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解構、混音》訪問韓國創意工作者:引領K-style的次文化,加倍原創,加倍反叛|cacao 可口

如今,吐吶韓國流行文化就像呼吸一樣自然,對成長在2010年代的年輕人而言,偶像們的一舉一動總是潮流的指標,世界盃開幕有他們的份,時尚界和奢侈品牌更是敞開大門——這邊就不一一點名BLACKPINK和BTS是多少知名品牌的全球大使了。

不過部分讀者也許有印象,在千禧年間甚至90年代,韓國娛樂還是土味情話的代名詞,早期K-pop在其誕生背景下,也多受美國嘻哈音樂影響,它們的個性更多是內容反映創作者在韓國生活的經歷,而非形式上的創新。要是有人預言韓國將在日後成為流行文化巨人,肯定會像2018年宣稱韓國將在世界盃足球賽贏過德國兩個球一般遭到嘲笑。然而,如果你攤開韓國流行文化在三十年裡的發展,會發現「文化混音」(remixing of culture)現象依然是進行式。

文化混音是《Make Break Remix: The Rise of K-Style》作者費歐娜.貝(Fiona Bae)的用詞。費歐娜.貝是一位長住倫敦的韓裔作家,她同時擁有自己的公關公司,協助韓國的創意工作者與世界接軌。在最新著作中,費歐娜.貝提問:為什麼K-style在全球獲得如此多的關注?什麼是韓國文化未來的趨勢?如果戲劇性是韓國電影和娛樂節目在國際上取得成功的關鍵,那音樂、時尚、設計領域呢?為了尋找答案,她訪問了16 位創意工作者,諮詢他們對K-style之所以崛起的看法

Nana Youngrong Kim是一名YouTuber也是扮裝皇后。她在受訪時表示自己的作法在南韓會激怒部分LGBTQIA+社群,「他們擔心過分明目張膽的行為會造成更差的社會觀感。」但費歐娜.貝對此採樂觀的態度,認為越多對性別、性曲向持開放態度的創意人的出現,越能改變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恐同氛圍。Photo via VICE
在南韓,刺青屬於醫療行為,須經許可才能進行。然而刺青師Doy(Tattooist Doy)指出 ,有25%的韓國人因為偶像的影響而紋身。他也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十分在意自己在社交媒體上的形象,一旦自己對特定議題、身分有所偏見便會進行自我教育。如果年輕人能更多的接收到有創意工作者出面表達他們與傳統不同的一面,便會產生積極的影響。Photo via BBC

由於認為次文化之於大眾文化流行是具有引導性的,費歐娜.貝刻意避開眾所周知的娛樂名人,聚焦在街頭時尚及地下音樂。在她的調查中發現,儘管外人習慣以K-style統稱來自韓國的飲食、時尚、建築、攝影表現,但對生活在該國的創作者而言,那卻是個過於氾濫的流行詞,他們必須要在這個模糊的概念中尋找自我定位。

從表面上來看, K-pop絕對是文化混音的徹底實踐,也是整個K-style流派的縮影。從西方音樂中如嘻哈、龐克、搖滾、電音摘取元素再行融合的K-pop,以及年輕貌美男女子團體的輩出,令韓國文化以至於整體國家形象顯得朝氣蓬勃,但它實際上卻不是一個鼓勵個性的國度。在費歐娜.貝的採訪中,許多受訪者都將該國的成就歸功於效率的追求,而那也反映韓國文化中專制壓抑的一面。由於傾向安全的選項,所以無法與初出茅廬的創意工作者合作,由於代謝速度太快,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遺產留下。「主導K-pop的唱片公司應該為他們的影響力感到自豪,但他們在乎的是取得商業成功,因此不會走得更前衛,而是選擇能夠吸引更多消費者、已經檢驗有效的做法。」

莉亞.金是南韓編舞家暨1MILLION DANCE STUDIO的聯合創始人,她曾在採訪中指出,K-pop偶像的外型取決於經紀公司,只有不到10%的工作者有自己的定位。Photo via Instagram(@liakimhappy)
MISCHIEF是韓國女性街頭潮流品牌,該品牌創始人認為,韓國長期以來的保守文化,使得在次文化領域進行創意工作的女性遠較男性為多,而MISCHIEF的產品同樣也是對由男性創造的女性順從形象的反叛。Photo via Fizzy MAG

「效率一直是韓國文化成功的關鍵因素,但它所造成的如此之多的壓力與競爭,也能摧毀整個社會。」不過費歐娜.貝也表示,她的多數受訪者——也許是因為身處次文化圈的緣故,都能按照自己的節奏行事。他們意識到具有原創性的東西,不能僅靠外力如時尚業的規範或商業性驅動,「這些人不是在尋找可能帶來名聲的機會,他們這麼做只是因為熱情和打從心裡認定的原創性。」

在《Make Break Remix: The Rise of K-Style》一書中,這種大膽的態度才是K-style的定義。K-style之所以特別,是因為有許多人願意在一個壓抑且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反抗舊秩序,摸索自己的東西。在費歐娜.貝眼中,韓國人喜歡學習新事物,他們不斷地模仿並重新混合來自不同文化的酷玩意,不設下任何限制。在此過程中,創新便誕生了。

K-style的爆發發生於2010年代,與社交媒體的發展完全重疊,那是順風車——無論是產品行銷層面,或是網路民主化令更多對創作有興趣的年輕人能夠在正規培訓外,自由吸收新鮮事物。如前文所述,擅長對比、混合的折衷主義,是K-style的原動力,但對創作者而言,數位時代同樣也帶來挑戰。

當任何人可以從網路上收穫大把大把的新資訊,進而培養出更精準的眼光即品味,關於原創性的競爭也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激烈,創作者必須竭所能地跟上社會變動的速度和瞬息萬變的趨勢。唯一的出路,是更深入的思考和對個性的探索。費歐娜.貝在《Make Break Remix: The Rise of K-Style》傳遞的訊息是相當明確的:唯有當創作者忠於真實自我時,維持多樣化時,韓國文化在世界才真正的起步。

▌整理報導: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