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不能分門別類:為什麼名人逝世讓我們感覺像痛失摯友?|cacao 可口

2023年,世界送走了坂本龍一、米蘭.昆德拉、辛尼.歐康諾以及許多文化名人。每當名人逝世,總有人問「XX年怎麼了」,然而這個世界每天都有無數人或安詳離世或不幸喪生,為什麼我們偏偏只為其中幾個人心碎?別誤會,這裡想討論的無關那種板起臉孔的假道學批判,而是悲傷的心理依據。

也許你曾被這樣質疑:為一個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認識的人哀弔是惺惺作態,是自我感動——當然,不能否認某些人採取的行動確實叫人反感,比方說在社群網站發追悼文卻附上一張個人自拍照,但即便是其他情形,被那麼質問還是令我們產生罪惡感,尤其在你忽然意識到,身邊親近得多的人(此處指的是物理距離)的死亡並不能喚起同等的情感波動的時候。

事實是,悲傷沒有規則。正因為它如此強烈且難以承受,我們不可能預知它將以什麼模樣現身。一個人無法為他的悲痛提供合理解釋,並不能否決它的存在。美國諮商協會的首席事務官David Kaplan認為,因為名人逝世而心碎是相當個人化的情感,如果你長期聽某人的音樂,欣賞某人的文字或者電影,無形中你已經視他們為家人或朋友,將他們的事業作為自己的楷模、理想,從而激勵自己振作努力。

這也是為什麼他們的死訊如此讓人失落。我們再也無法聽到他們的聲音,我們的生命經驗彷彿短少了一位見證者,對自我存在的危機感油然而生——心裡有個聲音提醒你,別忘了你也會死。常駐於孟買的心理學家暨諮商師,Hvovi Bhagwagar指出,由於人們與名人的關係並不能按一般時間空間標準衡量(大銀幕、電視機、手機螢幕,諸如此類的管道),以致下意識認定這些人乃是不朽,「這使得他們的死亡更讓令人難以接受,引發『我的餘生足夠實現夢想嗎?』、『如果我死了,親朋好友會怎麼樣?』、『有人會想念我嗎?』等焦慮思考。」

《甜蜜蜜》的故事與鄧麗君雖無直接交集,卻是她的人及歌曲促成香港電影史上最令人心折的一段愛情。

值得留意的是,網路上氾濫的悲傷情緒也會加劇我們的症狀——一則又一則內容大同小異的新聞或貼文強迫你接受某人已經不在人世的事實。不過,David Kaplan也強調社交媒體對於心理傷痕的癒合有著相當的重要性,無形的集體哀悼,證明了發生在你身上的情緒動盪是真的,「人類是群居動物,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面臨逆境時,應該與其他人待在一起。明明是陌生人卻知道你正經歷著什麼,這對遭逢哀慟的人能起到療癒作用。」

下次你再有類似的感受時,請記得,你可以選擇對任何人的感受比另一人要強烈,無論是那朋友、寵物,甚至父母。不知何故,我們都習慣將悲傷分門別類,根據逝者的身分作特定形式的表達,但悲傷就是悲傷,沒有對錯之分,有的只是對象在你心中的分量,那決定了我們下一步將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整理報導: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