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台灣文博會現場連線:來一碗下里巴人風味的陽春白雪!要你對地方符號、生活民藝另眼相待|cacao 可口

2022年台灣文博會(8/5-8/14)落腳高雄,選址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率先開跑的「文化策展區」,共分為主題館、嘉義館、馬祖館、工藝館,分座落珊瑚礁群館各處,呼應「群島共振」的大主題,而參展觀眾就好像聲波,是不斷地由主題館內部震盪,或疏或密地發散向下一個城市的能量。不過,文博會值得外縣市的民眾特地走一遭嗎?這是你必須閱讀這篇文章的理由,至於剛從展覽現場回來的我們則有個簡單的心得:這還真是一場既是下里巴人也是陽春白雪,適合帶小小孩參觀的展覽呀。

M1 主題館|群島共振

主題館由豪華朗機工、莎妹工作室、水越設計合作規劃。甫踏入這個空間,你可能會被中央那座環狀劇場般設施所迷惑,動線該怎麼走?是從兩邊的走道進入,還是直接登上劇場中心?主題館一樓的正式名稱是「環島運動場」,由外到內分別是代表不同感官場景的「創造環」、陳列與台灣人文地方相關書籍的「環形路徑」,以及由巨型螢幕播映、通過即時剪輯技術呈現動畫的「體驗環」,其中創造環的感官場景又對應到「重要小事」、「來時大道」、「未來小徑」、「平凡大事」四個子題,你會見到喚起對老一代人記憶的舊物件陳設、每個客途異地的旅人都不陌生的,曾貼滿廣告傳單又被撕去清洗,如此反覆數次的公車站……而除了你我熟悉的事物,該場區也提供了對未來的想像,以及基於民俗節氣的抽象創作品。

「環島運動場」
「環島運動場」
「島嶼大飯店」

主題館二樓則有「島嶼大飯店」、「寶島冰菓室」兩個展示區。在島嶼大飯店,你可以選擇觀賞外場多位駐地藝術家以所駐地點為啟發進行的創作,也可以預約15分鐘的「客房服務」,在一個私人包廂與藝術家單獨連線——連線幹什麼呢?賣個關子,不過,那將是獨一無二的體驗,你也許會從客房裡帶走一罐椰子水作紀念。至於寶島冰菓室,你會發現到原來「吃冰」可以被操作得那麼盛大,它的內容爬梳冰品歷史、今年冰品趨勢、全台知名冰店(及其店內一景及聲響)與用料來源,並由名家挑選搭配用的食器,讓吃冰不只是件過癮暢快的事,反而更接近對異文化的玩賞。但我們要小小抱怨,展區所標示的各項流行冰品即時價格,與主題館外的「冰&海」的售價有不小落差,但要是你來到這裡,一見到眼前的海水,肯定也不吝嗇荷包嘗鮮的。

「寶島冰菓室」

M2 嘉義館|摩登時光

關於嘉義,你也許直覺聯想到火雞肉飯。別害臊,這不是在糗你,火雞肉飯的確與嘉義的城市形象分不開,稱作IP也不為過。不過,在嘉義館你卻找不到火雞肉飯的蹤跡,取而代之的是轉譯當地地理、產業、文化特色的裝置作品(至於執著吃的觀眾,展示區外有土產鵝油辣椒可供選購),其細節之豐富,容我們娓娓道來。

嘉義東市場的物產直送

展區副標題「大通小城」,大通借自日據時期對大馬路的稱謂,小城則指嘉義這座60平方公里的城市,由於嘉義又有木都的美名,故整個展場從設施以至於創作皆離不開木造品。展區以陳澄波的畫作《展望諸羅城》為起點,在動線安排上,亦採用作品中的畫家視角,自嘉義樹木出發,依序呈現中央噴水圓環、城隍廟、車站等意象,並嘗試與歷史連結,如噴水圓環,在舊時代曾為文人雅士清談議論的地點,文博會的重現除了造型外,也安排嘉義文創工作者舉辦課程及講座。

主題沙龍|在嘉自學課

嘉義館中最吸引眼球的,莫過於動線上方懸掛的、彷彿有韻律存在的木條叢林。它們模仿嘉義地區山脈的起伏,每根木條的頭尾皆有上色,分以綠、藍、黃代指樹木園、噴水池、車站的特性,桃紅則呼應城隍廟所象徵的民俗信仰主色調。

但到底為什麼火雞肉飯在展館中沒有一席之地呢?理由非常簡單,就和你去台南喝牛肉湯、岡山吃羊肉都跟其他地方滋味不同一樣道理,嘉義火雞肉飯食材都是現宰當天料理,換句話說,火雞肉飯離了嘉義就不好吃了。

M3 馬祖館|眾霧釀島

對於生活在台灣本島的觀眾,馬祖是一個頗為神祕的地方——被海霧、內戰歷史、與本島貌似神離的各式習俗壟罩的島嶼。是以,整座馬祖館的呈現也頗為寫意,策展團隊使用白色的布料、偽裝網打造了一座輕薄卻層層阻隔,迂迴卻「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的迷宮。

前往迷宮,是一段防空洞的隧道,洞口散落著心戰宣傳單(與今日價值觀更接近、經過意識形態代謝的內容),坑道裡有通氣孔,也有宛如燈塔巡視海域般的,不斷閃爍、偏移的光束,照明了以反攻復國年代的精神標語串聯成的詩作。出了防空洞,迷宮裡的展示作品則脫離戰爭陰影,更貼近庶民,如蒐集島上婦人釀製的酒糟,裝瓶編製成的珠簾,將過往被隱蔽的女性、不被重視的家務工作轉化為公開的作品,以及馬祖直送的海沙、地方信仰中獨門的廟宇樂器。

提起馬祖不能落下的當然是酒了。在迷宮的尾端,觀眾可以一嘗由調酒師研發,取名也富有地方特色的特調飲品,「外公日記」、「大兵日記」、「航海日誌」,軍事文化對地方的影響可見一斑,即便不愛好杯中物,也有「馬祖晨光」這款以馬祖金銀花茶為基底的無酒精飲品替代。怎麼聽著像去馬祖就是非喝不可?你沒想錯,外島人要認識馬祖,自己亂闖是不得其門而入的,你得跟馬祖人乾掉一杯高粱,居民才會掏心掏肺。

M4 工藝館|旅物SHOP

以「編織理想的生活」為副標題,工藝館予人一種傾其所有的感覺,往各個角度探問工藝的本質及潛能。第一展間著重凸顯素材如竹、月桃、黃藤的物質特性、生長環境及先民使用方式,第二展間則邀來雲門舞者蘇依屏、the MEDIAN石岱芸合作,並對工匠的雙手予以特寫,將編織的技法與舞者的律動聯想,以蒙太奇影像合併呈現。

週末限定體驗|工藝的身體共振

在某種意義上,前兩個展間可能存在層遞關係,先民隨地取材製成日常用品,舞者以瑜珈、太極、當代舞發掘工匠們看似千篇一律的動作姿態中的禪境,似乎都通向一種共融的、與萬物冥合的想像,而那屬於一個古老值得追懷的純樸年代。不過,接下來呢?我們會說,第三展間回應這個問題方式頗值得留意,在這裡,你能見到多個生活美學品牌跨域創作的展品,它們以令人驚奇,甚至摸不著頭緒的造型體現工藝的自由度,就像設計師拋下對實用性、市場口味的顧慮,師法夢境對材質進行實驗。

也許理想生活也包括對小小越軌的包容?這說得通,但也反面點出了本屆文博會的耐人尋味之處。和強調地方特色的前二個場館相比,工藝館更接近主題館的寶島冰菓室展區,以令人眼花撩亂的考據及論述,要求人們對習以為常的事物另眼相待。也許在這兩個展館參展期間,你會生出許多疑問——有必要這麼煞有介事地和我談論吃冰嗎?怎麼和現代舞舞者精心詮釋相較,照片裡歲月痕跡一覽無遺的工匠雙手好像更具情感渲染力?

把常民文化搬進博物館、博覽會裡,疏離手法是必須的嗎?疏離手法有讓我們認識更多此前輕輕放過的事物嗎?這不是觀眾你必須回答的問題,卻事涉重大:文化真能通過現行的博覽會形式呈現嗎?我們對文化博覽究竟抱持什麼樣的期待?

▌採訪報導:康樂|圖片提供:臺灣文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