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第一次堤大樹(Daiki Tsutsumi)拜訪台灣,只是這一次,他反覆地在萬華地區走著,偶爾快行,更多時候是漫步,認真走起來,一、兩個小時很快就過去,在台灣幾乎沒有人像他這般在萬華一帶行走,像要把愛人的私密黑痣給找出來似的;作為策展人身分,他應新富町文化市場之邀,確實要把收受命題的裏裏外外理出個透徹,也為了要讓「未來的答案」早日露出曙光,他還在萬華住了下來,並邀請9組台日創作者互相激盪,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市場、走進萬華。

開啟對話:彼此無法立刻接受也沒關係
出身自廣島,在愛媛度過青少年時光,接著在京都生活、工作直到34歲,現在在台北開啟並執行全新任務的他,坦承今年7月剛到台灣時,只能以「非常混亂」來形容,這份不從容來自設定展覽主題的迷惘,以及如何制定出一套工作模式讓台灣和日本創作者都能適用,堤大樹彎彎的眼睛流露些許疲憊,「來自不同國籍、年紀和領域的人要一起合作,真的非常辛苦呢,當然要簡單,也可以很簡單,但如何跨越阻礙,這樣的體驗反而是這次展覽最重要的事情。我們嘗試讓不同價值觀的人展開對話,包括日本與台灣、新富町文化市場與東三水街市場、以及年輕一代與上一代的人們。」

一場只是單純提供觀看的展覽,任誰都能做的出來,但堤大樹想的,是更長遠的事情,不是一期一會的晃眼即逝。展覽主題最終訂定為《來自未來市場的「舶來品」》,他期待展覽能發揮影響力,並持續為萬華創造新的刺激,他真正想看見的是,萬華這個地區因展覽而獲得改變,別以為不可能,此次展覽計畫為期兩年,他說著今年和團隊的工作就像在打地基,醞釀養分,或許來年,年輕人不會因為特定什麼理由,就繞進新富町文化市場或萬華,那是他的終極目標,也是一個地方之所以繁盛發展的魅力展現。
只有萬華這裡才有的風景
在京都生活的時候,堤大樹居住在遠離市區的住宅區,他說起自己很喜歡在看似什麼都沒有的地方,尋找在地才有的風景或精神,他也強調,在地店家的精采故事是連鎖店家不能比的,而他也認為萬華的可貴之處,根植於人們在此的工作和生活相互交融,在此背景下產生的交集,才會催生出所謂的在地文化;堤大樹也與我們分享,日本市場發展現況趨向觀光化,而在萬華就有許多市場、夜市讓他感到非常驚訝,但這也表示,台北人住家附近都有一、兩個市場,要人們特地來到萬華,其實沒有那麼簡單。
採訪途中,堤大樹打開他的Google地圖,指尖落在萬華這塊土地,小心翼翼地在密密麻麻的標籤中前行,他按了按龍都冰果室,接著再往森耕耕咖啡的方向走去,他說著在時髦新穎的咖啡店附近竟然就有著這麼傳統的店家,「在萬華,大家想要怎樣自由發展都可以,也無論大家如何各自解讀,萬華就是萬華。但如果哪一天被像吉野家這樣的連鎖店大舉進駐,這裡的特性就真的會被銳減了。」
先喜歡上這裡,才有往前推進的契機
所以,究竟該怎麼把人帶進來?「回到買賣的層面考慮,或許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因此堤大樹也要求創作者們不僅要保持友善的溝通態度,還要具備商業思維,這些創作者來自不同領域,每個人最終完成的作品,都傾向一道提問、一則提案,從萬華為中心,像漣漪般層層擴散,告訴群體和社會,「萬華可以做到這些事情喔。」堤大樹也希望來觀展的人們,在離開後,延長創作者的思考脈絡,深入想一想:台灣高齡化的問題也很嚴重,如果哪一天台灣的市場也逐漸凋零了怎麼辦,「你不用為了東三水街市場思考,想想你家附近的市場就好。」
採訪最後,堤大樹和我們分享一塊空地的故事。居住在京都8年,他是十足的京都通,哪裡好玩、哪裡可以安放自己,他再清楚不過,「鴨川附近有一塊空地,那個地方是只有住在那附近的人才會知道的,我會帶著晚餐,去那放鬆小酌。這是住了很多年才能掌握到的情報,所以我知道怎麼跟京都相處起來會最舒服。」
而現在,他暫時把那塊空地擱下,想著該如何創造與萬華最舒服的相處模式,「沒有一個地方是絕對有趣或絕對無聊的,如果你有所偏見,那只是表示你還不真的認識一個地方而已。」萬華的可能性,在這個日本青年眼底是無窮的,你也看見了嗎,如果還沒有頭緒,走一趟《來自未來市場的「舶來品」》,在最靠近生活底氣的地方,找到面對萬變未來的解方。


《來自未來市場的「舶來品」》望以市場作為源源不絕的文化靈感,從「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面向為軸線,以國際創作交流拋引更多創作的能量,成為城市點滴翻新的永續動力。
展覽資訊:免費參觀
展覽時間:2022.9.3-11.20 10:00-18:00(週一休館)
展覽地點:新富町文化市場(臺北市萬華區三水街70號,近捷運龍山寺站3號出口)
▌採訪報導:林圃君|圖片提供:新富町文化市場|場地提供:萬華世界下午酒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