相關資訊轉遞給年輕世代的創作者,如果說隔熱墊更著重於量產面向的應用,展覽作為藝術作品的展示平台,則更有放手一搏的空間。於本次展出中,帶來「桌鐘」、「書擋」、「錯視盤」、「鳥」、「平衡懸吊」系列的設計師張家翎,即是此種自由風氣的受惠者,「我們的發想沒有受到任何限制,唯一的概念是,作品必須是那種會出現在一般家庭中的東西,你可以想像它們被擺在玄關、客廳、書桌,而不侷限於藝廊。」
「像時鐘、書擋都很居家,也有既定的形式,但如果我們要賦予它一些趣味,甚至是玩樂的性質,就一定要試著打破大家對它的印象。我的作法著眼於結構,以一種被稱為『局部折板』的技法,用簡單的凹折發揮材料特性,讓平面的板材跳脫二維範疇。」張家翎說。





參觀「生活到生活」展覽,你會留意到每件展品,都具備物件導向,能登大雅之堂,也可飛入一般家庭內,「畢竟要蒐集這些材料是很難得的,如果股東會紀念品發完、展覽辦完就結束,太可惜了。」曾彥文解釋,這個計劃是NAKNAK第一次使用回收材料,雖然各方面都是艱鉅的挑戰,但在過程中對「循環」、「再利用」的認知也更加深刻,進而希望對民眾,以及不同的企業、產業造成一些刺激,讓台電文創起到示範的效果,「如果大家能認同循環經濟的價值,或因為展覽而有所感動,或許就可以回頭思考自身可以做些什麼。透過展覽讓藝術家玩開一點,同時也傳遞價值,這就是我們的理念,也會在接下來的其他案子,試著將回收材料融入。」
整體展場設計呼應這次計畫「發揮材料最大價值」的核心理念,選用 NAKNAK 的 THE BOX 系列做單元堆疊建構,讓展場具有視覺通透、高變化性等特色,移展時也易於拆裝及重複利用,未來也能持續使用。



假如你已經造訪過展覽所在的台電大樓,在意的可能是在隔熱墊以外,其他展品是否有商品化的規劃?藝術家和設計師雖然不是抱持開發商品的態度,來進行創作,但在工法設計階段便已考量到量產的可行性,其成品無論大小,皆能導入空間,提供一般用途或商業、藝文空間作為裝飾或收藏。或許,在未來的日子裡,這些拿捏精準,充滿設計質感的作品,可能將從街頭來到你的家中。


《從生活到生活》退役變電箱展覽
展期:展期至10月8日、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地點:台電大樓主樓大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