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欄填寫__|袁采楓:飲食體驗,是從進門那一刻就開始|cacao 可口

「食物設計?是擺盤嗎?還是食物風味搭配?」這或許是你第一次聽到食物設計師這個職銜時,心中冒出的疑問,當然,你也可能會聯想到那些處理飲食文化與記憶的展演創作,但它既無關烹飪,也不是藝術,答案遠沒那麼拐彎抹角。

你只需要從字面上理解——食物設計就是設計,就是尋找最佳的方法,並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滿足目標客群的需求,注重創意也注重溝通。用袁采楓的話說,她的工作就是搭起主廚到餐桌之間的橋樑,並讓最後送到顧客面前的,是一首有著不同樂章,環環相扣的飲食交響曲。

職業欄填寫:食物設計師

我是一名食物設計師,食物設計,就是以食物為介質,創造人與人、人與空間的關係。如果這項職業是我的人生後半場,那麼它與前半場也是緊緊相連的。

在大學時我便修過美術系的課程,因此產生對當代藝術的興趣,後來也有幸到「伊通公園」當了六年的藝術行政,從流連在那裡的藝術家、藝術愛好者身上得到很多滋養。早期的伊通是有吧台的,是許多人聚餐的去處,吃喝從來不是禁忌,我也有機會接觸烹飪相關的事務,在這樣的背景下,再加上我自己既是個愛吃的人,家中對吃這件事也重視,很自然地就對食物產生興趣。

當時除了藝術行政的工作外,我也去咖啡館、餐廳打工,想過去上專業的烹飪課程,卻因為這門學問過於浩大而卻步。在我開始思考有沒有可能跟過往藝術經驗做結合時,因緣際會下得知了原來世界上還有食物設計這個領域存在。

2016年我去到米蘭念食物設計,18年返台。不過在一開始,我對「食物設計」的內涵並沒有概念。遠端面試時,面試官在聽我介紹自己有烹飪經驗後,便詢問我是否知道食物設計與烹飪無關,我當然回答知道,卻心虛得很。後來開學第一週,老師要求每個學生做自我介紹並說明自己對食物設計的想像時,聽到我有藝術背景,也提醒Food Design不是Food Art——那食物設計到底是什麼?

直到經歷第一年各種工作坊課程後,我才瞭解到,原來食物設計的目的是解決業界的問題——比方說,工作坊可能邀來一位在某個品牌擔任重要職務的講者,他會告訴我們這季想推出的新產品的導向,以及遭遇到哪些困難,然後由學生思考如何解決難題。所以食物設計其實就是行銷,只不過是以食物為切入點,是Food Marketing的其中一個環節。

回到台灣後,我一開始想結合藝術行政的經驗和在米蘭所學,將目標鎖定為幫藝廊籌備展覽開幕酒會。那時想法很單純,覺得如果能讓展覽現場提供的餐點與藝術家的作品達成某些程度的呼應,應該會是很有趣的觀展體驗。遺憾的是,事與願違。有時是合作的藝廊經費不足,但更多時候是別人對我的提案興趣缺缺。後來我才想通,展覽都是要推特定藝術家的,偏偏有人在旁邊用食物呼應作品,那到底誰是主角?依附在藝術家底下又要搶人家風頭,反客為主嘛。

確定這條路要走得很辛苦後,我便開始從事私廚,以及辦餐會一類的工作。有趣的是,反而因為這樣名聲打開了,開始有品牌談合作,也是到這時候我在食物設計方面的專長才有充分的預算和空間可以發揮。

關於食物設計師這份工作,我覺得首要條件是對食物的好奇心與知識,簡單說就要有求知慾。而求知慾是不設限的。那可以是對精緻餐飲擁有敏銳的味蕾,也可以是掌握夜市小吃的流行趨勢,但熱情只是基本,關鍵點還是知識。我在米蘭的學校是走商業和行銷路線,但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如瑞典或法國,可能又更偏藝術一點,是以食物為媒材創作,對一些抽象問題進行思辨。兩者都是食物設計的其中一個面向,有的只不過是試圖解決問題,或旨在發現問題的差異,而那都取決於一個人對食物的想像。

關於藝術家餐桌兩三事

與可口創造合作的「藝術家餐桌計畫」實驗色彩比較淡,更偏餐會性質,在這當中餐點的內容及味道交給主廚歐俊辰(Cage Ou),我扮演的是Idea Creator、說書人般的角色,負責研究特定藝術家,並結合主廚的專長,與餐會中想要重點呈現的藝術家生平銜接。

就像前面提到的,剛回台灣我遇到的主要障礙是經費及空間的問題,在這個計畫卻是一應俱全。由設計師葉裕清操刀的「À la maison 在家裡 」是個私廚空間,但也因為購置此地的初衷是給父母住的房子,後來又按自己對家的想像、對巴黎左岸的懷念整頓,並靈活運用了父親的收藏,讓整個環境既有沙龍氣息,也像私人收藏館一樣,可以說,建築的存在本身,就是我們執行這個計畫的一大動力。

藝術家餐桌計畫的第一檔主題是畢卡索,坦白講,這是道大難題——因為畢卡索是無人不知哪家不曉的,要選什麼切入點好?年份嗎?創作脈絡嗎?那太直覺了,一點也不特別。幸好,在做功課時我注意到2008年時有一場命名為「材質的詩歌」的畢卡索個展, 策展人Dolores Durán Úcar曾說,畢卡索對材料的選擇是開放的,他的好奇心反映在作品選材上,任何東西都可以是藝術表達的手段。這個發現讓我的腦海裡亮起一個小燈泡——因為食物設計處理的就是不同的食物型態,在主題規劃下,由顏色、外觀、材質入手,如果畢卡索就是個玩材質的人,那我們可說是一拍即合!

舉例在這次的菜單上,有一道料理是發想自畢卡索60年代的畫作《馬內之後的草地上的午餐》(Le déjeuner sur l’herbe d’après Manet),是藝術家以自己的風格向前輩致意的作品。先是馬內顛覆此前古典寫實的畫風,再來是畢卡索對馬內進行解構,我想,所謂的創作和想像的自由就是這麼一回事吧,也因此,我建議想參加餐會的來賓,可以本著一顆開放的心,好好享受這難得的飲食體驗。

我覺得藝術家餐桌就像一本書,或一首交響曲,它有起伏,有不同的樂章,其中的細節並不只是每道菜個別的主題、切點、著重的面向,實際上,細節從進門的那刻就開始了,室內的擺設、音樂、Menu呈現的方式,出菜順序的安排……每個環節都緊緊相扣,往前推動。在這裡我不能指出「不可錯過的亮點」,因為它是一氣呵成的,是一個三小時的完整體驗。

「職業欄填寫_」打破制式的訪問模式。任何一個職業與創造都源於生活,關於生活的問答:

Q:你認為的「生活」是什麼?

袁采楓: 生活就是解決問題,不斷面對接踵而來的挑戰、困境,試圖從中找出一個舒服的位置,這就是長大。在成家有小孩,父母年紀也大了以後,你會發現生活不那麼浪漫,有時雖然會質疑生活的意義是什麼,但還是要持續的學習,學習面對、學習失去、學習解決,然後某一天發現自己原來已經走得那麼遠了,這時候就會為此開心。

Q:工作之餘,私底下的真實生活樣貌是?

袁采楓:苦樂交參,我一直到今年才體會到什麼叫「痛苦之餘的快樂」。以前是個人快樂至上,沒有太多顧慮,然而在背負更多責任以後,勢必要有所犧牲。就像質疑生活的意義一樣,也會懷疑幹嘛要這樣自我折磨,但生活總是有那些令人感到欣慰的小片段,可能來自孩子也可能來自先生,那種時候都讓我感覺到快樂。

Q:生活中,哪一些物品是不可缺的?或什麼商品的愛好者?

袁采楓:我對物品沒有特別的依戀。當然以現在來說是尿布和奶瓶,因為我的小孩才一歲,但如果不限定物品的話,答案是陽光和窗戶,我可以住在家徒四壁非常簡約的地方,只要那地方有扇窗,有自然光照進來,而我也可以透過窗戶往外眺望。

Q:怎麼樣的生活狀態是你最嚮往的?可以舉例嗎?

 袁采楓:一種平靜平等的狀態。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不同的角色,我是我父母的女兒,丈夫的伴侶,孩子的母親,如果能和所有人都保持和諧的關係,沒有孰輕孰重的問題,那就是完整的生活,但其中總會有一個角色特別吃重,這時候就會失去平衡,因為你把時間、心力都放在解決因這個角色而產生的問題上。就目前而言,「我」就是這個天平上最輕的那端,找到一個跟自己相處的方式、時常跟自己對話,就是我在這個階段所要面對的課題,只有如此,才能在忙碌生活的縫隙裡找到光。

▌採訪:Kuo sinsin|報導撰寫:康樂|攝影&動態攝影:黃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