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展《影喻》創作者吳俊樺:我很慶幸攝影不是我的謀生工具,而是種習慣或慰藉|cacao 可口雜誌

今年先後於台法兩地舉辦《且慢且看》、《10099KM | France-Taïwan》攝影個展的吳俊樺,現正於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未來市(NCPI)舉辦《影喻》攝影展(2021/11/5 -2022/1/6),《影喻》是攝影師的十年里程碑,是對攝影探討的註腳,也是他善用居家布佈置的工作經驗,因應展場的特性提出主題設定的場域。不否認,這樣的文案實在有點公式化,但在採訪期間,我們充分地從吳俊樺的創作動機、執行方式,感受到豐沛情感。

從一個個小角落到大風景,是心境的遷移

「我很幸運可以讓攝影這件事成為我的習慣、慰藉,而不是謀生工具」吳俊樺,中文系畢業,專業為空間佈置與生活美學,攝影於他如同寫日記,只是抒發心情的管道吳俊樺害怕一旦將攝影成為正職,成為主要的收入來源,有可能就會抹煞掉其中最單純的投射。

投射,不是事先設定好主題或意識形態,正如你的日記所記載的都會是些個人性的內容,儘管他的鏡頭對準的都是風景,會隨著年齡、心境變遷的感情,卻始終佔了相當重要的地位,「現在回去看八年前,也就是我第一次舉辦個展時的作品,關注的角度跟現在很不一樣,那時候是『瓊瑤式』的,」吳俊樺笑道:「小情小愛,經常被陰暗的角落、破敗的風景,諸如此類的小畫面所吸引,那反映出當時的我心裡不夠完整,是破碎的。」

在吳俊樺的作品,人的身影相當罕見,縱使有,也多半很小很遠,但沒有具象的人,不代表抽象的人不存在——這裡有個「他」,吳俊樺於法國念書期間認識,並交往至今的伴侶。攝影師於巴黎盧森堡公園內的個展《10099KM | France-Taïwan》,即是其伴侶於異地協力促成的成果,10099KM是台灣-法國的飛航距離,該個展以台法兩地相似的取景、構圖的照片雙拼而成,以凸顯疫情下被放大的愛侶間「距離」的存在,「我在書上讀過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的一句話,他說『我的心不知時間也不識距離』,當下感受很深,再遠的地方再長的時間,只要心有掛念就能靠得很近。」

心之所向,超脫時間、距離。或許,我們可以將那樣的感觸及表達,與攝影師稱之為照片中的「愛」的成分劃上等號。《影喻》則是吳俊樺自2013年以降,在台灣的第四個展,經身邊親友的反饋及個人反芻,他意識到每一時期的展覽,於個人等同情感方面的梳理,足以參照出心境的不同,「朋友形容我更『安靜』了,我自己其實沒意識到,但回想起來確實是如此。因為近年感情穩定了,登記伴侶關係給彼此認定與承諾,從年初的《且慢且看》個展,我看出的世界就已經不再是一個個小角落,而是大風景,比較寧靜、平穩,沒有強烈撞擊的情緒在裡面。」

《影喻》:把光影引入室內,成就完整的空間

在國家攝影中心舉辦的《影喻》展覽,包含了部分《10099KM | France-Taïwan》的作品,雖不是後者的重現,卻保留了部分意念。如果說巴黎個展以兩相對照、三四幅不對稱的作品們構成,卻能在觀者心中喚起對台、法兩地以外的國家地域的思念,那《影喻》便保留了這種不刻意引導的態度,讓每名觀眾自由地去感受,在整體的氛圍中得出自己的東西,對攝影師而言。一個展覽不只作品的呈現,還包括空間上的呼應,而那正巧是空間佈置專業的他的拿手絕活。

吳俊樺說:「或許與我的工作有關,每一次在策畫展覽的時候,觀眾在空間所能感受到的氛圍對我而言也是作品的一部分。」場勘時所見的,攝影中心兩面特別巨大、容任光影形成的窗戶,便成了主要靈感來源,「我想講光這件事情,光對攝影師很重要,有光才能拍照,但吸引我的不是光,而是光投射出來的影子。對我而言,光是指引,因為光而能看到影子的存在。」

內心想說的話、無人可傾訴的情感,都被寄託在影子裡頭,如前一小節所述,照片雖然少有人的蹤跡,但想像與思念的對象仍能投射其中,而在《10099KM | France-Taïwan》執行的「雙拼」的概念,於此次展覽中則從距離的表達,發展成光影與場域的結合,作品順序皆依據光影的波動陳列,「我喜歡在編排作品時,先從一個比較私密、比較小的空間,通過光影走到一個寬闊的畫面,接著再進入到小的侷限裡。我覺得這種一收一放,也是內心的情緒,是我一路以來的感受,好像心底很多情緒堆積久了,就想到外面的世界喘口氣,然後又感受到獨處的需求。」

這樣宛如呼吸的安排,變相也反應在攝影師對「階梯」此一拍攝對象的興趣上,「階梯於我是個隱喻,來源是《花樣年華》中張曼玉下樓買餛飩麵的場景。這個場景的情緒很豐滿,是上上下下,前前後後的拉扯,你會期待聽見腳步聲,誰會經過,誰會入鏡,有無限的想像。」同樣為展覽增添情緒張力的,還有出現在攝影作品中的路徑,如橋梁、鐵路、公路。吳俊樺解釋,路徑是照片情緒的串聯也是轉折,它可以象徵著尋找,是開始也是未知,你不知道它可以把你帶到哪,也不知道道路的起頭是什麼模樣,但它至少代表一個模糊的希望--走過去會看到不同的風景。「在井序的作品中安插路徑,對我來說是想在迷茫中找到出口,但出口是答案嗎?它實際上只是把你帶到另一個地方,你會在那裡繼續活著。」吳俊樺說:「這就是為什麼我會繼續拍照——只要我還活著。因為我沒有其他方式去寫自己的日記,沒有其他工具去書寫活著當下的心情。」

══本月特集:#ReReReTaipei城裡的事══

Q:你最喜歡台北的那些地方?

吳俊樺:大同和萬華,要選一個的話就是萬華。我常在那邊出沒,雖然都會帶著相機,但不一定每次都拍照。我覺得風景不好拍,尤其是帶來很強烈的感受,甚至震撼的東西,如果沒有自信拍好,寧願花更多時間去消化它。

我是個比較慢的人,要真的很熟悉後,才能抓到一些想表達的東西,所以萬華對我來說很理想。我喜歡它的複雜、混亂,有點像巴黎,部分現代部分古老,有時還顯得很髒亂,但這就是人生——不完美。完美給人距離感,破敗讓人想保持距離,可是兩者的混雜,共榮、共生,其中的生命力就很吸引人。

我常到保安宮跟龍山寺,每個禮拜固定參訪其中一處,出國前回國後都會去說說話,尤其是保安宮,特別讓人覺得安定。我也喜歡龍山寺的周遭氛圍,有時候只是去喝杯青草茶就回家,有時去誦經,我通常是讀完三遍經後會待一陣子,那裡的衝突感很棒,早上到廟裡的上班族個個西裝領帶,邊講手機邊拜拜,下午則是年長者誦經,晚上七八點又有一波上班族,或在夜間工作的人參拜。儘管太熟悉那個場景很難拍照,但相機總會帶在身邊。青山宮遶境也是我的行程之一,很期待今年的萬華大鬧熱。

吳俊樺攝於自己個人攝影展《影喻》

Q:在寺廟外,如果要介紹台北,會想提那些景點?

吳俊樺:我覺得很多台北人,或從外地來台北工作生活的人,都忘記有一個自然風景在自己身邊,陽明山很常被遺忘。我自己有一個習慣,在面對比較大的Moment時,比方說展覽,就會把自己丟進自然,享受自然裡的「靜」與「淨」,一來放空,二來表達感謝,因為我的創作都源自於山林土地自然,沒有它們,沒有光,就沒辦法感知。

像我前天,從國賓飯店搭一路公車,三四十分鐘就到陽明山了,去風櫃嘴走一圈,下來還可以泡個湯。台北很方便,只要有心,交通工具可以帶你到任何地方,我覺得大家常常被「首都」這個名詞給拘束想像力,認為台北就是個節奏快壓力大的地方,如果你不去尋找的話,很容易就忘了自然離我們原來那麼近。

Q:如果要對你所居住的城市說一句話,你會說?

吳俊樺:我真心覺得台北或整個台灣都是越來越好,以我長期往返台灣法國的角度,台灣正在往越來越好的方向前進。我會說「加油」,但說加油的原因不是因為不夠好,而是我知道你正在努力,正在往好的路上前進,我陪著你。這是我很想講的一句話,撇開政治,所有人都很努力,都熱愛這塊生活的地方,不想要它爛掉,大家都在同條船上,加油是那種一起加把勁的加油。

《影喻》吳俊樺攝影展

展期:2021.11.05-2022.01.06 |週二至週日 10:00-19:00 (週一公休)

展覽地點:NCPI未來市|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1F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1F

 ▌採訪:Kuo sinsin|報導撰寫:康樂|圖片提供:吳俊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