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無為境界:不嘗試,不作為,但它絕非無聊的無所作為|cacao 可口雜誌

如何修成「無為」境界是早期東方思想,為獲得美好生活途徑,所爭論的焦點問題之一。早期道家著作中,比如《老子》,就採取了簡潔隱晦的詩作而非故事形式呈現。他們常將「天道」作為修養極佳的人,為人處世所應遵從的典範。這些詩歌中,老子學派的賢人都是通過不作為,只簡單地與大自然一同融入既有的和諧中,從而達到無為境界。

道家詩作主要以安逸和順其自然為主要特徵,而順其自然在早期的儒家學說中也扮演過十分重要的角色。這可能會令你感到驚訝,因為儒家學說一般是與迂腐的傳統主義和古板的禮制聯繫在一起的——兩者都與「無為」的觀念相悖而行。但不可否認的是,儒家學者為這一學說享譽世界作出了很多努力。學習初期,心懷遠大抱負的儒家君子需大量背誦古代書籍,學習鞠躬的精確角度,學習進入房間走路時步伐的長度。他的坐墊必須始終保持完全筆直。但是,所有這些嚴苛和限制,最終都是為了培養出一種雖是後天培養,但卻又源於內心的自發性。的確,直到個體完全不需要思考或努力的時候,學習的過程才可以說是完滿的。

gif image by MERCE CUNNINGHAM

在人生的某些時間點上,我們大概也有過這種事半功倍的體驗。當我們專心於切菜炒菜時,一頓複雜的晚餐似乎就自己完成,呈現在我們眼前了。當我們完全放鬆時,便能在一場重要的面試中發揮自如,甚至都沒有意識到它進行得多麼順利。我們體驗到了自發性所帶來的快樂和力量,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早期東方故事如此具有感染力,也說明這些思想家確實闡述了一些十分重要的東西。

口頭上,我們在表達自我時似乎總會將自我一分為二:「今天早上,我沒能叫自己起床。」「我必須強迫自己冷靜下來。」「我必須管好自己的舌頭。」雖然我們一直在使用這些語句,但如果你仔細思考一下,你會發現它們有點奇怪。是誰不想起床?他和我又有什麼關係?難道我的舌頭有自己的意志嗎,我要怎麼管住它呢?(如果我不是我的舌頭,我又是誰?)因為這裡始終只涉及一個「我」,所以這種自我分裂式的對話,顯然是比喻而非字面意義上的。我們能發現這些敘述人稱為「我」的故事,也會多少出現一部分具有自覺性的「本我」。

走路時,我們便會發現自覺的「本我」開始了行動。我們不用擔心如何走路,也無需有意識地監督自己,我們只要走就可以了。事實上,在走路時「思考」如何走就像在進行一段長途旅行。我們的身體無需從大腦獲得任何指示,就能自發做許多事情,而走路只是其中一件。當我們思考這件事時,就會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分裂感,也就是有意識的「自我」與無意識卻看似有思想的身體之間的分裂。

gif image by Woodblock

近期研究表明,這種思想可能是有依據的。儘管只有一個「我」,但是在一個重要的官能意義上,我們可以被分為兩個個體。目前的一個普遍共識是,人類思想可以被分為兩個具有鮮明特徵的系統。其中最重要的系統:一號系統(隱性熱認知),反應迅速,自動,毫不費力,且大多為無意識的,大致對應我們所稱為的「身體」或者莊子所謂的「天道」;二號系統(顯性冷感知),反應緩慢,謹慎,費力且有意識,大致對應於我們的「思想」——也就是我們有意識的、言語性的自我。

所以,如果我說我必須迫使自己不去拿第二份甜點,此時發生的掙扎就不僅僅是比喻意義上的了。我的意識,即冷系統,關心的是一些諸如健康和增重類的長遠問題。它正努力控制更具本能的熱系統,後者真的很喜歡甜點,但卻不像冷體系那樣擔心後果。這並不是因為熱系統不考慮後果。問題在於,從進化的角度來講,這個系統關於相關後果的觀念在很久以前就定型了,而且十分死板。在我們的進化史中,「糖分和脂肪:有益」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是我們生存所堅持的一項重要原則,因為獲取充足的營養始終都是具有挑戰性的事情。而今天恰恰相反,放縱自己過多攝入這些營養,會對身體造成各種各樣的不利影響。冷系統的一個重要優點就是,它能在考慮新消息的同時改變自己優先考慮的事情。所以,比較兩個系統的不同之處的另一方法就是,熱系統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更古老、更死板,而冷系統則更新穎,更靈活——因此,也更易適應新的行為後果。

無為」的目標,就是讓兩個自我合作得更加順暢有效。

兩個系統在重要功能上的區別:意識是緩慢、冷漠的,而身體的本能、直覺以及技能是迅速的、熱烈的、有意識的。我們更喜歡冷漠、緩慢的那一套系統,因為這是我們的意識感知以及自我意識的基礎。但是,在這層自我意識之下,是另外一個自我——更廣闊、更強大——我們不能直接與之溝通。知道如何分開雙腿、四處走動,是我們的意識中更為深層、進化上更為古老的部分。當我們試圖抗拒甜點的誘惑,或者在重要的會議之前把自己從床上拖起來時,我們就是在與這個部分抗爭。

「無為」的目標就是讓兩個自我合作得更加順暢有效。對於一個處於無為境界的人來說,心就是身,身就是心;這兩個系統:熱烈的和冷漠的,迅速的和遲緩的,完全融為一體了。結果,智力的自發性完美適應了環境。這就是「無為」的力量,追尋理想境界的最佳方式是間接而為之。加強自發性的力量,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為人處世之道,並幫助我們更加高效輕鬆地實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