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當代」聯合總監岳鴻飛專訪:藝博會的任務,是在藝廊、藏家、一般民眾參觀需求之間取得平衡|cacao 可口

2021年因疫情趨嚴延期,今年捲土重來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將於5月20日(五)至22日(日)於台北世貿中心一館正式回歸,帶來62間精選的國際頂尖畫廊、200位藝術家,以及1000件世界級的當代藝術作品。台北當代的副標題「藝術」(Art)和「觀點」(Ideas)代表會展的兩大重點:領銜國際的藝術博覽會,以及匯聚各界思想領袖的觀點平台。此次策展團隊還將依據近兩年線上線下展會的整合經驗,以六大單元串聯實體展會與線上數位展場,相信能為畫廊、藏家、觀眾更獨特而完整的參與體驗。

NFT、大型裝置、農藝團及傳媒業者……台北當代還有什麼?

「2020年疫情剛爆發,台北當代就做了『Taipei Connections』。在當時那算是一次實驗,我們也發現到台灣藏家所欣賞的畫廊,內容必須是經過編輯的、有深度的,比如說藝術家的故事,而不只是一個買賣作品的地方。今次我們會更深化這個方向。」台北當代聯合總監岳鴻飛(Robin Peckham)說。

第三屆台北當代在虛實整合所做的努力,除扮演畫廊與收藏家、專業人士連結管道,讓收藏不受地理限制的數位平台「Taipei Connections」外,還有全新規劃,因應方興未艾的數位藝術收藏風潮及市場需求的線上單元「藝動區塊」(Launch Stage)。此單元將與三大國際知名,並具高度策展性的NFT平台Feral File、Art Blocks、Outland,以及台灣本地平台SOYL 所有合作,由四個平台各選一位藝術家,創作與台北當代聯名的作品。岳鴻飛指出,策畫NFT專區,一方面是吸引年輕觀眾,一方面——也是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支持那些作品雖然優秀,但在過往因為數位藝術的特性,而無法得到足夠關注度的藝術家。

2020年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場照

實體展會現場方面,公共藝術展區「實境計畫」(Node)挑戰空間限制,將呈現大型裝置作品,是岳鴻飛推薦遊客必須一睹現場風采的單元,而在「台北開放平台」(Taipei Platform),今年則有別於以往為獨立策展人、藝術家特闢微型展覽的做法,改以工作坊方式,邀集非營利機構做呈現,展區將於博覽會期間舉辦11場工作坊,包括實驗性的表演活動以及讀者互動等項目。「這部分也呼應到本屆『思想串流論壇』的主軸概念:知識作為逃生出口。」

岳鴻飛說,該概念引自媒體理論學者馬歇爾.麥克魯漢(Herbert Marshall McLuhan)自傳,用以描述人在高速改變的環境下的處境,「我們其實都生活在平行時區,工作節奏非常快,時時要跟上網路文化發展,但在現實中,我們在地的生活其實是非常緩慢的,而台北當代與非營利機構的合作,正符合這個邏輯。」而論壇也將精選台灣與國際文化領袖,交織探討藝術、生態、人文等多元領域議題。

「點閱沙龍」(Salon)計畫,則是藝博會上的特殊存在,由各家畫廊推出價格低於8000 美元的精選作品,觀眾可一次瀏覽不同輩份、地區、媒材的當代藝術傑作,「它有趣的地方是,你可以看到很有名的藝術家限量版次的作品,又或者是青年藝術家、中生代藝術家的原作,那絕對會讓人意外,原來偏低的價位也能有這麼多選擇!」

2020年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場照

只要信任台北當代,你永遠能在這裡找到驚喜

都說藝術是曲高和寡,但要真是如此,似乎很難說明為何「台北當代」以往吸引到上萬人次參觀的佳績,其中有什麼訣竅呢?「應該和我們精準控制整個展覽會的品質,以及不讓一般民眾對藝術只留下過度商業化的印象有關吧!」

對收藏家而言,最糟糕的狀況莫過於砸下真金白銀,入手的卻是一件前途不甚明朗的藝術家的作品,又或者該作品所屬的市場面臨萎縮的危機。但在台北當代,已經有人代藏家操心。岳鴻飛說,由於評選參展藝廊階段便充分把關,他們有信心讓任何一位藏家都不會買到不理想的作品,「有經驗的藏家一定先逛熟悉的畫廊,但在逛完後可以四處走走。你永遠能在台北當代找到驚喜,即使是沒聽過的畫廊,你一樣能付出和知名畫廊同樣的信任。」

Abraham Lacalle, “Parrilla”, 2017, oil on canvas, 200 x 250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VETA by Fer Francés.

岳鴻飛也以過去在香港經營藝廊的經驗為例,強調博覽會所能發揮的公共教育用途。他指出,過去在西方的藝博會上,是沒有「賣門票」這回事的,純粹採用VIP貴賓制。然而,當香港藝博會首次啟用售票機制,便湧入數萬名觀眾後,岳鴻飛也意識到博覽會的另一種可能性,「比如本屆的論壇單元,以及周邊出版物,都是提供教育的一環。我們希望藉這個機會,讓大家知道博覽會不是一張一張畫接續看下去就好了,畫廊怎麼安排它們,這之中其實存在著關聯性。」

「藝術當然存在於作品當中,但作品的意義、抽象的理念也很重要!那是不能被商品化的!」岳鴻飛說:「策展方能給的保證,最多就是整體的品質,至於眼光、品味,則有賴個人的養成。我想,在看完所有作品後自己作一個排序,釐清自己的被怎麼樣的作品吸引,特別喜歡哪個創作方向,這會是很有趣,也值得花時間的一件事。」

Kazuhito Kawai《未來日記》,2022年,瓷,H43 x W33 x D29 公分。|圖片提供:Kazuhito Kawai 及KOTARO NUKAGA

══與台北當代的快問快答══

Q:近年我們看到不少藝術家把Instagram當成自家小畫廊來經營,在網路上也獲得廣大迴響。在未來,社交媒體有可能影響博覽會或藝廊現行的運作模式嗎?

岳:我認為在藝術市場中,「中介」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經紀人、畫廊、藝博會、拍賣行,都是在收藏家和藝術家之間提供加值服務的單位,比如說轉譯藝術家的觀念,讓它變得讓收藏家容易理解,視覺性的作品幾乎都要經過這個流程。

雖然我們的確也聽過,有收藏家在社交媒體上看中一些簡單的、缺乏內涵與意義的作品,但那不是個好現象。展覽和語境還是很重要,所以無論整場台北當代,或是其中的NFT平台,都是先有策展人,決定好參展畫廊或NFT平台,再由他們遴選藝術家合作。

從現實層面來說,現在畫廊跟藝術家之間簽長期合約的例子越來越罕見,藝術家必須靠Instagram吸引粉絲,但熱潮往往是來得快去得也快,距離打入真正的美術市場還是有段距離。社交媒體對博覽會、藝廊的影響肯定是有的,但我想那只佔了次要的地位,藝術家可以通過它與觀眾進行深入的交流,但它很難成為發展事業的渠道。站在藝術家長期發展的立場而言,現行模式依然不會被取代。

Thao Nguyen Phan, “First Rain, Brise Soleil”, 2021-ongoing, 3 channels video installation, 16 mins. Image courtesy of Galerie Zink.

Q:參加藝博會需要行前筆記嗎?

岳:我建議放棄任何提前計劃的想法。大家都想看亮點作品,但往往看到現場都是失望的,因為我推薦的作品可能你根本不喜歡。更好的作法是,先自由的逛,或像我一樣有系統性地從左邊開始,隨處看看有哪些作品吸引你,記下十件作品,然後暫離展場喝杯咖啡,看看自己拍下的照片,跟著再回頭去重逛那幾間畫廊。

除此之外,一定要多問畫廊老闆問題。藝術家的年紀、出身,其它作品的形式、常用的媒介,以及事業的階段還有關注的主題。這麼做還有一個好玩的地方,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喜歡的,是特定時期特定流派的藝術家。

Q:這幾年台灣藝術市場改變最多的地方是?

岳:「換代」滿明顯的,近年在市場上買作品的,除了剛入門的新手收藏家以外,還有不少是十五年前的藏家的二代。我們有留意到,這些年輕的收藏家喜歡跟藝術家互動,喜歡藝術社交的一面,這也是為什麼要規畫台北當代,就是為了提供他們一個互動的平台。如果不為了這個,台灣其實不需要一個新的藝博會,現有的拍賣機制就夠了。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展覽日期:2022 年 5 月 19 日(貴賓預展、開幕之夜)|公眾展期:2022 年 5 月 20 至 22 日

展覽地點:台北世貿一館

▌採訪:Kuo sinsin|報導撰寫:康樂|圖片提供:台北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