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哈絲在1985年回答千禧年問題:只剩下答案|cacao 可口雜誌

我們所知道的一些作家寫下未來的想像,如: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 、 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 、 奧克塔維亞.巴特勒(Octavia Butler) 、菲利浦·狄克(Philip K. Dick)與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Le Guin)。我們在他們的作品中,希望能找到未來人是如何生活的見解;但是,對於像戰後法國作家兼電影製片人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這樣的人來說,她在過去是如何看待未來?

1985年9月25日,法國電視2台主持人Michel Drucker採訪了莒哈絲這樣的問題:人們總是需要答案,即便有一天答案並非如此,或僅僅是過眼雲煙。那麼2000年,答案會在何處?

莒哈絲的答覆如下:

在2000年,只有答案。需求將是只有答案,除了答案,什麼都不會有。事實上,所有文本都會是答案。我認為,人將會完全地被湮沒在信息中:關於他的身體、他的物質未來、他的健康、他的家庭生活、他的薪水、他的消遣。

這離噩夢不遠了。將來沒有人會閱讀。人們都看電視,螢幕無處不在:廚房、洗手間、辦公室、街道……

我們會在哪裡?當我們看電視時,我們在哪裡?我們將不孤單。人失去了自我。人不再旅行,沒有必要再旅行。用八天或十五天便能環遊世界,為何還要旅行?在旅行中,有旅行的時間。旅行不是走馬看花,是同時觀看和感受。在旅行中生活,不再可能。

一切都被阻礙了。一切都被包圍了。

儘管如此,海洋依然存在於海洋中。接著便是閱讀。人們會重新發現這一點。某個人在某天會閱讀。接著,一切都將重新開始。人又回到不需任何理由的純然狀態。這意味著,此刻的答案,不再如此重要。這一切以這樣的方式開始:通過一次抗拒,通過自己所冒的一次風險。直到有一天,他與他的不幸和幸福再次獨處的那一天,他將再次獨立於這世上。

或許,邁出這一步的人會成為未來的英雄,這很有可能。希望會有。

我記得讀過一位戰期的德國作家的書,我還記得名字,是Ernst Glaeser的《最後的公民》( Le Dernier civil ) ,這本書,我讀過這本書,書中寫道:當世上不再有自由的時候,總會有一個人渴望它。

我想……這一切已經開始了。

Aurelia Steiner by Marguerite Duras

2010年谷歌首席執行長Eric Schmidt告訴《華爾街日報》,「實際上,我認為大多數人不希望谷歌回答他們的問題。他們希望谷歌告訴他們接下來應該做什麼。」我們可以把莒哈絲過去的陳述,視為谷歌看現代人如何量化自我的一種預先答案。這如莒哈絲所說的:在2000年,只有答案。

▌整理報導:Bohe H.|參考資料:法國電視2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