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年輕時懵懂認識的世界給具象化:專訪《蘭陵40 ─ 演員實驗教室》導演王耿瑜|cacao 可口

你也許對台灣現代戲劇發展並不熟悉,但肯定看過那張照片:一個高瘦、穿得像學生一樣樸素的男人斜揹著書包,倚著自行車佇立在荒涼的長街。他臉上的神情說是桀驁不馴,或冷峻凝重亦可,你不知道他看見的前路是什麼,但那張臉像頑石一樣堅毅。

Photo via Flickr

「我們都服金寶。」紀錄片導演王耿瑜說。

金寶,劇場好友給金士傑金老師的暱稱。為什麼服金寶?導演解釋,因為他刁戲數十年如一日,因為他吃殺青酒時還忙著給下戲的演員小筆記,因為他站在那些檢視生命的演員的身側,由始至終。「因為不是每一個創作都能夠被如此嚴謹、仔細地對待。」於是蘭陵劇坊在1991年解散後每十年都能有老戲重演,也才有《蘭陵40 ─ 演員實驗教室》這部紀錄片。

「我覺得《蘭陵40 》不是我的創作,只是把看到的、感受到的整理出來分享。我是抱著這樣的心情製作這部紀錄片的。」

從劇場人轉身電影人,自己其實是劇場的逃兵——王耿瑜笑道。蘭陵30重演《荷珠新配》時她做的是幕後,轉眼第四個十年到來,原本只是開心老朋友又有機會重新聚首,而去赴金士傑飯局約的王耿瑜,卻被對方突襲般地徵召再做一回演員。

出現在《演員實驗教室》中的演員,認識時都是敢作敢為的青春年少,有人始終心繫劇場,有人則走上不同的道路。年輕時的養分自然是一輩子受用,但我們究竟從蘭陵帶走了什麼?這是存在王耿瑜心中的疑問,或許也是她除了珍惜和大家待在一起的時光外,重新站上幕前的動機。

1983年4月3號晚間,在看過蘭陵劇坊的《演員實驗教室》後,王耿瑜做了改變自己身分的決定。「那場大家都記得有錄影,但誰錄的不知道,直到前年問了當時的劇團行政,才從他家裡的箱子翻出來!」導演說:「我覺得這件事應該有什麼意義,既然那場改變我人生的表演出土了,那麼是不是我手上拍攝的這些材料,也該有個交代?」(蘭陵劇坊演出照/蘭陵劇坊 提供)

二十幾歲開始,王耿瑜參與過《戀戀風塵》、《尼羅河女兒》、《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作品。她形容,自己當時是懵懂的,不小心就參與了這些被追奉為經典的電影,但那究竟是怎麼回事?台灣新電影之於個人、之於整個世界到底有什麼意義?蘭陵劇坊之於個人之於世界呢?製作《蘭陵40 》成了契機,令她反省這些年做過的,一切與紀錄影像相關的事情。

「我發現我一直對『創作是什麼』好奇,直到現在才想通,我其實是透過拍攝紀錄片去理解、去訪談不同人,然後把年輕時懵懂認識的世界給具象化。」如2015年監製《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30》是因為與侯孝賢、楊德昌導演一起工作的經驗,2011年監製《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一系列、2019年拍攝台灣攝影家口述影音保存計畫《時間之眼》,則是王耿瑜在高中時喜歡的作家、攝影家。

「親近、瞭解這些創作者是怎麼面對文字、電影、攝影,是我給自己的小題目,是使用現在我會的影像,去詰問那個還懵懵懂懂的小時候的我。」

(蘭陵劇坊排練照/蘭陵劇坊 提供)
(由左至右)金士傑、楊麗音、李國修(蘭陵劇坊排練照/蘭陵劇坊 提供)

《演員實驗教室》的起點和四十年前一樣,由金士傑的出題開始:為什麼你是現在的你?你喜歡嗎?你愛什麼?怕什麼?……演員必須像搭乘返程班車一樣回溯生活,去到每一站檢查那到底是不是個轉捩點,最後,抉擇有什麼是願意提出與所有人分享。與其稱之為來自外力的提問,不如說那是種自我回應,針對哪個子題作答,都反映著一個人的性格。

王耿瑜最後在紀錄片剪入她與母親的關係。「對我父母而言,這四十年是『岔題』了,從他們原本期待的女兒分岔到另一條路線。」導演說,2017年接到蘭陵40的演出邀請時,她正為母親的告別式忙碌,整理遺物時在母親留下的相本中發現許多字句,傾訴著對女兒的困惑和擔憂。劇場裡的演出也就成了王耿瑜給他們的回應、懺悔,或說,某種告解。

「一次次複述自己的生命故事,講過一百次後就成了撫慰。」王耿瑜說,每位演員做的其實都是類似的事情,盤點人生的每個選擇,從中擷取一些片段。期間你得夠勇敢、夠誠實,也要夠幸運,「因為我們都熟悉,也信任金寶,所以排戲也不只是排戲,反而是金寶通過排戲,把我們因為成長而錯位、損傷的筋骨『喀啦!』一聲掰回原位。」

「重新認識自己、認識老朋友、認識創作,我覺得這一切很值得感恩。」

王耿瑜回憶,雖然《演員實驗教室》都是演員依據自己的故事寫的腳本,但就是這麼短短十分鐘的一個小片段,金士傑就幫她改了十個版本。除了背劇本,演員也被要求每次演出都要像第一次告白吐露心聲一樣。「我有爬山的習慣,那時候爬山常常找一個沒有人的地方,俯瞰著眼前的城市,將眼神、聲音投射出去,讓久沒演戲的自己克服千人場面。」(《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演員演出照/劉振祥 提供)

一開始只是想留個紀念——從以前便是經常拿個攝影機、相機東拍西拍,團員們早就見怪不怪。當初想著演出結束給大家送上一份小禮物,沒想到一路拍下來,紀錄片所需的素材也逐漸成形。一部紀錄片需要有開頭和結尾,也是整部《蘭陵40》唯一有導演安排的片段,不過,那並非別具匠心的設計或炫技,就是側拍金士傑騎自行車,從家裡前往排演場的路上,再從排演場回家。

「我們二十幾歲認識他,就是揹個書包騎個腳踏車。這樣一個人數十年。他沒有因為現在已經是個大腕了而改變,那就是他生活的日常。」

在訪談中,王耿瑜曾提到《蘭陵40》本來應該2018年五月時便該落幕,後來秋天又接到烏鎮戲劇節的邀請,結束後又去了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廈門。她形容整群人就像戲班子,四處巡演。這樣一個人,數十年。這樣一群人,數十年。也許我們終於知道青年時代的金士傑眼中看見的是什麼。

《蘭陵40 — 演員實驗教室》 —— 一個關於時間的故事

​9 月 8 日 大銀幕獻映

導 演|王耿瑜

演 員|金士傑、王仁里、邱俊龍、游安順、賀四英、柯清心、馬汀尼、鄧安寧、鄧雨忱、王耿瑜、黃哲斌、陳宥羜、趙自強、楊麗音、劉若瑀、陳塵、黃懷槿

▌採訪報導: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