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都會有一場奇幻大秀在花蓮縣壽豐鄉的鹽寮海邊上演,沿著海濱的塵土小路,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特色攤位:礦石項鍊、人體色彩畫、繩縛、塔羅牌、助興香料……,不遠處,放鬆的遊客或坐或躺,或跟隨雷鬼音樂的旋律自在舞動身軀。海風吹散了人們內心的狂躁,近在眼前的太平洋一片湛藍,足夠任何人泰然地探尋自我。
「海或。瘋市集」就是如此迷人。已經有十年歷史的海或,是全台最大的手作市集,在此,藝術家與非主流創作者齊聚一堂,盡情發揮各自的本事;旅客也可以與創作者直接交流,觀看和體驗表演。這次我們訪問了市集的創辦人——Kulo哥(趙俊堡)與阿鍾哥(莊勝鍾),分享市集一路走來的大小事,也許你能因著他們言談間的灑脫與溫暖,了解到市集的魅力。

Q:海或瘋市集是如何誕生的?
Kulo:海或Ocean Home是我開的民宿,跟海或。瘋市集(以下簡稱海或)兩者是分開的。而海或的攤位常常是在大家喝酒、閒話家常時,很隨興地誕生了。
阿鍾:海或的起點是家庭派對,那時也會請朋友一起來玩,後來人越來越多,才有了現在市集的雛型。以前我曾在嘉義擺攤過一段時間,從中發現了創作者的困境:機會很少,只能以到處擺攤的方式增加作品曝光度,同時還要受攤販管理的相關條例規範,處境很辛苦。當時我在嘉義就有辦過市集,移動到花蓮後,便和Kulo一起舉辦了海或這個市集,目的無非是希望能讓創作者,有一個空間可以展現自己。海或從攤位設置、供餐系統都設想周到,畢竟我也是一路擺攤過來的。
說到為何從嘉義移動到花蓮,我常覺得我們這些人像「風」,來來去去,找不到根所以漂泊無定。不過到了花蓮、舉辦了海或後,似乎就讓我定根了,這一待就是十年。不過未來的事也很難說,也許哪天北風吹起,我就會繼續移動了。

Q:從最初的數十個攤位,到如今已達數百個攤位,可以聊聊海或今昔的狀況差異嗎?
阿鍾:我還記得第一屆市集只有十六個攤位,當時沒有志工,我就像總務主任!凡事都要親力親為。而市集至今已辦了十年,攤位也不斷增加,去年我們從八百攤篩選到剩三百攤,雖然希望大家都有擺攤的機會,但我們能提供的生活資源實在沒那麼多,環境也負荷不了。
Q:海或挑選攤位、表演者的依據,及運作模式?
阿鍾:我們通常會優先錄取「原創性高」的攤位,因為這個市集的初衷,本來就是在鼓勵手工創作者。同時我們也會希望攤位間的同質性不要太高,人們才能看到更廣的創作面向;樂團名單則是志工們共同決定的,這部分我跟Kulo不會有過多的干涉。有時候他們年輕人請的那些團,我也沒聽過,不過既然大家喜歡,那就請他們來。
海或不收攤位費,這是從第一屆就延續下來的傳統。創作者因為沒有經濟壓力,便可以「胡搞瞎搞」,盡情發揮。如果攤位有賺到錢,創作者會把收入的一成給表演者當作車馬費。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夠理解,彼此的能量是互相流通的,攤位若是很認真在經營,他們的能量也會感染舞台。


Q:海或市集中,有沒有讓你們印象深刻的攤位、或是人與人之間的故事?
Kulo:我以前有看過一個奇怪的攤位:一位外國人什麼話也不說,就只是不斷地疊著石頭。那時颱風來,海邊颳起大風,他的石頭堆竟然還沒有倒!
阿鍾: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裝置藝術、類似劇場互動的攤位。創作者把攤位布置成靈堂,現場有毛筆、竹殼等,要人們寫下自己的遺囑。我被當下的氛圍感染,也想參加,但我告訴那位創作者,「再給我兩天,我想想!」思索著遺囑的內容。後來我寫下,「如果來不及,我知道你會記得。」這之中的「你」並不是特定的對象,也可能是這個宇宙,我相信世上有某個角落能夠接住自己。

Q:海或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那這時你們是怎麼解決的呢?
阿鍾:遇到的困難是大家玩得太開心時,會不受控制,影響到附近的民宿或居民。有時候我們都把電源切掉了,但樂手就會打非洲鼓,你知道非洲鼓的聲音是可以傳很遠的。
Kulo:遇到困難的時候,我都想一下,然後就不去想了,一切順其自然。譬如有一次市集剛好遇到颱風,我們沒有雨備,我那時有想到,但後來就忘記了,卻也沒發生什麼事情。我們其實滿幸運的,像是有次市集開始前一直下雨,但開始後雨幾乎就停了,只有偶爾下個一兩天而已。

Q:你們當初辦這個活動時,有想過會為人們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嗎?
Kulo:我們的期待很簡單,就是懷抱著感恩的心,同時把這個藝術平台擴大。我覺得帶著後輩前進的感覺,就像是拉當年的自己一把。這十年間,我們聽過來自各方的聲音,會有很多人想要給我們意見、方向等,但這時候我都只問他一句,「那你要不要進來(海或)做?」如果想要看到改變,卻又不加入海或一起做,那是不太可能的。
阿鍾:後來一個傳奇人物叫作阿根,我們常說他是外星人,雖然現在已經離開我們了,但他當時的加入,對市集後續的發展造成很多影響,像是他提出「大家在同一條船上」的概念,禍福與共。
Q:有沒有想過海或能為花蓮這塊土地帶來什麼影響?
阿鍾:市集背負著很多人的期待,現在回頭看,海或對人們來說是一個需要,一個不會遭到惡質力量攻擊的地方。人們被社會上的規則壓迫,而海或剛好在對的時間、對的地方舉辦,這裡擁有太平洋的自由開闊,就像是一個內心的出口。


Q:海或最重要的精神是什麼?
阿鍾:我覺得是可能性吧,不過平常也不會特別去標明「可能性」這幾個字。海或一直沒有一個共同的方向或口號,像是「愛與和平」,因為你一旦有了定義,那就是變相在排擠某一方的價值觀,不需要這麼做,但大家其實一直處在有機的變動中,每個人在這個市集裡互相影響,所以是「動態」的市集的感覺 。
Q:今年的海或因為疫情,不同於以往,將在秋天舉辦。對此,你們有沒有對想來海或的人說的話?
阿鍾:如果到時你看見一條獨一無二的項鍊,覺得不錯,那就買它吧!不用想太多,不然對雙方都很可惜,能融入市集就盡量融入。藝術家、創作者的生活看似自由,但其實經濟方面需要大家的支持,才能繼續為大家帶來更好的創作。
歷經了十個年頭,海或在眾人的共同努力下,不只市集規模與日俱增,提供創作者更多展演機會,同時也讓人們有機會在此放下過去的困境,藉由各種方式重新認識自我。也許漂泊的人們四處流浪,不是為了找到家,而是一個可以「去愛」、可以「被愛」的地方;今年九月,你可以倚著海洋、搭著人們的肩膀高歌,讓海或流經你的生命,感受來自世界的愛。

2020海或瘋市集 |活動時間:9月17日下午3:00 – 9月23日下午10:00
▌採訪撰寫:何冠慧|圖片提供:海或。手作 Ocean Home|校訂:蔡宜庭、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