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靜心鋼琴曲:非關沉浸式,只是要讓你放下所有意義|cacao 可口雜誌

「沉浸式」一詞經常被濫用,就像是陳詞濫調。假如你疲憊或者壓力很大的話,那麼聽古典音樂絕對是非關「沉浸式」的主體經驗。當音樂家輕輕地按下琴鍵、帶出那無比舒緩的低沉聲時,你絕對可以感受得到穿透噪音、帶來平靜美麗的瞬間。我們帶來十首鋼琴曲,然而教授今天休假,不如在沙發上找個最舒服的地方,來一杯小酒、安靜下來,放下所有的意義,讓音樂進入你的心。


Michael Nyman《The Piano: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許多人都是從電影《鋼琴師和她的情人》( The Piano)的電影配樂開始喜歡上Michael Nyman的音樂。在電影中主角自六歲起就放棄了講話,只通過鋼琴傾訴滿腔情感。

Ludovico Einaudi《12 songs Form Home》

義大利鋼琴家Ludovico Einaudi的音樂,總被認為是最容易接近的,他的曲風深受巴哈、莫扎特、蕭邦等音樂家影響,古典大氣卻又不乏現代感。聽者彷彿在一方寧靜的綠洲之中,輕巧的音符排列組合圍繞在身旁。

Philip Glass《Glassworks》

作為Philip Glass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這首《Glassworks》的〈I. Opening〉部分,將他經常重複簡短旋律和節奏的風格完美展現。而這樣重複與美麗的音樂構造,賦予了這整首作品如催眠的效果,就像兒時的搖籃曲陪伴左右。

Frédéric Chopin《 Prelude in E minor》

如果你喜歡在略帶憂傷的氣氛中放鬆自己,那就蕭邦的《E小調前奏曲》就是這麼心痛卻無比美麗的作品 。這首是蕭邦身體病痛、最悲傷的時刻所寫出的作品,大概每個人也能看到自己吧。有時候,最簡單的曲子可能就是最有效的安撫劑。

Ludwig van Beethoven《Moonlight’ Sonata 》

聆聽貝多芬著名的《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值得讓每個人都深度思考人生幾回。
這首作品原名為《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共分為三個樂章,是貝多芬創作於1801年的作品。起伏的三連音以莊嚴、從容的旋律線為基礎,附帶著冥想的柔情。

Edvard Grieg《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如果你想在令人放鬆的琴曲中,再聽到略帶溫度的管弦樂,那Edvard Grieg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是不錯的選擇。第二樂章中,從平靜且閃耀光芒的開場旋律開始,聽者似乎就與外界喧囂的世界隔離開來,只剩下自己面對自己的對話與深刻思考。

Hans von Bronsart《Piano Concerto in F-sharp minor 》

李斯特的弟子Hans Von Bronsart所創作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從柔和的田園式弦樂開始,再到鋼琴旋律始終保持著柔和華麗的音色,帶有普魯士浪漫主義的樂章讓無數人著迷。

Erik Satie《Gymnopédie No.1 》

法國作曲家Erik Satie,作為一位玩世不恭的音樂怪傑,以率直質樸的音樂風格而著稱。《Gymnopédie》第一號,你已經聽過但可能並不知道名字。它創作於1888年,其中平淡低沉的低音,精心挑選的和弦,以及美妙的浮動旋律,讓人立刻就放鬆了下來,你能化作一片羽毛,跟隨著旋律在空氣中漂浮。

Wolfgang Amadeus Mozart《Piano Sonata No. 12 》

這首莫扎特的《第12號鋼琴奏鳴曲》,絕對會讓你擁有搖籃曲的輕鬆聽感。它以溫柔的大調開始,然後切換到更為柔和、更低沉的小調,為一個人獨處,提供了完美的氛圍。

Claude Debussy《Clair de Lune》 

這首《C lair de Lune )》,是德布西那獨特的個性,逐漸進入成熟時期的過渡性作品。在這首樂曲中,音符彷彿陷入輕柔地漩渦,緩緩旋轉,又像躺在雲上、輕飄在深夜的星空,月光灑在它的上面,你能釋然所有。

企劃編輯:Bohe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