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社會心理學雜誌》(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在今年六月的研究宣稱:鮮有證據證明,人們希望自己的伴侶變成自己理想中的那樣。這些數據非常有說服力,我們可能無法完全了解推動我們愛情慾望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我們通過許多不同的方式進行了測試,並為這一結論提供了充分的證據——愛情關係的「優先順序」與人們的興趣似乎並沒有很強的關聯性。
日常生活並不是像電影《當哈利碰上莎莉》 (When Harry Met Sally…)這樣的浪漫電影,生活中非常平凡的事情,通常是我們的伴侶關係中最重要的事情。畢竟,這些事佔據了我們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在人們相互吸引的最初階段,我們可能會被夢幻般的理想品質吸引住,例如:帥氣的外形、美麗的外表、幽默機智的談吐、激勵人心的談話… ,但是當涉及與某人共同生活時,一個願意隨時去買雜貨或工作能力強、經濟穩定的伴侶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知道什麼因素會讓我們在愛情中獲得幸福感
研究的成果引發了關於我們是否真的對想要的東西有獨到見解的疑問。說到戀愛關係,許多人喜歡認為自己喜歡一種「類型」的人,他們也自稱很清楚是什麼「類型」。然而,研究表明這其實只是一種幻想。
「我們似乎只是在描述每個人都想要的優秀品質。 我們可能完全不了解自己的偏好是什麼。」美國心理學和腦科學教授帕特里克·馬基(Patrick Markey)馬基認為:我們其實很難預測最終在一起的伴侶是什麼樣的。人們傾向於說他們想要與自己相似的人共度餘生,相信與多少和自己有所相似的人在一起,他們會比較幸福。
但實際情況是,人們最終追求到的、和他們長久生活在一起的人,往往會在意想不到的方面和他們有很大不同。這一研究使用調查和統計模型來探索個性、愛情魅力和人際關係之間的聯繫。當他們詢問單身人士什麼樣的人才是他們的理想伴侶時,他們發現,單身人士更傾向於選擇那些和自己類似的人,相似性模型成立。
但是,當研究者要求處在長期戀愛關係中的人,使用相同的性格維度對他們當前的伴侶進行評分時,相似性模型卻並沒有完全成立。得出的結論是,那些最幸福的愛侶在支配地位、控制局勢的傾向方面有所不同。其他研究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從最好的朋友到已婚夫婦,最能長時間相處的人似乎在關鍵的人格維度上有所不同。

我們想像中的理想伴侶類型和戀愛興趣之間的關聯,並不如想像中的那麼強
人們很難意識到這一點:人們通常會說,他們想要一個與自己類似的人相處;但是人們最終廝守終生的根本不是這樣的人。真實的情況和我們的預期恰恰相反。 心理學家也不確定為什麼會這樣,但這可能同人們很難對生活和人際關係的長期發展進行有效預測相關。特別是如果你還年輕,就很難知道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會變得怎樣,尤其是你無法預計,在你有了房貸、必須做家務,以及有了孩子之後,生活會變成什麼樣。與某人約會可能會很有趣,但是人們很難理解,如果與這個人日夜相處,作為一起生活的對象的話,日子會變成什麼樣。很多時候,我們真的沒有考慮過。
生物人類學家海倫·費舍爾(Helen Fisher)的研究,為這種觀點也提供了一些支持。她在腦成像技術方面的研究發現了三個截然不同但相互重疊的神經系統,這些系統推動了我們愛情的三個層次:慾望 ——也被稱為性慾;浪漫的吸引力 ——初戀時我們所感受到的悸動;和與之而來的附屬品—— 舒適、穩定的的伙伴關係,這種關係可以讓兩人共同度過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歷程。

每個系統都與自己的大腦模式和荷爾蒙活動有關,而每個系統的發展都是為了確保我們這一物種的生存繁衍
慾望激發我們去尋求一系列的性伴侶——與潛在的「伴侶」進行探索和試驗;而吸引力則鼓勵我們選擇,通過與特定的人相處來節省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最後,相互依戀的穩定關係,可以確保合作夥伴在一起的時間足夠長,以撫養自己的孩子,從而為下一代的成長提供所需的支持。
從長期伴侶關係的角度來看,這三種動機可能是為什麼有些人,能夠成功地維持長期伴侶關係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夫妻間的爭吵方式都和和他們是否能夠維持長期的關係密切相關。即便陷入爭吵,但維持積極的情緒,有助於讓伴侶在爭吵之後仍然繼續在一起生活,而在爭吵中動輒提出分手,或者將之前的分歧帶入到新的爭吵之中,則容易讓伴侶分開。
另一個對伴侶能否維持長期關係很重要的因素,是雙方能否平均地分攤家務勞動,或者他們是否擁有相同的宗教信仰。當然,理想伴侶類型和現實之間的這種脫節,也可能只是簡單的環境問題。人們可能很幸運地找到一個符合自己理想伴侶類型的人。然而,即便如此,對方可能未必單身,甚至對你也不感興趣。人們可能對此無能為力,無法弄清楚究竟是什麼使他們在愛情中幸福,甚至也不願意再想像未來想要的人是什麼樣子。

人們常常誤解了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許多人很難弄清楚自己,尋找的東西是不是就是真正渴望的東西。在人們的意識中有這樣一部分因素,我們日常的行為受到這些意識的影響,但是我們可能並沒有認識到這些意識的存在。
例如,如果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經常吵架,那麼他可能認為希望和一個和藹可親的人廝守終生,但實際上,他們想要的只是一個不會像父母那樣大吼大叫、一個在衝突中保持冷靜的伴侶。在戀愛關係上的很多問題,人們並沒有仔細地進行區分,心理諮商師並不認為人們,這種對自我意識的認識不到位完全是壞事。或許你能這樣想:當我想到我真正喜歡或愛上的人時,他們都有和我真正想要的事物相悖的品質,我們對其他品質的態度就會比我們意識到的要開放。你不必需要按照嚴格的標準評估潛在的戀愛對象,而是鼓勵人們依靠這種開放性——抓住愛情的機會,看看將我們帶到何處。
▌延伸閱讀:有些研究說,墜入愛河需要很長時間,在導演米歇爾龔德里眼中,愛情離你的距離只有8.2秒
▌企劃編輯:Bohe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