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防災大國日本取經:台日設計團隊聯手打造,無印良品與小北百貨都能買到緊急避難包|cacao 可口雜誌

12月10日這晚,6.7規模地震一搖,全台都暈了,就在人們驚魂甫定不久,凌晨兩點左右又一陣大晃降臨,國家警報刺耳的聲響接連劃破夜晚寧靜,連四震的這晚,相信沒有人得以好眠。時隔921大地震21年後的今天,人們不禁再次思考:地震來的時候,究竟可以如何保護自己?好讓自己終於像個學乖了的經驗老練者,不讓自己和身邊的人,無端捲入無措與困境,甚至丟失了寶貴性命。

專家告訴我們,在地震發生當下,找尋最佳掩護處勝過立即衝向大門將門開啟,並遵循D.C.H原則,分別為DROP趴下、COVER掩護、HOLD穩住;假如此時人正在睡覺,留在床上其實相對安全,記得翻身採跪姿,並用枕頭保護頭頸。面對地震以及其他無法事先預期的災害,專家建議我們,與其在當下急著想出各種徒勞的應變方法,事前準備顯得更有其必要,若準備萬全,在地震驟然發生時,人們其實什麼都可以不用做。

有感於防災知識在台灣社會推動困難,台灣設計研究院(TDRI)與擅長將設計導入防災議題的日本神戶設計創意中心(DESIGN AND CREATIVE CENTER KOBE,別稱「KIITO」)進行跨國合作,並由TDRI帶領台灣11個團隊、新北市政府、防災教育等單位與日方顧問一起投入研究及設計開發。以體驗式防災知識學習為設想,開發出包含火災、地震、水災等,共五款緊急避難包的知識推廣方案與八項體驗式防災教具。期待藉由具有影響力的設計師與生活用品零售業者、基金會的擴散,引發人們關注,傳遞「設計讓防災成為一種生活態度」的核心概念,滲透民眾日常。

透過更靈活的設計思考,回應社會問題或許是一劑良方。首先由台灣無印良品、早起設計和水越設計,共同以收集緊急避難包之台灣經驗為開端,從台日防災研究、透過實際訪談,用影片喚起民眾對緊急避難包的共鳴。後續小北百貨、慈濟基金會等單位也相繼與設計師聯袂加入推廣的行列。

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 ✕ 小北百貨

小北百貨與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共同推出的避難包,透過設計思維,導出運用手法及解決方案,賦予不一樣的視覺化作法,也能有助於傳達防災概念。即日起在全台六都113個小北百貨販售。此款避難包設計精簡,材質防水,使用的繩子有反射功能及登山使用係數,所以遇到需使用繩索綑綁時,也能快速拆下使用,包款外的網狀外袋,增加使用的彈性,也能裝載安全帽。避難包兼具平時外出使用功能,不失簡潔大方。

圖片來源:小北百貨

MUJI無印良品 ✕ 早起設計 ✕ 水越

透過訪談找出不同年齡層的台灣人對「避難」的經驗與看法。在訪談不同年齡及背景民眾的過程中,了解台灣民眾對防災知識及緊急避難包的準備概念。以攻頂的角度思考避難:延長生存時間,增加獲救機會。

這些屬於在地防災意識的珍貴台灣經驗,透過設計思考與統整,試圖找出「緊急避難包設計」及「避難知識傳播」的痛點與機會點。透過無印良品全台52間門市通路、官網、網路媒體等,推廣緊急避難包的概念、擴散防災教育,並讓大眾在添購後背包也選購防災物品,並在社群媒體分享「災害情境模擬」方便民眾與親朋好友討論後,下載填寫,落實日常的防災。


慈濟 ✕ 選選研 ✕ Lajos

選選研期待讓防災成為更簡單的事情,可以攤平準備、拿收便利,一目瞭然的分類設計,是此款避難包的亮點。選選研用最簡單、易懂的方式引導民眾學習基礎避難準備。他們發現避難包的準備難以著手、避難知識複雜難懂,加上避難宣導印象也讓人恐懼,導致民眾對防災產生抗拒。是清單也是避難包的構通設計,提供人們最基本的避難準備指示和維生識,不使用時還能縮小體積收納,是防災避難的入門管道。

而LAJOS藉由與慈濟合作,將關懷心意與防災避難的知識一同對外傳遞,並且達成串連的可能性,使防災避難知識不再是被動的推廣。例如幫對方準備防災包的方式令學習更加深刻,而藉由贈送給對方,更能增進雙方互動,另外八項體驗式防災教具,則是由國內六家新銳設計團隊:dosomething studio、STUDIO COBY、Studio Shikai、一步工作室、三頁文有限公司、點睛設計有限公司,自發性投入教具開發,被譽為台灣設計師們的首場社會設計行動。從去年底的論壇開始,參與的設計團隊有感氣候變遷的挑戰,同時自身對於防災知識的貧乏,進而投入防災教具的參與。歷時近一年的學習、共創與分享,設計師們依照台灣常見的火災、水災、地震、溺水與急救為發想,透過桌遊、疊疊樂、闖關體驗等遊戲方式,讓民眾可以在遊戲中習得相關知識。

「即刻反應15秒」教具為三頁文設計。透過卡牌遊戲,還原現場的時間壓力,訓練情境與反應的精準度。以百人一首結合大富翁形式,關主唸出地震情境、讓參賽者快速拍出需要應對的狀況。
「轟東轟東找東東」教具為Studio Shikai設計。利用類似一二三木頭人的遊戲,讓玩家理解地震情境中,即時反應及判斷的重要性,藉著遊戲,反覆練習「趴下掩護」的基本防護動作,教導玩家即使沒有護具,也能透過唾手可得之物品保護身軀及頭頸。

▌整理報導:林圃君|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