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 Pun是一個奇異的場所。你得先走進平時不會踏入的,陰暗的防火巷,然後在漆黑的玄關裡轉悠,好像誤闖密室,歪歪斜斜一會兒,才終於見到垂幔窗簾另一邊的酒吧。宋天恩(Kero)半開玩笑地告訴我們,這個地點是主管機關窮追猛打下,不得不的選擇。但這裡沒有半分困滯感,遑論疏離及邊緣。
提到疫情對調酒生態的影響,在「調酒能否做外帶」一事上,Kero的立場十分鮮明,「我認為外帶的作法有點牴觸這個職業,原因是前來酒吧喝調酒的客人,至少有一半以上是因為調酒師而來。在服務的過程中,技術層面也好,服務層面也罷,都需要面對面近距離的接觸,讓消費者去感受調酒師想傳遞的訊息。
「如果把它做成外帶或是瓶裝,等於抹煞掉調酒師的職人精神;如果調酒師變成加工廠,那這個產業也沒多大意義了。我覺得疫情當下是可以做一些代表品牌風味的外帶飲品,但徹底取代現有的商業模式?太可惜了!」
消費者會否在疫情趨緩後回流,儼然是娛樂文創產業一大隱憂;以瓶裝呈現,在通路上架的調酒並非沒有前例在先,但「現場製作」所具備的不可取代性,同樣有憑有據。對Kero而言,調酒不僅僅是熟能生巧的技術活,更具備了精神層面的意涵。
在採訪過程中,Kero的答覆始終不離兩大宗旨:調和精神的強調,以及對訊息傳遞的執念。我們希望藉著這次訪談,帶你看見時髦及質感以外的,大隱於市的匠人心性。

職業欄填寫:調酒師
我在做的事情,是透過調和,創造不同的五感體驗。調酒師和侍酒師、咖啡師、茶師,同樣是追求飲品風味的專業,但調酒師不追求風土。風土是順應自然,那一年的氣候、雨量,天氣造就這一年的採收,最後融入作者的個性。
調酒師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一個人類的工藝,把既有的東西去做調和,然後給到對的人身上。所以要懂的東西不會只有風土,而是你有沒有去了解人。今天這個人來酒吧,他明明不喝這樣的酒,你卻給他這樣的酒,那就是你不懂得調解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我把酒呈現給顧客,不只是希望他覺得好喝,而是包括整個調製的過程在內,會讓你覺得今天來喝這杯酒很值得。
紅酒侍酒師靠味覺及嗅覺生存,而對調酒師來說,嗅覺味覺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反而是製造氛圍,將正確的酒交到客人手中,這是作為職業調酒師比較困難的地方。
我覺得自己像個心理醫生,因為來酒吧的人多半不知道自己來幹嘛,他只是晚上不想待在家裡,想找個地方去,看會不會發生什麼事情。但其實什麼也沒發生。在這個過程中,酒精會將人的情緒放大,削弱人的自制力;兩杯黃湯下肚,隔著吧台你都會感受到對方的負壓。你要練就可以一邊接收垃圾訊息,一邊調酒的能耐。這份工作最困難的,就是磨練你學習接納任何人的能力;反過來說,這也是調酒師的成就感所在。你給他一杯酒,他抱怨後覺得輕鬆了,從此就會信任你;客人因為你而來,這是最開心的。

不要繞遠路,就這樣走過來吧
投入這一行其實滿偶然的。那時候有間夜店叫Room 18,我有位學姊在當領檯,剛好調酒師缺人,她問我要不要打工。當時我對調酒一無所知,薪水其實也不高,但抱持著「夜店應該很好玩」的心態就跑去了。後來參加比賽,也拿到了名次,感覺自己應該有這方面的潛力,才慢慢往調酒走;不然以前也是在夜店瞎喝。
其實我覺得比賽不是唯一的路,我今年拿到冠軍,卻也有很多年沒收穫。有一年還被徒弟搶先,他跟我一起參賽,結果是他拿到冠軍,重點那還是他第一次比賽。不過就像一開始說的,當你拿到獎項,會清楚這真的沒那麼重要。比賽督促你進步,但不是你走捷徑的方式;很多人以為比完賽就一步登天,錯了,如果你沒有打好紮實的基礎,得名只是痛苦的開始。
從我入行到現在,剛好十年。我會對入行時的自己說,就這樣走過來吧。我不認為繞路是件好事。我給千禧世代的一個建議是,他們可以盡早出社會學習。很多人等到畢業、當完兵以後,才開始思考我是誰,可是你應該在求學階段就開始自我探索;如果你不夠了解自己,到社會上還要求別人了解你,那不是很痛苦嗎?以調酒師來說,你只是跟著齒輪跑,這個產業做什麼,你就跟著做什麼。每個人都是這樣起步,但,如果你選擇調酒師為志業,不夠了解自己,就很難達到專業門檻。

豐富生活,是為了更多探索
個性上,我比較圓融,在團隊裡通常是帶大家一起成長,一起前進下一個階段。我不扮演領導,或是監督的角色;比如說我帶人很少主動去教人,我並不覺得你今天跟著我,我就是你老師,而是我可以用我的經驗去影響你。人不是白痴,都會自己學,你在旁邊看久了,也會跟著成長。我覺得用自己做事的態度去影響人,這是最快的。
同樣的,我也不會去評斷別人的酒。第一是我的酒量很差,再來是有年紀了也不想喝酒。當評審其實很痛苦,你要一直喝還要給評語,如果評不出個所以然,好像你沒在做事。我不去Judge別人的調酒,好的調酒師,應該把你的生活融入作品裡,這點客人們都感覺得到。如果每次來找調酒師,他調的東西都一樣,那多無聊?你會期待,這個調酒師最近去過哪裡,有沒有新的感觸,甚至看了新的電影,這些都會回過頭反饋在創作上。
以前我算是工作狂,直到去年發現自己身心靈出現不平衡,該放鬆的時候仍在不停地動腦,不停地做溝通;無論是親情、愛情,忙碌讓我疏忽原本應該要盡的責任,也因為這樣,今年開始只要一下班,我就不再想工作的事情。有人以為調酒師的私生活放浪形骸,其實我很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戴耳機,或一個人開車出去,沒有目的地的一直往海邊開。海浪的聲音很舒服,海邊是最能放空的地方。
這職業做久了,放假的時候不會想再碰到人,因為你上班的時候是一直在跟各種人互動;不要讓自己待在工作環境裡,學著讓自己去休息,那樣才會有更多靈感。休息非常重要。

反思,不是苟且因循
我大學念的是廣電,一直以來都很喜歡攝影。不管是動態還是靜態,電影或是影像藝術。我喜歡紀錄,也喜歡看,因為藝術就是人做出的美,換成你的觀看角度,可能會有些不同的靈感。我沒有特別偏好的媒介或時期,每個時期都有各自的看點及特色,調酒也是。透過欣賞,找到它獨有的時間、文化脈絡,你就會跟著反思當下的時間及文化脈絡,而不是一味抄襲前人。
現在的調酒師不應該被以前的思維侷限住,而是想,以現代人的狀況應該喝什麼樣的調酒。
這幾年我一直在思考,怎麼把調酒,這個誕生在兩百年前的美國的文化,用我們東方人的思維及傳統去融入。像日本人特別厲害的是,他們可以接納、吸收一個外來文化,最後轉換成他們自己的文化,這是我認為其他國家必須更努力的地方。去創造一個屬於東方的調和系統,這會是我接下來想嘗試的事情。
近期我有一個跨界作品「菲要珍珠」,它來自格蘭菲迪辦的一個比賽。我很享受這個比賽的原因是,賽制跟過往的形式不一樣,讓你跟不同領域的創作者任意組合。我剛好搭配到一位工藝設計師,吳孝儒(Pili),他的特色是草根設計,擅長應用台灣的在的元素,結合現代設計,在米蘭得了超多大獎。
在交流中我們激盪出很多想法,結論是,珍珠奶茶是最能代表台灣的飲品。所以我們利用分子料理的手法,將液態調酒晶球化成「珍珠」,再用不同的茶堆疊香氣。那是一次很有趣的合作。
我這幾年經常到中國大陸去,我覺得比較可惜的是,可能因為近代歷史的緣故,當地人的認同是對體制的認同,而不是對文化的認同;但我認為中華文化應該是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的,他們的調酒師卻多半跟著西方的流行趨勢在走,歐美做什麼,就跟著做什麼。我覺得,「跟進」能讓你在產業中保持競爭力,但如果你沒思考你的根源,你怎麼融入傳統固有的文化,原物料也好,對飲品的觀念也好,那是很遺憾的。畢竟,酒在任何一個人類文明中都有很多故事可以講。

「職業欄填寫_____」這單元想打破以往人物採訪的模式,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品牌。
Q:如果每個人都是一個品牌,你會為自己設計什麼樣的商業模式?
K:我的精神是調和,用我的生活方式去調和人事物。下一步我想嘗試沉浸式娛樂。
這種娛樂型態在西方很流行,像迪士尼樂園,但一直欠缺以華人文化為基礎的創造。我喜歡紀錄片的形式,一開始從我的職業去延伸,不以劇本為重心,而是直接用畫面去紀錄一些東西。
這是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喜歡可口的一點是,可口強調品牌與品牌的合作。我認為這是未來趨勢,我自己這些年也不斷地和不同品牌合作,提升自家品牌的質感;合作絕對是不變的商業模式。
Q:你在小時候,或是求學階段,有受過什麼品牌影響嗎?
K:相機我用富士,3C則是蘋果。有玩攝影大概都知道為什麼選富士,它不太需要你再做後製修圖;如果常看攝影網站,會發現部分攝影師很擅長為了商業案去修改照片,我覺得那有點本末倒置,抹煞掉攝影師的價值。必要的修圖,做到該有的美感是必要的,但我更喜歡隨手拍:自然的,那時候的光線,那時候的色溫,然後我回來小調一下就好。
Q:這個影響你的品牌是你現在持續愛用的牌子嗎?或是,有什麼品牌是你目前愛用的?
K:我在學攝影的時候,主要是用CANNON拍動態,期間也用過N牌,後來選擇了富士,最喜歡的機型是XT3;富士還有一款很經典的拆鏡白盒,隨手可以拍,我是出門相機不離身的人,特別合用。
Q:有想過自己可以跟什麼品牌,商品,或是活動合作嗎?
K:中醫、瑜珈、芳療師、旅遊的人……國家地理頻道。任何主動探索,勇於冒險的人我都很歡迎。
其實跨界合作,重要的是看你如何應用。以前合作主要是食品類,直到跟Pili的比賽,才意識到那是真正的、不同圈子的思想結合,那樣的碰撞才是最美麗的。我經常跟廚師合作,但我們已經習慣用味道去做變化,有時候反而不夠;如果你懂味道,你就該去找聽覺、視覺領域的人做結合,那會非常有趣。
我喜歡攝影,但沒想過用攝影賺錢,不想把它變成工作;攝影是記錄美好的時刻,也許有一天會成為攝影集。攝影集不就這麼來的?森山大道,荒木經惟,他們一直拍,沒有目的地的拍,就為了紀錄;對我而言,這才是攝影師,而不是你要怎麼利用這個快速賺錢。
Q:近期有讓你印象深刻的品牌,或是廣告嗎?
K:Johnny Walker有一支廣告我很喜歡,拍李小龍的。那支廣告不管是台詞、運鏡、對這個傳奇人物的復刻,整個企劃概念跟節奏都做得非常好,讓我印象很深刻。我讀過李小龍的傳記,他的思想的重心是調和,相信直覺,接近我對調酒的理念。
李小龍從中國發跡,後來去美國。在那個種族歧視猖獗的時代,大部分的人為了融入美國社會,會有所妥協,吸收對方的主義,試著在當地求生存;而李小龍不平凡的是,他學習對方的精神,也保留自己的根,最後創造屬於他獨一無二的東西,至今無人能取代。這個才是最厲害的。
你要怎麼在追求中西合併的同時,堅持自己的文化?現在太多人去國外念書,回來就烙一口英文,這不是不好,只是我覺得你會很痛苦;因為你就不是那塊土地上的人,而你要把自己變成那樣的人,這樣不就只是把自己隱藏起來嗎?
不忘記自己是誰,這是最重要的。
▌企劃編輯:康樂|攝影:藍祺聖|校訂:何冠慧、蔡宜庭|場地提供:Bar P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