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IG珍藏貼文或Youtube播放清單裡,是否有幾則影片,內容與健身有關?除了操作方式,部分教練也會提供飲食建議,告訴你他自己就是這樣三分練七分吃、一套完整的健身計畫,不外乎是對減肥減脂的承諾,而鍛鍊,則彷彿是一種改變、控制身體的方式。
但鍛鍊究竟是為了什麼呢?健康,當然的。還有運動過後發自內心的滿足感。然而,當健身變為一種競爭,開始比較誰更苗條,擁有更漂亮的腹肌時,對特定體態的執著,便會令我們不必要地批評身體、不斷敦促自己挑戰極限,甚至將健身置於生活中的其他事務之上。到頭來,人好像不是因為熱愛這項活動而鍛鍊,而是為了更複雜的理由。這破壞了我們與運動的關係。假如你將鍛鍊視為某次失控大吃大喝後的懲罰、拍出一張好看IG照片的必須手段,那可能就需要調整一下心態,好重新愛上自己,愛上運動。認識到不健康的健身習慣,是改善鍛煉方式和自愛的第一步。
當你以健身做為控制身體的手段時……
為什麼使用鍛煉作為控制身體的方式不健康?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主流健身文化所提倡的理想身材太過遙不可及。不說別的,如果你曾點擊Youtube上的鍛鍊影片,就會知道該網站接下來會推送些什麼內容給你,海量的健身影音部落客,而且通常都是白人,還是順性別(Cisgender)。這對我們自己的身體形象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甚至誤會像影音部落客那樣的生活方式(瘋狂鍛鍊,餐餐吃水煮雞胸肉配甘藍菜)是通往快樂和成名的關鍵。根據美國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和運動相關的精神健康問題,通常與飲食失調有關。如運動性厭食症(Anorexia athletica ),當一個人以鍛練為生活核心,不斷挑戰極限,延長鍛練時間,在飲食上也毫不含糊時,就可能因過度嚴格的自我要求,導致進食障礙,運動也不再是件快樂的事,而是失控的、無法停止的行為。而運動性暴食症(Exercise bulimia)的患者則恰好相反,是通過長時間的運動來「彌補」暴飲暴食所造成的結果。

你認為自己是個健身狂熱者嗎?我們想提醒你,即使未出現如前所述的心理障礙,你對運動仍可能抱有不健康的心態——假如對此存疑,請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 如果我一星期不運動會怎樣?
養成運動習慣是一回事,但不斷思考下一次鍛煉該怎麼進行、期間飲食該怎麼分配又是另一回事。請自問,假如我一星期不運動會怎樣?一個月呢?實際上,即使整整兩個星期沒有鍛煉,也不會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如果光用想的就讓你感到不安,很可能是你的鍛練動機並不健康。
- 我能否靈活安排鍛煉時間?
當你缺乏充分的藉口時,還能把健身這個項目從日程表上取消嗎?沒有休息日,或無法自由移動鍛練時間,都不利於身心健康。兩次運動之間所需的休息時間因人而異,但「休息日」絕對是必要的,當你感到疼痛或太過疲憊時,請跳過鍛練,否則那等同於抵銷運動所能帶來的健康好處,甚至危及你的生命。強迫自己鍛練,只會產生更多強迫性的健身需求。
- 我只是為了控制身體外觀而鍛煉嗎?
你認為鍛煉是一種控制身體外觀的方式嗎?或是說,阻止外觀改變的方式?雖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保持紀律不是壞事,但當你實際上一點都不喜歡運動時,即使身型在短期內發生變化,也很難達成長期效果。再者,在大多數的案例哩,「讓自己看起來更好」並不能像健身廣告宣稱的那樣,改變一個人的生活。問題的癥結在於,你愛自己和自己的身體嗎?假如引以為恥,再多的健身也不會讓負面感覺消失。
- 對我而言,只有特定類型的運動才算「鍛煉」嗎?
如果「鍛練」這個詞意味著某種目的性,那麼缺乏目的性的運動類型,似乎不能歸類在此。但實際上,任何一種運動都是鍛煉,如果你對鍛練的想像僅局限於變得更強壯、更健美,以至於認定只有劇烈運動才能符合它的標準,請記得運動還有許許多多的樂趣,它可以舒緩壓力、自我保健,也可以讓你融入自然,嘗試新的事物。
- 鍛煉對我來說是一種緩解壓力的方式,還是另一種壓力來源?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但它不應該是你唯一的應對壓力的管道。痛快的流個汗,並從全身痠痛回復過來可能是種「療法」,但當你沒有辦法靈活地運用它,這只會增加壓力,而非減輕壓力。
- 運動讓我感覺良好嗎?
之所以從事某種類型的運動,是因為你打從心裡喜歡它,還是單純認為那是「有效率的鍛練」?鍛練就像任何有挑戰性且對你有好處的事情一樣,它的過程不總是愜意愉快的,重點在於,你是否樂意做出選擇,並以此為動力。換句話說,完全沒有理由進行你反感的鍛煉方式。請以自己的需求為中心,讓身體告訴你它需要什麼,而不是將規則或教練指示當成無上律令。
弄清楚你真正喜歡什麼類型的運動,答案不會只有一個。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社交媒體所呈現的內容不一定適合你的身體
如前所言,當你用運動懲罰自己吃了「錯誤」的食物、執著於改變外表、並且為跳過鍛練感到內疚,甚至將日程表推倒重來,只為分配時間給鍛練時,就該留心了。你不該為滋養自己的身體受罰,如果飲食習慣堪稱健康,有時候放縱一下口欲,不算違背健身目標。進食和運動不是敵人,它們該攜手合作,讓你變得更好。同樣的,健身只是生活的補充,是朋友、家人以外的調劑,充實的社交能夠降低健康風險,擁有親密的人際關係,也遠比任何健身目標更能帶來成就感。
為此,你必須有意識的運動,不以超越極限為目標,而是傾聽身體的願望及需求。這也是為什麼近年國外吹起「非殖民化健身」(Decolonizing Fitness,暫譯)的潮流:擺脫改變身體的執著、擺脫社交媒體或雜誌上的「完美」外觀,將人們對健康、保健的觀念從主流健身文化的壓迫中解放,非殖民化,意味著自決權的歸還,為被忽視的邊緣社群(肥胖、殘疾、慢性病、跨性別)提供支持與空間,使弱勢群體重新體驗到運動所能帶來的活力與自由。歸根究柢,你對身體擁有自主權,可以決定什麼最適合自己。但,如果鍛煉變成問題的來源,那麼可能是時候質問不恰當的健身觀念,並做好準備,改變想法了。
▌整理報導: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