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幻音樂的新面孔:適合旅行,也適合自然環境和獨自聆聽|cacao 可口

村上龍曾借小說裡的人物之口,以過來人經歷描述平克.佛洛伊德的《Ummagumma》是一張絕對不能在嗑藥後聆聽的專輯,它的第二部分會先將人引誘往狂喜至福後,隨即一腳把你踹進地獄去。僅管到了《Ummagumma》時期,平克.佛洛伊德的音樂已經是實驗性成分多於迷幻,但這個例子也說明,當你想昇華大腦融化的感受時,並不是每張六、七零年代製作的專輯都合適的。

當然,我們並不鼓勵任何人使用非法藥物,但要是你真想合法體驗一下迷幻,這裡提供五位新銳迷幻音樂藝術家名單,讓你在Doors、Byrds、死之華之外,多些新面孔可以選擇。

Eola

Eola的本名為Edwin White,是美國佛羅里達州迷幻搖滾樂團Tonstartssbandht的其中一員,Eola則是他個人計劃。Tonstartssbandht的作品聽起來就像德國泡菜搖滾(Krautrock)混搭海灘男孩的美好和聲,再加一點後期地下絲絨的輕盈吉他演奏,而Eola又更回歸到迷幻根源(或者說,更接近巫毒原始信仰?),使用循環的人聲反覆堆疊,創造出神的狀態。專輯《Dang》的開場曲〈And I Know〉就是絕佳示範。

The Avalanches

澳大利亞電子雙人組合The Avalanches,是掠奪學派(Plunderphonics)的代表人物。何謂掠奪學派?它的基本技術就是取樣,從既存錄音中擷取音色或片段,接著進行聲音拼貼,使之成為與原曲幾乎沒有相似之處的衍生作品。可以說,掠奪學派的本質便是反叛,是對原創性的質疑,也是對過分嚴苛的版權法的挑釁。不過,音樂取樣很常見,要怎樣才能被歸類為該流派?The Avalanches樹立下一項紀錄:在他們的第一張專輯《Since I Left You》中,使用了高達3500個不同的取樣。

最新專輯《We Will Always Love You》是The Avalanches首次邀請到客座歌手演唱,儘管這麼做是為了節省尋找可用人聲片段而耗費的時間,但整張專輯依然建立在取樣技術上。專輯概念根植於二位創作者對死亡、來生、星辰、外星生命的想像,主要從已故藝術家的作品取材。《We Will Always Love You》也因此具備反思的詩意,但它同樣也適合在你想放鬆的時候播放。

Lyra Pramuk

未來主義民謠,這是Lyra Pramuk給自己的音樂作品的定義。你可以在他的首張專輯《Fountain》聽到古典聲樂,流行音樂傾向,以及大量令人感到困惑的音色——那也是Lyra Pramuk自己的聲音,只是經過技術處理,進而呈現出人聲的無限可能性。《Fountain》促使我們重新思考人聲的界線以及它與技術的關係,聆聽它就像是經歷一場不受正統觀念約束的靈性體驗,聲音成了人類一切渴望的延伸,有幸福的喜悅,也有晦暗的悲傷,不安、焦慮也在其中隱伏,但在結束這張專輯的同時,你也彷彿也接受了一場宇宙的洗禮。

Raveena

據說,Raveena的音樂捕捉到使用迷幻蘑菇後的溫暖感受,但即使你沒有使用蘑菇的經驗(有的話也不要昭告天下,在台灣啃蘑菇還是不合法的),那仍是近乎完美的R&B作品,宛如呵護及治療般的親密。Raveena的主題觸及人際關係、創傷、愛情、死亡,第二張專輯《Lucid》是對生活的歌頌,感激所擁有的每一刻,只求無怨無悔。在Raveena的音樂中,你會覺得自己被看見,被傾聽,凡人的日常總是有不如意及挫敗,她卻能令你感覺到有足夠的力量以面對。

SPELLLING 

SPELLLING曾列出三張她最喜歡的專輯,分別是Minnie Riperton的《Come to My Garden》、Kraftwerk的《Computer World》和伊吉.波普的《The Idiot》。你可能據此推測她個人的專輯也被較為黑暗的情緒所壟罩,也確實的,她的前兩張專輯有極強的暗潮(Dark Wave)氣質,但到了新專輯《The Turning Wheel》,聽起來則更像與人類比鄰的精靈世界。

單以音樂口味而言,我們更喜歡她前期的作品,不過《The Turning Wheel》中個性化的流行傾向,依然較任何流行音樂更為複雜、抒情,它屬於夢幻而不屬於時尚,它行走在充滿魔法的月光下,而不是配有各式照明設備的攝影棚中。《The Turning Wheel》適合在大自然散步中聆聽,也許你會因此發現,周遭的一切遠比你認知的——想像的要來得神奇。

▌整理報導: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