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時間的姿態 #happy30」為主題,第三十屆女性影展即將於10月12日至22日於微風影城登場。三十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不過彈指須臾,對個體生命以至於集體社會經驗,卻是不可承受之重。為此,策展方一改「焦點影人單元」過往聚焦單一對象的傳統,改為回顧各國電影工作者在女權運動、電影實驗方面的建樹。在此,我們選出多部精采的作品,邀您在十月份於大銀幕上一睹它們的出彩之處。
《光》(Lumière)1976|導演:珍妮・摩露
播映日期:10/17、10/21
法國新浪潮傳奇演員的導演作品——其實這麼稱呼Jeanne Moreau是低估她的影史地位了,她可是與安哲羅普洛斯、溫德斯、法斯賓達、蔡明亮都合作過呢。《光》被認為是影史上第一部以女性情誼為主軸的電影,是傳達特定年齡層女性的感受,也是對電影產業的透視。乍看下,它有點像七零年代版的《慾望城市》,卻更加機靈清澈,如同為本片作曲Astor Piazzolla的手風琴旋律一般。
《鬼的狂歡》(Ghost Carnival)1991|導演:邱妙津、林許文二
播映日期:10/14、10/20
以《鱷魚手記》等作品在文學史上留下足跡的邱妙津,也是位電影迷,其作品《蒙馬特遺書》表露了小說家對安哲羅普洛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推崇與尊敬。《鬼的狂歡》是邱妙津改編其同名短篇小說的電影作品,長年以來僅在極少數文化活動及電影節上公開放映,小說迷可千萬別錯過本次機會。
《摩天幻影》(Skyscraper Film)2023|導演:費德里卡・弗莉亞
播映日期:10/16、10/19、10/20
城市是抽象的——這句話用在費德里卡・弗莉亞的作品,並不只是文學性的詩意,而是對影像的物質性的具體實踐。《摩天幻影》延續導演的無攝影機,拾獲影像的創作手法,使用既存膠捲創作的電影拼貼畫,成果便是屹立不搖的摩天大樓逐漸變形、溶解成一片斑斕渾沌的色彩。
《眼球人》(The Eyeball Person)2023|導演:村岡由梨
播映日期:10/16、10/19、10/20
曾獲奧伯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大獎的村岡由梨,是實驗電影導演也是詩人,《眼球人》以詩歌編影像,以影像驅動詩歌,影片中向日葵綻放雖然燦爛,卻影射女性性自主意識萌芽,所必須經歷的苦楚與掙扎。
《召喚(致芭芭拉)》(Vever (for Barbara)) 2019|導演:黛博拉・史察門
播映日期:10/12、10/15、10/19
「稱事情的某個環節為『政治』並視之為獨立事件,實際上只是避免談論它的藉口。」導演黛博拉・史察門引用後龐克樂團The Raincoats成員Vicki Aspinall的發言為本片註腳。《召喚(致芭芭拉)》是一場奇妙的跨代協作,片名Vever是海地巫毒教用來召喚神靈的圖像符號,在此引申為隸屬於不同世代的女性電影工作者的創作能量匯流。
《窟窿》(The Hole)1973|導演:韓玉熙
播映日期:10/13、10/15
比起本屆影展中同導演的其他作品,《窟窿》是導演韓玉熙相對好懂的一部。在風格上,它令人聯想到那些結合劇場指導經驗的日本實驗電影,以具張力的肢體表演、構圖,尖銳的實驗聲響控訴現代都會這個大牢籠。影片始於廢墟,終於廢墟,人們期待的自由究竟位於何處?
《三伏犬》(The Middle Dogs Day) 1974 |導演:韓玉熙
播映日期:10/13、10/15
導演韓玉熙是南韓1970年代女性主義實驗電影創作團體「海都電影社」的核心人物,《三伏犬》以16 毫米拍攝,繩索是其中的主視覺隱喻,導演運用停格動畫手法創造韻律,有時如匍匐前進的蛇,有時如隨手遺棄的線段,間歇剪入街景、人群與狗,令整支影片變得更值得玩味。
《色度》(Color of Korea)1976|導演:韓玉熙
播映日期:10/13、10/15
韓國的物件、韓國的祭儀舞蹈、韓國的庶民生活,但這不是紀錄片。通過色彩,《色度》想展現的並不止於該國的傳統文化,而是傷痕累累的現代史,在傳統樂音旋律、影像節奏的共振下,是對家國、民族的審視。
▌企畫編輯:康樂|圖片來源: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