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陶的感覺對小銚來說很好。彼時小小的手捏出的盤子上滑過一條魚,樸拙又靈動的,是小銚母親念念難忘的作品,後來怎麼樣也找不到童年時,下意識捏出的那些不成實際比例的玉米、茄子,還有那塊魚盤子,小銚和母親,都有點遺憾傷心。
現在同為藝術家和空間經營者角色的小銚,學陶、做陶十年有餘,從一開始想找尋泥土顏色和質地的秘密,接著挑戰心目中合意的器皿,到現在已經把創作變成每日燒飯插花一類的事情。面對陶土,小銚仍像初見,懷著喜歡和憧憬,奉獻身體和心靈的每一份力氣,沒有改變,也不想改變。
職業欄填寫:藝術家
從童稚到成熟時再碰陶,是為了想要生活中可以擁有心手相應的器皿。從頭跟著李盈佩老師將近十年,從做陶技術、態度養成,以及對於這門技藝永無止境的探索,小銚說都有賴老師的指導;彼時兩人有過一番周旋,矛盾之處在於釉料,而怎麼玩土、用土是小銚更為關注的,「我一開始想認真學習陶,是被土的顏色跟質地吸引,例如瑪雅文化的壁畫,就是用土,也就是礦物繪製著色而成,這無關乎科技或人為。泥土和氣候、環境有著緊密相連,是大自然的產物。而當你越來越了解土,就像越來越了解一個人一樣,你知道可以如何混合搭配,會產生出很好的效果,非常有趣。」

理解並運用泥土到一定程度,累積獲得的滿足難以度量,那是對外人說,也不一定覺得怎麼有份量的事情,而對於創作者,就像滴水穿石,爆裂寂靜發生在同一個瞬間。那還有什麼好玩的呢?既然難題都已經破解。小銚笑笑說著,「其實我有兩面喔」,因此他開始做出越來越大、快要跟自己一般高的作品,有機的形狀,塗抹上繽紛色彩,「比較潮流一點。」為其實很愛《鬼滅之刃》、《灌籃高手》的自己,搭建一條讓澎拜、熱血心情可以宣洩的小徑。
聊起作陶就像在講貼己朋友的好話,與之互動的創造,就足以收穫極大樂趣,但這一年來,小銚想著:「該不該把做陶當作創作經營?」伴侶跟朋友都鼓勵他,甚至把小銚的作品作為他本人的延伸,以各種方式愛惜著;而隨著參與國內外市集或展覽經驗變多,小銚也發現做陶好像也不僅止於自己做、自己好玩的事情了,他獲得了更大的共鳴,人們會當他的面說著:「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東西呢。」正是這句話,也排解了小銚一直認為自己不與主流同的淺淺寂寞。


頂多只試過一天不做陶,就渾身不對勁的小銚,說著自己是個有耐心的人,「我一直相信時間可以換來很多東西,我是個很善於等待的人。我也相信越花時間的東西,其實越值得,做陶就是呀。」眼睛偶爾彎彎笑的小銚,內心很希望有越來越多人可以嘗試做陶,「如果創作可以分級,我覺得做陶就是最初階的層級,陶也是很真實的媒材,今天你是什麼狀態,他就會呈現出什麼狀態,想要獲得療癒感受或是想親近大自然的人,都可以嘗試。」
任何一個職業與創造都源於生活,關於生活的問答:
Q:你怎麼定義生活?

小銚:我覺得生活就是,每一天做一樣的事,而在這重複中,去感受自己每一天的狀態。忘了之前看不知道是哪個演員說,他非常堅持一天中,要自己洗碗、做早餐、澆花,因為這樣演出時才能把角色演出來、才會有靈魂。在生活中找到一件事情去做,整理家裡、擦地、澆花也都是很好的方法。
Q:理想的生活樣貌是?
小銚:其實現在應該蠻接近的,有人說工作跟生活要分開, 但我覺得我不是這一派的,或許應該是說我比較幸運吧,現在選擇在做的事情跟生活有所連結。 我不知道一般上班族他們平常在做的工作是什麼樣子, 但我覺得很投入工作跟生活之中的人,靈感都能互通,完全無法切割。
Q:是什麼物品或品牌的愛用者嗎?
小銚:如果是以奢侈品來講,香水是我一定會擁有的東西,香味是可以很瞬間跟很快速轉換心情的東西, 當你聞到某一種氣味時,你會與某物、某人牽起一種聯繫;如果是以生活層面來講,我其實好像沒有特別。

▌採訪報導:林圃君|攝影:陳志誠|動態攝影:鍾尚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