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有喜愛的品牌,甚至設計師風格,但對於他們的學經歷背景,可能就不甚了了,雖然那和服裝的品質有直接關係,但於消費者而言,似乎也不需要瞭解到如此詳細的程度。而在訪問過多位服裝設計師後,我們發現到一個事實:似乎,在這個領域半路出家的人特別多?
同樣也在今年和REHOW合作「R+F5 重新整理」的設計師詹宗佑(Joe)正是一個經典案例,從熱衷於音樂的觀光系大學生,走到法國巴黎服裝公會學院。他的服裝兼顧了野性及玩味,成立自己的品牌「TSUNG YU CHAN」,以有別於科班的敏銳度,探測屬於當代的街頭風格。
職業欄填寫:時裝設計師
我是時裝設計師,也認為時裝設計是一門關於分享的行業,創作自己喜歡的東西,分享給那些欣賞,或擁有共同觀點的人。大學我念的是偏商學院領域的觀光系,當時在玩音樂,也沒覺得就讀的系所跟自己的未來有什麼關係,直到大三左右開始做平面設計,印T恤寄賣。因為這個過程,我接觸到不少日本街頭品牌,漸漸覺得只做T恤太單調了,於是在畢業後去到巴黎就讀法國巴黎服裝公會學院。
會選巴黎的理由,一方面是為了法國的訂製服歷史以及追求自由的風土民情,另一方面則是我選的學校除了專精於縫製技術,也有其它像印花之類的設計課程,傳授的知識很全面,對於日後我經營自己的品牌很有幫助。在學業以外,巴黎還影響我對生活的許多看法,在思維上不再侷限,也不太會汲汲營營於太過好高鶩遠的目標,而是把該做的事情做好。比如創作上,我會享受過程中遇到什麼,依據自己的步調實踐想法,如果途中發現什麼讓思考有了轉變,便跟隨那轉變去流動。

畢業後我先待在巴黎實習,並獲得設計助理的正職工作,直到2016年回來台灣創立自己的品牌「TSUNG YU CHAN」。在法國的經歷對我創業有很大的助益,在新創女裝品牌 KOCHÉ實習,因為設計師是CHANEL刺繡工坊的總監在外開設的品牌。當時有感學生時代的我,弱項是顏色、對黑白灰深藍色情有獨鍾,但也因為做女裝的關係,必須接觸大量顏色,離開工作時卻也把這項技能一起帶走了。此外,由於老闆每天早上都要到刺繡工坊巡視,他不在辦公室時,我要一手包辦整個工作室的運行。讓我認知到經營品牌不能只懂設計,你可能要交代刺繡師、打版師今天做什麼內容,提醒他們新的設計必須先讓老闆過目,這些經驗回過頭看,能接觸到業務的不同層面,這些讓我感到幸運。
曾經有人問,既然都有正職了,幹嘛不待在巴黎就好?說不定再過幾年就能成為公民。但我自己是個有機會就趕快做的人,創作也好,生活也好,既然起步都比別人晚,當時也快三十歲了,就覺得該趁還有衝勁的時候來做這些事情,其次,我覺得作為一個設計品牌,在哪裡落腳並不是重點。我也想過在比利時開工作室,但不管在台灣還是比利時,都還是要透過Showroom(即讓消費者親自接觸時裝、與設計師交流的實體銷售空間)去展示作品,重點是有沒有資源和實力站上舞台。如果要給想創業的設計師一些建議,我會說,不要把你的所在地、環境當成侷限,你永遠可以往外走。

當選擇性和自由度擺在每個人眼前,決勝負的關鍵就是個人
我自己的品牌是從男裝出發的中性風格,雖然沒有洋裝,或很合身、強調線條的女性化服裝,但因為走街頭風格,那種寬鬆感是男女都適用的。「TSUNG YU CHAN」特別專注在加工和細節,在穿衣服這件事上,男女最大不同是在服裝的接受範圍上,男生要狹窄許多。這些基礎也是在巴黎打下的,全靠猛練。畢竟學設計這件事比法國同學晚了好幾年,又要多唸一年語言學校,只能靠熱忱撐過來。
我其實不是個很有耐性的學生,有時候車東西也會抱持得過且過的心態,後來才慢慢覺得,如果成品能更好,多花點時間沒什麼不能接受的。但有個前提是,你必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巴黎,或說整個法國,他們的資源太多了,所以篩選是必要的,雖然不能每個都握在手中,但選擇性和自由度在那裡,剩下的就看個人了。
求學期間、剛出社會和事業草創期,我的確想過和別人不一樣。但尷尬的是,你雖然不想採用和其他人相同的方式,但因為自己也沒有太好的點子,往往結果就是整個卡住。我是到後來才領悟到,每個人的獨特性都是與生俱來,你的成長環境,你接觸到的人,文化,都是構成它的要件。這件事情不需要刻意去塑造,我的作法,是把喜歡的東西整理、消化,再用自己的手法呈現。一個成品從設計到完成,不一定完全符合理想,但我會問自己,難道它沒可能比想像中更好嗎?我會在這個流程當中去尋找更好的解答,讓它去變成更好的東西。久而久之,那就變成我和其他創作者之間的差異,一個獨特的存在。

R+F5 重新整理:制式改造「帽T改造運動外套」
和REHOW合作的「R+F5 重新整理」計畫,在「制式改造」項目上,我把帽T改成運動外套。由於我本身喜歡寬鬆的棉質T恤,平時也常穿,所以這次以連帽衫為基底,把它變成外套,主要以布料、顏色的對比去做層次或深淺的變化,但還是會以細節為主。任何改造我都會先確定基底是什麼,接著考慮要保有哪些既有特色,或在那之上可以玩些什麼,一步步建構起來,像版型,布料的配置,我喜歡邊做邊修正。
我在法國念書的時候,就喜歡買古著來拼貼,可能衣服穿一陣子,覺得它某個部分有點素,就加一些東西上去,久而久之就發展出自己的SOP,可以很快的挑到看得順眼,又和基底相襯的素材。古著最好玩的地方,是讓購買這件事變得像尋寶,因為老闆就是把所有二手衣丟在一堆讓你翻,可能哪個的品牌經典款就塞在角落裡,又或者說古著T恤,它的印花可能因為歲月斑駁,或是以不再被使用絹印技術一層層疊印出來的,這種我就會特別收藏。

「R+F5 重新整理」談的是永續,其實不只台灣,近幾年永續在全世界都是一個熱門話題。我想要不了多久,相關思維一定會革新服裝業現有的生產技術。永續有很多面向,如改造舊衣,慎選素材,另外還有一個領域是精緻化,雖然使用的是環保材料,但不會讓人覺得是用完即丟的次級產品。作為一名設計師,該如何參與永續浪潮?我想就根本來說,就是從設計、生產到消費,都保有消費者能夠參與的角度,讓永續這件事成為生活習慣,而不只是道貌岸然的抽象議題。

「職業欄填寫_」任何一個職業與創造都源於生活,關於生活的問答:
Q:你認為的「生活」是什麼?
Joe:我因為職業的關係,可以很自由地安排每天的時間,不被制式化的行程綁住。對我來說,生活就是跟隨自己的步調,一種讓我感到舒適,可以體會生活中每個喜歡的東西的步調。例如說我喜歡咖啡,但在辦公室工作時不太可能細細去品嘗它,但在屬於自己的時間,我就可以用心沖煮品味,這雖然是很微小的事情,但能夠體會每個微小,才能稱之為生活。
Q:工作之餘,私底下的真實生活樣貌是?
Joe:我的生活滿簡單的,平常就是在工作室和家裡往返,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工作室裡構思或執行創作,往外面跑多半也是跟工作相關。我不是個愛Social的人,更喜歡回家做自己的事情或看運動賽事,比如棒球或F1賽車。
Q:生活中,哪一些物品是不可缺的?或什麼商品的愛好者?
Joe:咖啡或茶,我有在自學手沖,每天都會帶自己沖的咖啡出門。我屬於隨興派,不會特別去抓咖啡豆和水的比例,我喜歡觀察某種無形間形成的習慣,會呈現給我什麼,再做些微調,一旦發現可行的公式,以後便可以自由地使用它。
某種程度上我也是個宅男,喜歡《阿基拉》和《攻殼機動隊》那樣的動漫作品,也會蒐集公仔,但不是靜態展示品,而是可以把玩或組裝的那一種。我最近發現,自己所有的嗜好都和手作有關,沖咖啡,組模型,最近對調配精油,製作蠟燭也很感興趣,因為那讓人放鬆,而我希望家裡變成一個可以讓自己放鬆的地方。
Q:怎麼樣的生活狀態是你最嚮往的?可以舉例嗎?
Joe:我希望在生活、創作,都能有跟自己對話的空間。我在工作室的時候通常不會講話,只放音樂,一個人做東西、做思考,如果有對話發生,通常也是跟自己,讓腦筋一直動。二十幾歲時我喜歡城市生活,三十歲後更愛自然,或任何安靜的地方,讓我可以跟著自己的步調去體會去研究生活中每一個我喜歡的東西,可以是味道,可以是咖啡,或某個平凡的下午。我想這樣的生活狀態,也證明了巴黎在我這個人身上的影響力。
▌採訪報導:康樂|動態攝影:叄思整合行銷製作、導演:Ray、攝影:謙暉|平面攝影:Yueh Chu|場地拍攝:RE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