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yant(布萊恩)對於藝術的觸動,源自貼近自身生活的塗鴉、球鞋等街頭文化,但這不代表潮流圈子很好理解,在一個領域浸淫越深,就會發現自己永遠懂得太少;在美國求學時,Bryant跑了相當多美術館,也勤跑拍賣會,累積出更多背景知識後,他踴躍投入藝術市場,收藏經歷至今已有6年,他始終認為收藏家之於藝術市場據有重要地位,收藏和創作,是良性循環中的一收一放,形同孿生,缺一不可。
因為是真愛,才談投資
聊起藝術,Bryant心胸開放,眼光鑠亮,他甚至願意沾染世俗眼光,不避諱談錢是他的作風,他認為藝術可以是收藏,當然也能是投資,有收藏家存在,藝術世界就能有轉動的可能,「如果今天沒有了收藏家,人們只是觀賞、為作品感動,卻沒有人出價收購,藝術是很難蓬勃發展的。」對於藏家而言,收藏心理可能幽微,也可能出奇地簡單,「我收藏的作品一定都要是我喜歡的,無論作為投資或是永久收藏。」經由自身喜好認可,就不易受到市場波動而影響,投資心法如是,自娛始終是他最看重的事。

認同藝術不是道窄門,Bryant也開設Youtube頻道,除了分享手錶、汽車、旅遊和自己的藝術品收藏,也嘗試講述藝術主題,講著講著,也勾起許多觀眾對於藝術品心生興趣,拍賣會也找來Bryant合作,期待運用他的社群影響力,將更多年輕世代引入門。近日一支將藏品送拍的紀錄,就引起許多人關注和發問,Bryant認為自己確實多了份使命感,和觀眾的互動也不再止於聊手錶、球鞋。
逛久了就懂
磨練眼光永無止境,藝術博覽會也是藏家匯聚之地,Bryant認為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能夠號召全世界藝廊齊聚一堂,讓觀眾得以在短時間內,和不同時代、風格的藝術品相遇,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然而藝術博覽會精深而廣博,對於一般觀眾而言一旦沒有目標,便容易淪於走馬看花,Bryant建議觀眾多逛幾圈,在展場中迷路是正常,但藉由身體的重複遊走,可以逐漸熟悉各家藝廊的所在位置,也能細細將藝廊的展品盡收眼底。
在反覆走逛三到五次之後,Bryant也習慣和藝廊的工作人員攀談,「我很鼓勵觀眾放膽去問,通常藝廊的工作人員都非常友善,這是很好的交流跟學習的機會。再者,人脈在藝術圈永遠是最重要的。」如果觀眾對於藝術品甚有自己見解,Bryant也相當鼓勵在觀展前做一些功課是必要的,直接鎖定目標,並和藝廊培養關係,未來無論是藝術家或其作品的最新動態,才有可能在第一時間被告知。
是藝術,也是生活
在藝術市場裡,像彗星晃眼即逝的藝術家很多,近年各界為趨向政治正確的主流觀點,也讓許多作品獲得前所未有的關注,Bryant提醒人們仍須謹慎投資,永遠對價格快速竄起的藝術家保持一定距離,因此他也持續在打磨自己的眼光和品味,一方面發掘還未出名但深具潛力的藝術家,另一方面仍持續收進大師的作品,如果藝術收藏之於他是一塊版圖,他自認還需待到三年五年,自己的收藏才能趨近完整。
說起自己其實性格感性,藝術於他可以美化生活也能保存記憶,有時候最好的作品之於Bryant,不是帳面上的,而是在空間中,幫助他放鬆身心的一道筆觸,或是和家人旅遊時,共同看見一件作品的觸動。情感本就難以言說,而收藏讓Bryant得以安放了他對生活的愛與想望。
Bryant分享三件個人重要收藏

最具標誌性的象徵的結合,此件作品也是Bryant在第一屆台北當代向高古軒購得;如同Bryant熱愛時尚與藝術,這件作品體現了兩個世界的完美結合,而Virgil Abloh的離去讓Bryant感覺自己的收藏更具意義。

一件深具嘲諷意味的作品,Bryant提及自己本身就是George Condo的粉絲,對於藝術家各時期的作品都有研究,作品鮮明的主題和細膩筆觸相當吸引他,而恰好這件作品也和自家裝潢非常搭配,一開始母親對於猩猩的戲謔猙獰形象有所排斥,但掛在家久了,也能以其他面向觀看,進而發現作品的可愛。

奈良美智1995年的作品,也是Bryant出生的年份,收藏與自己出生年份相同的作品,是許多藏家的軟肋,Bryant也是其一。回到作品本身,Bryant尤其喜愛奈良美智早期的筆觸,粗糙的硬派風格,層層顏料讓肌理堆疊,深具厚度和份量感。
▌2023 第四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展覽時間:2023 年 5 月 12 日至 14 日(公眾展期)
展覽地點: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四樓(台北市南港區經貿二路1號)
購票請至官網taipeidangdai.com 或 ACCUPASS 活動通 http://s.accupass.com/9nm7K0
▌採訪報導:林圃君|照片提供:Bry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