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一位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他同時也是教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實用主義的宣導者,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派創始人之一,還是美國最早的實驗心理學家之一。儘管詹姆斯一生都有憂鬱、失眠和神經緊張的傾向,卻始終信奉樂觀、希望、信念和活力的人生哲學。他堅持認為我們不是一片無意義的宇宙中的無助旁觀者,我們是現實的共同創造者,擁有著自身並不完全掌握或使用的力量和能量。無論在多愁善感或是暴躁不安時,這種時候,上面的人生哲學便有很大的安慰,值得牢記在心。

我們塑造出自己的世界
詹姆斯出生在一個顯赫的家庭,他的父親老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Senior)是一位與眾不同的宗教神視者(religious visionary),他拒絕制度化的宗教,轉而進行自己的宗教探索。詹姆斯的弟弟亨利(Henry James )很早就開始了作家生涯,職業生涯成名的很少,而詹姆斯則是個反覆無常及不安的人。他先是接受了藝術家的訓練,再來是醫學隨後決定潛心心理學這一門新興學科。
在詹姆斯20多歲至30歲的大部分時間裡,他一直因憂鬱症抱有自殺傾向。原因之一是他的人生哲學——他信奉達爾文主義的唯物主義現實觀點。在這種觀點中,認為我們的思想是趨於機械性的無助的奴隸,我們所做的一切最終對宇宙而言都不重要,我們只是動彈不得的旁觀者。他設法重振了自己的生存意志,首先,他拒絕了唯物主義決定論,轉而選擇相信自由意志。他宣稱:我的第一個自由意志行為將是相信自由意志。他決定,如果進化論實際上沒有做任何事情,為什麼它會費心選擇像意識這樣的能量密集型的東西?
他開始建立屬於他自己的有關意識功能的理論。他認定我們有一條「意識流」,而我們選擇用自身的注意力來引導它。意識是有選擇性的——它從一切湧向我們的嘈雜訊息洪流中選出需要關注的東西。這個選擇是由我們關心什麼、我們認為什麼是重要的。我們的注意力會牽引我們的情緒和行為。通過我們反覆的選擇和行動,我們創造出習慣,從我們的習慣中,我們塑造出自己的世界。
他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寫作《心理學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中寫道:我們感覺和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始終是我們的祖先和我們自己通過慢慢地積累起次次的選擇,像雕塑家那樣,通過放棄特定材料的某些部分,而從那裡脫穎而出的世界。另外的雕塑家,會讓同一塊石頭中脫穎出另外的雕像!另外的心靈,從同樣的混沌中,會感知到另外的世界!
在這本書中,同樣有許多來自他有趣的看法,如「什麼是情緒?」這一問題,他寫道:斯多葛學派/認知行為療法(CBT)對此的答案是,例如,我們看到有人對我們皺眉(A),我們用類似「她不喜歡我」(B)的看法來解釋它,這種看法導致了情緒這一身體感受(C)。正如愛比克泰德(Epictetus)所說:讓我們受苦的不是事件,而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
詹姆斯顛覆了這種觀點,他認為情緒不是認知判斷,而是軀體反應。我們看到一頭熊(A),我們的身體開始行動,激發我們的戰鬥或逃跑反應(C),隨後當我們尖叫著逃跑時,我們的理性才追上進度,注意到「我很害怕」(B)。哪一種觀點是真的?都是真的。它們都為我們提供了調整情緒和治癒情緒困擾的有效方法。有時候,改變自己的信念可以治癒我們——就像詹姆斯改換了他對自由意志的信念一樣。有時候,我們可以藉助我們的身體調整我們的情緒和精神狀態。詹姆斯對用於情緒治癒的物理技巧很著迷,並寫了一本名為《放鬆的福音》(暫譯:The Gospel of Relaxation.)

是心靈而非宗教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宗教、靈性、替代療法和心理研究越來越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宗教信仰和技術,如何能夠治癒人們及改善生活,例如,他著迷於19世紀的心靈治療和新思想運動(今天我們稱之為吸引力法則)。 它幫助人們放鬆身體、拓展思維,並歡迎一股信念和希望, 這可能來自他們的「潛意識」,也可能來自上帝。也許說到底,這種能量來自哪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似乎起作用了——心靈治療運動被傳播開來,不僅僅是通過宣言和斷言,而是因為顯著的經驗結果。
他的人生哲學,當然不是像一般吸引力法則那樣的「有毒的正能量」,詹姆斯強調了行動的重要性。你不能只是坐在你的房間裡、想著積極的想法,然後期待著成功奇蹟般地變成現實。他對於邪惡、苦難和精神絕望的本質有著深刻的感受,我們的現實是通過我們的思想和行動共同創造的。
在他著名的著作《宗教經驗種種》,詹姆斯對於許多宗教狂熱態度,總結出:當病態的靈魂跌落谷底時,他們放棄努力,屈服於某種更高力量的憐憫。隨即,不可思議地,「拯救的恩典」似乎開始湧出。它可能來自上帝,也可能來自潛意識,我們無法分辨。在《宗教經驗種種》中的比較法——比較幾種來自不同宗教傳統,以及不屬於任何宗教傳統的人的個人描述,隨即指出相似之處——「是心靈而非宗教的」。這個理論啟發了比爾.威爾遜(Bill Wilson)建立匿名戒酒會(Alcoholics Anonymous),威爾遜自己有過被宗教經驗拯救的日子,他收到了一本《宗教經驗種種》,這讓他相信他可以為癮君子們設立一個計劃,鼓勵他們「屈服於更高的力量」,即使他們不是基督徒或者不相信上帝,匿名戒酒會的十二步戒酒計劃成功影響了無數人。
因此,心理學或哲學很難得出確定的結論。宗教體驗是否指向單一上帝,指向一種核心的神秘體驗?也許不是。為什麼現實理應是「一」?也許存在多個神,他創造了「多重的宇宙」這一詞。也許宗教體驗與最高統治者無關,而僅僅只是與比自己的智慧更高的智慧有關。他在書中寫道:當然……假如是這樣的話,那麼也許我們最終對宇宙而言並不重要。不過話說回來,一條狗對牠所居住的房子而言確實很重要!無論如何,我們不應該太快給我們對現實的描述下定論。我們應該在認識上保持謙遜。

對任何事保持開放的態度
詹姆斯飽受憂鬱症和恐慌症的折磨,他意識到瘋子和健全人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這讓他對病人產生了同情。事實上,他將自己收入的20%用於慈善事業,其中包括由他的朋友克利福德.比爾斯(Clifford Beers),他曾經被送進精神醫院,並遭受到虐待,出院後發起一項由病人主導的精神衛生保健改革倡議。詹姆斯總是同情那些例外的人、不合群的人、局外人、不被看好的人。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在他的許多朋友支持優生學時,他並不支持它。他對那些使用「墮落」等偽科學術語作為「棍棒」來打擊他人的惡醫持懷疑態度。
他總是對新的方式、奇特念頭和思想持開放態度,謹防僵化成守舊的老頑固,例如,他的朋友班傑明.布拉德(Benjamin Blood)寫了一本關於笑氣的書,名為《麻醉啟示錄》( The Anaesthetic Revelation),詹姆斯就親自嘗試了這種氣體,隨後寫下了那段著名的話——我們通常的、清醒的意識……只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意識,而在它的周圍,以最脆弱的屏障與它隔離開來的,是完全不同的潛在意識形式。這些其他的意識狀態如恍惚、遐想、夢境和狂喜,也有它們的適應性功能。詹姆斯宣稱這一點,但當時,大多數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認為,神秘體驗是你患有精神疾病的證據。他在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1909年,會見了佛洛伊德和榮格,他認為佛洛伊德的思想有點生硬,但是他發現後者的年輕信徒榮格更合他的意,尤其是在宗教經驗的價值上,當然,榮格會繼續在這個話題上與佛洛伊德分歧。
詹姆斯最終相信了什麼?他沒有最終的信仰。他認為生活是一種過程,是一次次的旅程,以及沒有終點的探索,而他從不給出確定的、不再修改的敘述,或是長時間停留在一個答案上。他的論述與活力,告訴著人們請試著嘗試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充分利用自己尚未開發的能量和力量,並且表現得好像自己的所作所為對宇宙很重要。
▌整理報導:Bohe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