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台北當代備受矚目的亞洲藝術家:我們不熟悉那些地區,美卻普世共感|cacao 可口

第四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即將於五月份在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行(5/12-5/14),繼去年在後疫情時代順利舉行並廣獲好評後,本屆台北當代將再次展示國際當代藝術的魅力以及活力。並進一步探索本地與亞洲藝術生態的緊密連結。

在開展以前,我們為你帶來第四屆台北當代上備受矚目的亞洲藝術家,其中有脫胎自西藏傳統繪畫的Tsherin Sherpa、挑釁東西方藝術史,重審「靜物」定義的齊亞德・達盧勒,以及以徒步繞行赤道為作品意象的Melati Suryodarmo,邀請讀者先睹為快。

梅拉蒂.蘇若道默

梅拉蒂.蘇若道默(Melati Suryodarmo)來自印尼,受業於德國布倫瑞克美術學院,曾師從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及舞踏大師古川杏,她的作品主要以攝影、舞蹈、錄像、現場為呈現,並以重複的動作、持續數小時時間而著稱。受到舞踏、舞蹈和歷史的影響,蘇若道默致力於處理自身和世界的關係,詮釋人與環境之間不斷遷異的分界線,表達個人對文化、社會和政治層面的關注。

其作品《24,901英里》(24,901 Miles)是一場時長10小時的跨日表演,靈感來自於地球的圓周,即赤道的總長度。圓,可以被解讀為無缺及永恆,卻也能做為邊界、藩籬、重複的象徵。

MELATI SURYODARMO, 24901 Miles, 2015 (Year of Documentation), Color inkjet print, Performance Photograph, 66.7(H)*100 cm, Edition of 5 + 2AP, ShanghART提供

長期往返德國及印尼的生活令蘇若道默意識到個人與世界的聯繫是身體,而不是任何定居的場所。也因此在《24,901英里》中,她背負著一張床墊在紅土地上穿行。紅土是建築的基本材料,床墊則是身體的庇護所——也是我們生而為人在地球上持續尋找的東西。蘇若道默藉此傳達她對遷移、距離,以及流離失所的感受。

迄今,蘇若道默的藝術生涯已超過二十年,她的表演散見於各地藝術節、雙年展及博物館,其作品也被多個國際知名機構收藏,如泰特現代藝術館、澳大利亞國家藝術館、新加坡藝術博物館和印度努桑塔拉現當代藝術博物館。

帕爾哈姆.佩萬迪(暫譯)

「一個畫家的任務,就是觀察自己的環境,並且正確的表現它。但正確的表現並不意味就要寫實逼真。我不認為將代表當下時空背景的符號、象徵置入作品,對說明創作者的身分、時代有任何幫助。好比說,我喜歡將建築簡化為單純的立方體,如果這麼做就能寓託訊息,那麼過多的細節也就沒有必要了。因為也許渾沌無形就是這個時代的本質,而重複無靈魂的元素,就是我們當前的身分。」(摘錄自2021年4月16日《Iran Newspaper》,記者Reza Jamili對藝術家的採訪)

帕爾哈姆.佩萬迪(Parham Peyvandi)是一位伊朗藝術家,他的繪畫系列 《凝視城市(暫譯)》 反映了幼時自伊朗北部的綠化帶移居到高度開發的德黑蘭的經驗。那段經歷啟發了佩萬迪對城市景觀的興趣,創造出一種具超現實主義風格的城市景觀。那是德黑蘭的天際線,也是他曾見過的真實場景和幻想出來的自然環境。我們或許可以稱那是從來不存在於這個星球上的烏托邦。

佩萬迪的嗜好是閒逛慢跑,以及從屋頂觀察城市的地平線,並將這些觀察和思考融入到他的藝術中。單調如地圖、程式規劃設計圖都是他的靈感來源,線條則是佩萬迪作品的骨幹,代表著他對空間的理解。

Parham Peyvandi, Do not Look Back, 2022, Oil on canvas, 100 x 150 cm. Image credit: SARAI Gallery.
Parham Peyvandi, Look at the sky, 2019, Oil on canvas, 110 x 70 cm. Image credit: SARAI Gallery.

欣賞佩萬迪的作品,你可以察覺他對城市的複雜情感。他只從遠處作畫,以表現他在城市環境中感受到的不友善氛圍,出現在畫作中人物、動物,象徵著都會裡普遍存在的孤獨,此外,佩萬迪也大量引入自然景觀、水色、天空藍,是為對抗叢集的方盒子建築帶來的壓抑及恐懼。而後者也只有在夜晚時,才會因為內部的火光而稍稍有些生氣。

特謝林.謝爾巴(暫譯)

出生於尼泊爾的特謝林.謝爾巴(Tsherin Sherpa),童年曾學習繪製西藏唐卡。唐卡是一種發源於西藏的藝術形式,內容通常與佛教故事有關。在三十歲那年,謝爾巴移民到美國加州,繼續研習不同流派的唐卡繪畫,他對傳統進行解構,發掘其抽象可能性。通過挪用密宗的圖像、符號、色彩和手勢,並加以轉化重構,藝術家處理個人遷徙的經驗,神聖與世俗的衝突,也令佛教和當代議題得以對話。

TSHERIN SHERPA, Snow Lion, 2016, Gold leaf and acrylic on cotton, 4 panels, each 51 x 51 cm, Rossi & Rossi提供
TSHERIN SHERPA, Undulating Chakra, 2022 Nepal, Acrylic and ink on cotton, 50 x 45.7 cm, Rossi & Rossi提供

在發掘其抽象可能性的同時,謝爾巴也保持了唐卡精緻而豐富紋理,也直視尼泊爾社會所面臨的現實,通過日常觀察,以及對當地神話、民間傳說的重新審視,謝爾巴的作品呈現出一個傳統與現代、神話與現實交織的現代尼泊爾。藝術家目前常駐於加德滿都,並成立非政府組織,致力於推廣喜馬拉雅地區的傳統和當代藝術。

齊亞德・達盧勒

齊亞德・達盧勒(Ziad Dalloul)是一位敘利亞藝術家。自十六歲起便潛心培養自己在藝術和寫作方面的才能,而在藝術事業有成後,也曾與著名的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Adonis)合作發表藝術專書。

ZIAD DALLOUL 齊亞德・達盧勒, Still Life《靜物》, 2021, Oil on canvas 油彩布本, 195 x 130cm, 季豐軒提供

達盧勒曾先後在大馬士革和法國學習,主要使用黑色、棕褐色墨水,以及手工紙等傳統材料進行創作,他繪製靜物也繪製風景,有趣的是,他拒絕使用「靜物」(nature morte)一詞,更偏好稱自己的對象是「nature silencieuse」(沈默的自然),作品旨在探索生活空間的親密感,以及具象徵意義的日常物件與變遷不斷的環境的對比。對故鄉敘利亞的回憶,始終在達盧勒的作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目前他已是阿拉伯世界最成功的藝術家之一。

▌整理報導: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