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院2022台灣國際藝術節:試以數位工具,擴充觀賞藝術的超脫體驗|cacao 可口雜誌

經歷疫情影響之下的表演藝術產業,比起過去更加擁抱數位紀元的到來,嘗試運用AI運算、3D眼鏡、虛擬實境以及互動感應融合於節目之中,台中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表示:「我們早就處在數位紀元,臺中國家歌劇院自許是科技藝術實驗與創作研發展演的空間,今年歌劇院2022台灣國際藝術節就是這些跨領域藝術展演的最佳舞台。」並以「改變視角的觀看」為主軸,將於4月2日至5月29日隆重登場。

《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由臺灣影像詩人周東彥與丹麥埃爾西諾文化庭院跨國共製。

善用數位工具,擴充觀賞體驗

使用3D眼鏡、透過手機與平板電腦將成為觀賞表演藝術的加分配備,因虛實轉換而讓觀賞體驗更加飽和,例如此次狠劇場推出的《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由臺灣影像詩人周東彥與丹麥埃爾西諾文化庭院跨國共製,運用4D Box 智慧舞台浮空投影技術,結合劇場、影像、肢體和科技,以豐富奇幻的視覺影像,刻劃臺灣、丹麥兩位表演者各自的家庭記憶與深刻生命情感。

繼2020年驫舞劇場《看見你的自由步》展覽,今年蘇威嘉《自由步》10年編舞計畫邁入第9年,全面升級攝影技術推出《看見你的自由步2.0》,在歌劇院公共空間打造一座「AR櫥窗」,邀請臺灣7位舞者、1位演員及1位擊樂家,以AR科技持續探索不同領域表演者獨有的身體質地,觀眾將更能近距離感受極緻且獨特的身體樣貌。

另外新媒體藝術家王連晟的《客廳》展覽與演出,則結合人工智慧、實驗聲響與科技影像,走進凸凸廳,機器人便會掃描觀眾的生物特徵,透過程式演算即時生成為觀眾量身訂做的客廳場景,一窺在人工智慧的發展下,機器人與人類共存的未來樣貌。

《客廳》一窺在人工智慧的發展下,機器人與人類共存的未來樣貌。

藝術洗滌感官,讓觸動更為立體

眾所期待的雲門舞集全新創作《霞》,與臺灣設計團隊合作,選用日本音樂家清水靖晃改編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音樂,聯手美國4座葛萊美獎得主馬塞洛.阿內茲(Marcelo Anez),精準打造悠遠深厚的聲場空間,邂逅心澄則靈的魔幻時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特別提到,「疫情讓我們跟自己相處的時間變多,或許巴哈的音樂可以像是一道光般照進我們內心,反射出美好霞光。舞者在作品中,會嘗試以畫作勾勒自己的心境,畫作最後將呈現在舞台上,透過交錯的色塊線條與身體動作,喜怒悲欣都將更飽滿立體。」

《霞》勾勒世間心境,透過交錯的色塊線條與身體動作,抒發喜怒悲欣的情感。
《凱吉一歲》由動見体藝術家林桂如、董怡芬及科技藝術家王仲堃聯手觸動「樂器」的各種發聲可能。

同樣在國內外深獲好評的《凱吉一歲》,創作靈感來自美國知名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由動見体藝術家林桂如、董怡芬及科技藝術家王仲堃,運用生活物件、裝置與肢體表演,觸動「樂器」的各種發聲可能,讓觀眾與表演者一起「玩」音樂。這次,《凱吉一歲》特別結合歌劇院小劇場及戶外劇場,打造親子同樂的獨特聲響實驗。

在中部發展蓬勃,中部藝術新秀創作實驗基地推出「新藝計畫」,以「影像與劇場」為題,獲選團隊純白舍Dance Lab以肢體動作與即時影像的《平行視探》,藉多重視角打破觀賞習慣,運用隨處可見的紙箱及空間投影,將凸凸廳轉化為生活中的場景,引領觀眾體驗生活中的不同視角。

《平行視探》,將凸凸廳轉化為生活中的場景,引領觀眾體驗生活中的不同視角。
《感質》,運用表演者肢體觸碰裝置,現場即時傳遞出電聲音樂,透過多媒體光影設計,打造極具震撼視聽效果的電聲肢體劇場。

尚有歌劇院駐館藝術家鄭伊里,經由觀察辣木樹苗生長過程為創作靈感來源,融合歌劇院建築核心元素:光、空氣、水全新製作《感質》,運用表演者肢體觸碰裝置,現場即時傳遞出電聲音樂,透過多媒體光影設計,打造極具震撼視聽效果的電聲肢體劇場。台中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表示:「透過這個作品的撞擊讓我們的感官更加敏銳,感知到人體每個細胞都具有強大生命力。」

國際劇場獨家特映,觀眾切勿錯過

被譽為劇場魔法師的加拿大編導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自編自導之20週年重製版《在月球的彼端》,以獨特敘事風格及魔幻的視覺編排,創造目不暇給的舞台場景,藉由一對兄弟的故事,呈現人類追尋宇宙奧秘、面對虛無的歷程,2022 NTT-TIFA 將在劇場獨家放映。

尤其期待國外藝術家的觀眾,也可多加留意,來自法國里昂的科技藝術家組合M&B雙人組,2016年以《Hakanaï》參與白晝之夜演出,驚艷臺北觀眾,此次作品《大潮》以義大利北部異常大潮現象「Acqua Alta」為靈感,結合舞蹈與動態數位影像,創作如夢似幻虛實交錯的劇場作品《墨黑》。無論是《在月球的彼端》或是M&B雙人組的嘔心瀝血之作,觀眾絕對不容錯過。

▌整理報導:林圃君|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