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去到展覽會場,第一件該做的事是什麼呢?收拾心情?懷抱期待?不不不,那些行前就該預備好了,你需要做的是買一張門票。但試想像一下,要是有一檔展覽要你買的不只是門票,還是種氣味呢?而且是專屬特定地方的氣味?
P.Seven團隊主理人、氣味設計師潘雨晴,以她對故鄉花蓮富里的記憶所創作的「富里有人」就是這麼一張門票,這張門票不僅通往為期一個月的「富里有人藝術季」,還會是你、參展藝術家對富里的第一印象。正如潘雨晴所說的,要參加這場藝術季,你得先擁有味道——因為展覽裡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從氣味開始的,它能帶給你冬天鄉間的純淨空氣,也可以讓你感覺到夏日的烈陽,以及遠遠的,正在田裡燃燒的稻草。

為資源匱乏的故鄉導入新的活力
潘雨晴這麼形容家鄉富里:由於被自然環繞,左鄰右舍對彼此家中有什麼人也十分熟悉,以致生長在那裡的小孩都富有探索精神。可能吃過早餐,家人外出工作後便和鄰居大哥哥大姊姊去山裡探險,又或者獨自一人四處串門子,等到傍晚再由媽媽挨家挨戶地打聽找人。
「這樣的『探險』其實就是在跟自己相處,你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經由自己的認知而來,和生活在都市完全不一樣,這也是為什麼鄉下小孩總是很樂天,覺得遇到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不瞭解的人,可能會以為這是不認真看待問題,但我們只是不想被挫折卡住,更積極的找方法解決。」
在她的回憶中,富里具有令人嚮往的田園色彩,然而,它也像台灣許多農業鄉鎮一樣,面對年輕人口外流的危機。除當地長輩積極地將學齡青少年送往大城市就讀國高中,如「青年返鄉創業」這樣的佳話美談,從來沒在富里發生,「年輕人連回來開咖啡廳、小吃店都不願意!」潘雨晴苦笑道。
但也正因為這樣的匱乏,讓她思考起有無導入不一樣的資源的機會,為幾乎沒有開發的故鄉擦出新的火花。潘雨晴說,她是祖父母帶大的小孩,小時後便被諄諄囑咐,要是將來在外面發展不錯,便要回饋家鄉,為潘家爭光。將這番話放在心上的她,便在今年一月開始聯繫當地鄉長、農會,著手推動「富里有人藝術季」。

從氣味展擴充到藝術季,加深與土地的連結
潘雨晴說,一開始她的目標並沒有藝術季那麼宏大,而是自己先前在國內外都實驗過,也取得不錯迴響的氣味展,有了回鄉辦展的契機。身邊的藝術家朋友聽到她的返鄉規劃,紛紛表示有意願參與以後,新點子也冒出來了:藝術家都習慣往自己的想法與回憶找靈感,那有沒有可能不經加工,單憑氣味而創作作品呢?「最後我集結到二三十位覺得這個點子很有趣、也想加入氣味延伸創作的藝術家,於是氣味展便擴充為藝術季,並結合旅行社和政府單位,試著把人潮導流進來。」
究竟富里欠缺的是什麼?幾經思考後,潘雨晴得出一個結論:富里已經失去活力了。由於當地缺乏工商業進駐,無論對老人或年輕人而言,這都是個「沒發展」的地方。即使做了每年固定的展演活動,至多也只能在活動期間內吸引到觀光客,無法根治當地所面臨的轉型危機。為了長期發展,富里有人藝術季的收入將歸由富里有人協會統籌運用,除規劃建立藝術家駐村據點,也引入企業買單的藝術待用課程,扶植偏鄉小學的教學資源,更希望將來能吸引企業品牌進駐,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原本初心只是讓大家看到富里是個不一樣的地方,沒想到後來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富里有人藝術季預計在九月初開展,共有六個展點,均是由展出藝術家親自挑選。在潘雨晴完成名為「富里有人」的氣味以後,藝術家們現正如火如荼地創作中,「坦白說,是我耽擱到他們的進度了!因為我一直對成品不滿意,改了七八版,做了幾十次平衡也沒辦法做到我心目中的富里,但有個日本藝術家在去過現場後,回來告訴我他瞭解我為什麼做出那樣的味道——因為那也是他當下的感覺。」
實際上,對潘雨晴自身而言,這個計劃也令她重新認識了富里。她為這個計劃走訪了富里十三個村,認識到每個村都有不一樣的文化與人,而這也啟發了一位當地藝術家的創作靈感。該名藝術家找來出身不同村莊的十三位居民,就其身體部位做雕塑,並將之重組為富里鄉。「在此之前,富里對藝術的想像就是牆上的卡通彩繪,在我們開展計畫後改變了很多想法,讓鄉民意識到,好像有什麼新鮮的東西要進來了,對此抱有期待。」
潘雨晴說:「那種感覺好像是一個原本萎靡的人,忽然因為什麼振作起來了——這樣講自己好像有點誇張,但現在回家鄉時,就算是修摩托車店的老闆看到我也會說,看到妳就像看到了希望。真是何其有幸!」
▌採訪:Kuo sinsin|報導撰寫:康樂|圖片提供:富里有人藝術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