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霧氣讓界線消失:日本藝術家Fujiko Nakaya的非物質建築與霧雕|cacao 可口

88歲的日本藝術家中谷芙二子(Fujiko Nakaya),七月剛結束德國慕尼黑藝術之家美術館的個展。她是世界上首位將「霧」作為媒介材料進行創作的藝術家。她認為:霧使可見的東西變得不可見,不可見的東西變得可見——比如風。霧,儼然已成為中谷芙二子標誌性的創作標籤,但她並不希望人們只關注一場雲霧的物理外觀,而能注意到霧與不同環境碰撞時所發生的奇妙變化。如今她已經在世界各地完成了90多個有關霧的裝置作品。

中谷芙二子(Fujiko Nakaya),七月剛結束德國慕尼黑藝術之家美術館的個展

把一座建築消失吧

中谷芙二子,1933年出生於日本札幌,她的父親是北海道著名的物理學教授中谷宇吉郎,是世界上首位發明人造雪花的科學家。「雪是從天上寄來的信」,這句極致浪漫的話就出自她父親中谷宇吉郎之口。或許是受到了父親熱衷物理學的影響,中谷芙二子一生都著迷於霧,這一轉瞬飄散、琢磨不透的自然現象。

日本藝術家中谷芙二子(Fujiko Nakaya)在倫敦泰特美術館前。|photo via Brotherton Lock/Tate

中谷芙二子,1957年在美國西北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這一年也是草間彌生離開日本奔赴美國的一年。此後芙二子前往歐洲,在巴黎和馬德里學習繪畫,回到日本後,她再次赴美。1966年,她作為一位遙控操作員,與美國藝術與技術實驗團體EAT( Experiments in Art and Technology)合作參與了實驗戲劇項目《九晚獨奏:劇院和工程》(Solo for 9 Evenings: Theatre and Engineerin),該項目是藝術家、工程師和科學家之間史上首次大規模合作。

1970年代,中谷芙二子也涉及錄像藝術,當時她在日本的實驗影像藝術界迅速崛起。同年,應EAT創始人的邀請,她開始為大阪世博會的百事可樂館創作霧雕,這是她首個霧雕作品。場館是一個直徑45米、高23米的圓形穹頂建築,由日本老牌建築師Tadashi Doi 設計。由於不喜歡該建築略顯保守的外觀,EAT 的成員們決定讓這座建築「消失」。

在工程師Thomas Mee 的幫助下,芙二子開發出一套可以噴射出極細水霧的裝置。在百事可樂館頂部,芙二子設置了2520個噴頭,每天耗費41噸水以便產生足以遮蔽整幢建築的霧氣。建築內的頂部全部由鍍鋁聚酯薄膜覆蓋,形成一個巨大的銀色球面鏡,當人們走近時會看到自己有趣的扭曲模樣。這座建築因這一次消失,被評論家稱為「非物質建築」。

此後在2002年的瑞士世博會上,通過與美國設計工作室Diller Scofidio + Renfro 合作,芙二子的雲霧又一次得以更大規模地展現。在一個長91米、寬60米的露天建築上,她安裝了35000個高壓噴嘴來讓它隱形,裝置用水直接取自建築下方的納沙泰爾湖。為了到達這座湖面上的建築,設計師還特地修建了兩座120米長的橋。當人們穿著雨衣向場館走去時,周圍飄出的風和霧,讓他們不得不緊緊抓住橋上的扶手。

人造霧籠罩著日本 70 年世博會的百事館。|photo via SHUNK-KENDER/J. PAUL GETTY TRUST/GETTY

霧,作為形而上學和物理世界之間的橋樑

通過對霧的有趣創作,中谷芙二子希望在看待世間一切時,能擺脫片面狹隘的觀察視角。「什麼都看不見」反而使得人們對世界有了更加多維的感知。當人們走進她的霧中風景時,霧氣可以讓觀者盡情發揮想像力,擁有一種更為開闊的精神體驗。

1992年,芙二子與日本建築師Atsushi Kitagawara 合作,在東京昭和紀念公園建造了一座遊樂場。整個場地佈滿了被截去頂部的、低矮的金字塔形土堆,土堆上覆有草皮,可以供孩子們休息玩耍。霧氣通過一個方形漏斗狀的人工湖,以及一個十米長的鋼管散發,每隔半小時會將遊樂場完全籠罩。作品《迷霧森林》如其名一樣的景,它如今被永久地安置於公園,到了周末尤其受歡迎。

2008年,她創作了作品《雨月物語》(Tales of Ugetsu),順著一條山間的溪流,霧氣從高處緩緩而下散去,到了平地又隨著不同的支流飄去不同方向,與行走在樹林、橋樑間的人們相遇。設備中的霧氣變化並非由人為控制,而是根據風的力量自然反應。人們在一片薄霧下,與自然神奇地交融。2010年,她在山口藝術與媒體中心創作了作品《雲霧林》(Cloud Forest),這次雲霧被安置於庭院之中,遊客可以坐在玻璃窗前觀賞這幅時刻變化著的白色水墨畫。此外,場館還特意安裝了音響,播放場館內遊客們產生的低頻噪音,以及提前錄製好的自然聲音,人們皆可毫無拘束地走進這縹緲的場地裡,舞弄輕柔的雲霧。

《迷霧森林》
《雨月物語》
《雲霧林》

霧中城市

除了園林之外,芙二子還積極地讓作品與城市產生對話,她的霧雕如今已經是各大美術館的常客。在1976年第二屆威尼斯雙年展期間,她在澳洲國家美術館前的草坪上設計了一個氣候良好的小型生態圈「霧雕」,用以與當地糟糕的氣候形成對比。

2011年,芙二子在澳洲的一處屋頂停車場製造了漫天大霧,濃霧幾乎完全淹沒了遊客,創造出一種身在雲端的幻境;2013年,巴黎大皇宮舉辦展覽期間,她讓場館前的仙女池不停地飄出霧氣,同年,在為期一周的巴黎白晝藝術間期間,她又讓夜間的巴黎共和國廣場被霧氣籠罩,當人們置身於這似真似幻的場景時,沒有人不立刻拿出相機拍照。2014年,恰逢現代主義建築先驅、美國建築師菲利普.約翰遜(Philip Johnson)代表作品玻璃屋建造65週年,芙二子應邀在玻璃屋外建立霧雕《面紗》(Veil),當霧氣四起,這座全透明建築變得美不勝收。

2018年,芙二子在紐約完成了項目《Fog x FLO》,項目的名稱來源公園鏈設計者Frederick Law Olmsted 的名字,Frederick 被稱為美國的景觀設計之父,設計了紐約中央公園、傑克遜公園、華盛頓公園等著名公園。出於對Frederick 的尊敬,芙二子選擇了其中五個公園,分別就地進行藝術暢想,這是她職業生涯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創作。

《面紗》

提到中谷芙二子,國際知名策展人Jen Mergel 驕傲地說:當時,即使她如今已經85歲了,但她仍舊在認真地完成非常複雜甚至困難的事情,以求讓作品顯得精緻且與眾不同。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她的作品如此打動人的原因。

▌整理報導:Bohe H.|圖片來源:Fujiko Naka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