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一個心理過程,閱讀有很多定義。一般來說,閱讀指的是翻閱書面文本並從文本中吸收訊息。但更廣泛來說,閱讀是一種觀察和理解觀點的行為。我們常常聽到有人在觀看作品時說「我讀到…」或是「我讀進去了」,這裡的閱讀是觀者和創作者之間的互動過程與交流,是作品訊息被接收到的理解行為。
美國《光圈》(aperture)雜誌,在1957年第五期由美國攝影師、評論家Minor White執筆一篇文章主題「閱讀照片是什麼意思?」(What is meant by “Reading” Photographs? )主要闡述了對於閱讀影像作品的理解,也非常適用於閱讀任何形式的作品的領悟。

我們在這裡探討的「閱讀」這一行為,是為達到某種狀態的一個途徑。
在通常情況下,當我們看一張照片,並試圖理解照片的拍攝對象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在「閱讀」照片了。換句話說,任何具有交流性質的觀察行為都可以理解成一種「閱讀」。這種「閱讀」可能是一種直覺,也可能是經過後天訓練的鑑賞方式,在一般情況下是兩者的結合。但在任何一種情況下,這似乎都和言語的溝通傳遞聯繫不起來。
如果像這樣去簡單使用「閱讀」的定義,對於這個文章的主題來說未免有些太寬泛。我需要先縮小這個定義的範疇。首先,我認為言語的表達對於「閱讀」這件事來說是必要的。無論是通過口述,或者是文字的形式,傳遞分享「閱讀」影像的這份感受是閱讀者的使命。
在這個前提下,閱讀者需要做的是將視覺體驗從視覺思維轉化為語言表達,而這過程極有可能會出現轉化不充分的情況。我們可以想像一下詩歌的翻譯工作,要完全翻譯出原作的特質是不容易的,但即使困難重重,也從未阻止那些想要翻譯詩歌的人。同樣,「閱讀」影像作品也是如此。
除了有些人本身就有「閱讀」作品的愛好之外,學會「閱讀」還有兩個顯而易見的益處。其一,影像作品中蘊含著大量的訊息。如何拍攝對像不僅體現拍攝者的自我,還傳遞了內在的訊息;其二,所謂探索,揣摩、衡量一件影像作品,我認為都是不充分的。
而後者的理由是我在這裡探討「閱讀」照片的主要原因。退一步說,如果探索,揣摩、衡量這些行為是屬於「閱讀」影像作品的一部分的話,那我們還可以列舉無窮個類似的詞語。因此,「閱讀」影像一定意味著對作品更高層次的體驗感。或者說,我認為應該基於對影像非常私人化的直觀理解,不應該有評估行為的介入。就如同一個人正在享受一頓野餐,他不會特意停下評估野餐的好壞程度一樣,「閱讀」的體驗是在沒有評估和批評的情況下完成的。但很顯然,人們是很難完全規避批評和評價的慾望,但我們依舊應該去盡力避免。

如果我們不喜歡一件作品的時候,我們會即刻走開。如果是面對一件很喜歡的東西,我們都願意與它長久相伴。人們對與心愛之物是會有繼續交流的慾望的,無論是通過視覺符號的變換還是口頭的傳達,在這種自然的欣賞之下,照片所具有的本質意義和核心信息,以及藏於其中的希望、苦澀或愛等任何終極的意義都會被捕捉,被實現,閱讀者可以理解並儘情體驗。
排除了評估和批評這種心態對我們的干擾,我們就可以集中精力去尋找作品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也就更容易打開進入作品的通道。而這時候,閱讀者就成為作品的一部分,作品同時也成為了閱讀者的一部分。正是這個融會的過程,成為「閱讀」最為重要的一部分。準確地說,閱讀者就可以通過言語表達,無論是口述還是文字的形式,將獲得的這種閱讀體驗傳遞給另外的人。因此,我必須再次強調,大家必須要警惕這些先入為主的批評念頭,這是陷阱!「閱讀」作品的體驗恰恰是這個群體所期待去談論的,去寫作表達的,以便其他人可以通過他們的分享,可以間接且完全的接收到對某個特定作品的感受。
你可能聽過很多優秀的攝影家都說過類似的話,「如果我能寫,我就不會選擇攝影。」即使你告訴他們很多關於攝影的理由,他們也可能接著會問,如果擁有高超的言語表達技巧,為何你們還要去討論「閱讀」照片呢?談論和閱讀照片,相比這些創造作品的攝影師來說,對於那些尚未了解到照片中大部分信息的人來說更有價值。而且如果一張照片可以被「閱讀」,那麼所有的照片都可以。

認為「閱讀」除了傳遞這份體驗之外並沒有什麼其他意義的這種想法,這種想法其實沒有問題。但這是否就意味著我們要像怕瘟疫傳染一樣害怕它呢?我認為這取決於個人。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對於這個作品的理解還不足夠,那對他而言,去接收其他的閱讀者的感受的成本是很小的。如果他需要上百種閱讀的體驗才能開啟和作品之間的交流通道的話,那這些比起他在一生中所看到的成千上萬的人來說,所需花的精力就如滄海一粟。
當然,我以上論述指的是大部分非專業人士,以及任何碰巧想將他回應某件影像作品的感受分享給他人的人。專業的評論者並不在我以上討論的範疇之內。他們恰恰相反,在這一類職業角色中,他們的責任是多元且艱鉅的。除了保持本身「閱讀」照片的感受,他們還必須對於作品的內容以及如何傳遞的方式做出評估和批評。
對於評論家需基於他們的「閱讀」感受來更好的評估影像作品的那一部分,我們其實不需要很擔憂。外行人如果不喜歡某個作品,在進行「閱讀」狀態之前,他就可能已經忘了這個作品。但評論家不會,就算是自己不喜歡甚至感受到痛苦的作品,他們也必須全方位的以保持專業的姿態去感受。一個名副其實的評論家,在面對一件他感到極度不舒適的作品的時候,為了去找到在作品的內在核心,他也可以保留在很長時間的判斷力。在這種情況下,有些評論家會採用所謂的「半機械裝置」(a semi-mechanical device),例如分析組合物或者一些技巧來幫助他們保持專業的狀態。即使面對喜歡的作品,他們也會經常使用這種經過專業訓練過的辦法來保持大腦的活躍,以此確保直覺的那部分不受干擾。

具有智慧的評論家,往往會帶動並承載整個分析系統的運轉,以便於他的直覺力量能結出果實。通過這樣複雜的方式,他不僅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作品的視覺表現,同時也不會忽視掉作品最重要的部分。
最後,對閱讀的進行一個簡短定義可能對你有幫助。「閱讀」影像作品,需要人傾盡主觀能動性去分享他的「閱讀」體驗,不論是通過口述的交流還是通過文字記錄,抑或結合所有的方式,但總之一定是帶著去傳達的使命。
如果一定要對具有個人私密性質的影像論述打上一個標籤的話,我認為在非口頭表達的範圍,這是一種感受的狀態(experience),而非屬於我所說的「閱讀」(reading)。
▌Via: 可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