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奇異博士2》中的表達手法?你需要來一份B級片片單惡補一下!|cacao 可口

B級片總是粗製濫造和不入流嗎?在多數情況下,還真的是。這大概也是為什麼《奇異博士2》上映後引發熱烈的爭論,它不是第一部登上大銀幕的B級片,但肯定是第一部獲得大量宣傳與高額預算,卻又實踐著獨特審美——或廉價剝削的作品。

拿頂級製作拍一向被定義為低成本的質感,有觀眾抱怨不奇怪。然而,如果將B級片視為一種文法、一種語言,那我們該做的或許不是和所謂的「A級片」或過去工工整整的漫威電影比較,而是以它原本的樣貌欣賞它,接受這個體系是瘋狂的,自由度開放到允許烤土司機擁有自己的意識並跳起來咬人。

如何欣賞B級片?首先,你得看得夠多,雖然我們開出的片單不含吃人的家電用品或嗜血的冰淇淋,但要是有機會碰上這些奇葩也別錯過,因為「爛得無可救藥」和「有趣」並不是沒有交集的平行線。

《奇異博士2:失控多元宇宙》(Doctor Strange in the Multiverse of Madness)2022|導演:山姆.萊米

在迪士尼已然主導/制定市場的娛樂口味以後,要出現口碑極端兩極的作品實在難以想像,更遑論那還是漫威角色的個人電影。但《奇異2》可說是在漫威電影宇宙投下的一顆重磅炸彈,束縛《尚氣》、《永恆族》的框架被降至最低,導演盡情地釋放他的才華及品味。

80、90年代低成本恐怖片的手法過時了?《奇異2》將用無窮的活力翻新你的偏見,且不讓鬆垮的笑點拖累角色成長弧線。可以想見,會有漫威電影迷、漫畫迷抱怨本作與其他系列調性上的差異、浪費一線角色,又或者沒為「第四階段」擘劃初始藍圖……即便那勢必觸怒部份觀眾,但這就是個性,這就是電影創作者該給的東西,就算出發點只為娛樂也是一樣。


《地獄魔咒》(Drag Me to Hell)2009|導演:山姆.萊米

《地獄魔咒》是山姆.萊米結束《蜘蛛人》三部曲後,首度回歸超自然驚悚類型的作品——而且還帶黑色幽默,不是讓你發笑的那種。但觀眾應該不難發現,導演的抱著有如導覽遊樂園般的歡樂心情在設計這部電影。

道德上有瑕疵的主角、不信怪力亂神的枕邊人、身懷神秘力量的少數族群、詛咒、超自然現象以及貨真價實的惡魔是基本元素,但要讓它們活躍起來,還需要一杓名為「Shit happens」的味精,不管犯下的過錯是否情有可原,厄運就是會找上門來,不講道理的將你拖進地獄去。如果在看完這部電影後你皺起眉頭,心想「這也太過火了吧」,導演就達到他的目的了。


《鬼玩人》系列(The Evil Dead、Evil Dead II、Army of Darkness)1981-1992|導演:山姆.萊米

這個系列以《屍變》、《鬼玩人》、《魔誡英豪》三部電影組成,另在2015年發展出三季的《鬼玩人》(Ash vs. Evil Dead)衍生影集,主角倒霉的程度,大概只有《月光光心慌慌》系列的潔美.李.寇蒂斯可勘比擬。

儘管續作發展成幽默鬧劇,並成為該系列的代表性風格,《屍變》卻是絕對的恐怖經典,它的佈景道具特效或許因為預算短缺而顯得簡陋,那股粗糙感卻賦予了電影加倍混亂、邪惡的感覺,而導演創造性的拍攝、烘托氣氛的手法,直至今日也不斷的被沿用。它的情節非常簡單,一群年輕人來到一間森林小屋度假,無意間召喚邪靈,然後就是血漿,血漿,血漿。《鬼玩人》系列沒什麼深度,但要是想感受什麼是瘋狂、荒謬的恐怖,選這個系列準沒錯。

順帶一提,要是你眼睛銳利點,或許會注意到飾演男主角布魯斯.坎貝爾在《奇異博士2》也有擔綱一個角色。提示:那個拿芥末醬往自己臉上倒的大叔。


《瘦到死》(Stephen King’s Thinner)1996|導演: 湯姆.霍蘭德

史蒂芬.金雖然是名聞遐邇的恐怖大師,但我們懷疑比起《綠色奇蹟》、《伴我同行》等經典,這部片可能更貼近他的私人品味。《瘦到死》引人側目的是其特殊化妝效果之精良,但它更特別的地方在於這部片的主要角色群都是人渣。不是像《地獄魔咒》那樣道德有欠衰運纏身,而是他們真的壞透了,讓來自少數族群的詛咒,看起來就像是來得太遲的天譴。

你不會對片中主角有一絲絲同情,但仍會好奇這些人將如何被詛咒給折磨,《瘦到死》毫無疑問是媚俗的,剝削的,但假如我們把低成本恐怖片視為中產階級潛意識中的恐懼(遭到外界力量/社會邊緣族群的侵襲),那它或許也提示該階層腐敗的一面——當然,這樣的觀點不會改變它是邪典電影的事實。


《血腥情人節》(My Bloody Valentine)1981|導演:喬治.米哈爾卡

跟那支愛爾蘭的同名瞪鞋樂團無關,這是一部血統純正的80年代B級片,故事發生在加拿大的一處礦業小鎮,居民們張燈結綵,為了迎接二十年來首個情人節舞會,但不是所有人都忘了二十年前那場因情人節舞會釀成的礦災慘劇,其中也包括穿著全套工作服、防毒面具,手揮十字鎬的殺人魔。

鄉野奇譚、一心息事寧人的警官、腦袋長好看的不信邪青少年,以及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情節翻轉,這是恐怖片的完美公式,即使從技術層面而言,《血腥情人節》無論如何都不高明,但它確實有嚇人刺激之處,也善用了「礦坑」這個特殊地點,營造出很不錯的幽閉感。


《撕裂人》(Slither)2006|導演:詹姆斯.岡恩

和山姆.萊米的情況相仿,詹姆斯.岡恩也是拍B級片起家的,而你同樣能在《自殺突擊隊:集結》看到輕度的驚悚、肉體恐怖色彩。但假如《集結》裡的反派海大星(Starro)操縱人心的方式已經看得你很不舒服,那《撕裂人》大概要把噁心指數再乘上一百倍。

儘管如此,本片仍然在觀眾間取得相當高的評價。作為岡恩的首部執導作品,《撕裂人》最大限度地運用了類型片的自由,外星生物寄生人體侵占地球的情節或許老套,但導演的超凡想像力和幽默感,仍能賦予它一種宛如爆炸、狂歡般的魅力。


《致命玩笑》(Joy Ride)2001|導演:約翰.達爾

編劇是J.J.亞伯拉罕,主演之一是保羅.沃克,這肯定是什麼大製作吧?不,《致命玩笑》還是一部低成本驚悚片,但在忠實類型片傳統的同時,它也作出一些微幅卻有效的調整,觀眾由始至終都看不清片中的殺人狂魔長什麼模樣,我們甚至不知道那究竟是人類還是超自然生物,他像推土機一樣笨重、壓倒眼前所有障礙,卻總是能快主角一步,留下文字訊息。

追殺血腥是B級片的標準配置,但《致命玩笑》的威脅感卻是來自於生活細節,是下榻旅館時隔壁房間的動靜,是兇手沉重的腳步聲以及倒影,如果你已經受夠長得歪七扭八的駭人怪物,或為推進情節,總是作出違背情理的判斷的可笑人物,這部作品能滿足你的期待。


《大快人心》(Funny Games)1997/2007|導演:麥可.漢內克

即使不知道導演是漢內克,從鏡頭設計、打光方式、場景美術也不難看出《大快人心》的用心是一般B級片拍馬也追不上的,但它的故事確實很B。試想像,兩個溫文、整潔,禮數周到得有些怪異的年輕人敲響你家的門,說想借幾顆雞蛋,隨後便擊倒屋內所有人,展開一連串「遊戲」。動機?當然沒有。

這情節並不新鮮,那《大劊人心》有什麼獨特之處呢?可能是漢內克刻劃受苦的方式,用精準、冷冽的鏡頭,取代血漿和折磨細節,也可能是媒體批判,如劇中人物總是不經意地提醒你,你是不是正期待著更殘忍的手段、好奇受害者能否逃出生天,又或者防止你剛才閃神錯過精彩情節,貼心地倒帶五分鐘……。

你說你在看電影,你其實在消費暴力,你有能力中斷這一切,卻更想看慘劇發生或心疼票錢,於是這樣的電影將繼續被大量生產出來。在某些層面上來講,我們都是共犯。《大快人心》是對所有剝削電影的終極批判。

▌企劃編輯: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