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ah Piantadosi 是一位常駐倫敦的攝影師,主要從事時尚、肖像和廣告領域的拍攝,尤其擅長將肖像攝影的獨特性與時尚需求結合。觀看她的作品,有時會令你聯想起提姆.波頓——不是哥德風格,而是人物的骨感,纖細易折,如同被卡車輾過後用膠帶修補起來的卡通人物。
「骨感」的確是Piantadosi聞名的因素之一,但這裡的骨感不全是精瘦得身上沒半兩肉,而是你會在她的肖像攝影作品中發現對骨架輪廓與結構的強調。通過攝影技巧和構圖手法,那呈現出獨特的視覺效果,既提示人體的存在,也凸出了獨立的個體。


在Sarah Piantadosi新發表的攝影集《Bone》,她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在倫敦和巴黎拍攝了五十餘位20歲左右的年輕人,它們是一系列裸體肖像,同時也是神秘而挑釁的快照,你會看到剃成光頭的模特兒高高舉起馬尾辮,或是讓模特兒口中銜著的點上火的火柴,與手中平靜的花束構成強烈對比。骨感作為創作元素,在這本攝影集中被進一步放大,象徵著對觀眾的邀請與挑戰。


儘管這些肖像都具有超凡的美感,但Piantadosi堅持身體在該攝影計畫中,並不只是作為物體或構圖的元素呈現,反而更加的自我和直接,「它們就像在說,我在這裡,不要無視我。看著我,理解我,接受我。」有趣的是,雖然《Bone》以裸體攝影為主軸,但Sarah Piantadosi在職業生涯的一段時間裡,其實是設法遠離裸體——當時的她受到#MeToo 運動影響,一心消除攝影中固有的權力及剝削。
為達到該目的,攝影師一反過往的邏輯,改用衣服與層次塑造角色。然而,她也立即意識到此種做法的弊病。「我開始審視自己的生活,審視我是如何下意識地接近男性,只為獲得某種力量感,使用這種邏輯展開性別平等對話中是矛盾的。」Piantadosi坦承,《Bone》是她面對自己的不適的方式。


《Bone》是攝影創作,也涉及與年輕人的對話,尤其是青年對於時代的感受。她要求拍攝對象自行挑選物品配件,藉此在拍攝過程中激發親密感。Sarah Piantadosi認為,如果拍攝對象把自己帶到畫面中,其情感投入將會創造聯繫更緊密、協作性更強的體驗,最終,那會構成肖像攝影中的動態。
對Sarah Piantadosi而言,藝術並不能與激進立場畫上等號,但她的確將創作視為積極參與文化對話並加入其中的手段。正如我們目前所見,越來越多選擇進入攝影圈的女性,正在改寫、拓寬對女性和非二元身份的審美。實則,肖像攝影的意圖從不止於呈現,更是對自我存在和身體認同的宣示。Piantadosi 通過捕捉被攝者的瞬間和情感,表達其內在世界,也是對每個人探索自身及個體獨特性的肯定。
▌整理報導: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