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視覺設計藝術家尚特薾·馬丁(Shantell Martin)在今年五月在自己的社交平台開始了每日祝福「May you」系列創作。或許你在紐約街道或是博物館看過她標誌性的作品——簡單隨性的線條、趣味十足的人臉,只有黑白兩色的塗鴉,通過通俗的簡筆劃形式和輕盈跳躍的視覺風格,為自己雕刻了微型創意世界。「Who Are You?」這句話在她的作品裡常常出現,是她對藝術家和觀眾角色的探索和質問,線條不受阻礙的流動,用黑白線條表達對生活方式的思索和祝福。

詢問他人也像喃喃自語的Are You You(你是你自己嗎)
迷失是幾乎每一個年輕人都會經歷的階段,但對馬丁來說,想要找到自我,有時候,只需要一條線。馬丁的故事,開始於童年時期在各個角落的寫寫畫畫,像大多數調皮古怪的小孩一樣,她的四處塗鴉被大人批評,在總是被教育「你該做什麼」或是,「你該成為什麼樣的人」中度過。童年中邊躲藏邊塗鴉,是小時候的樂趣之一。拿著一支筆,在床底下和臥室的窗簾上畫出各種想像中的火柴人,這是馬丁如今黑白簡筆劃的雛形,蓋起了屬於她自己的城堡。
2003年,她以優異的成績從英國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畢業。學習平面設計的她,在求學階段認為自己是憤怒而困惑的大學生,無法控制自己的未來,常常令她感到沮喪。為了表達自己,她創造出一個名為Hangman的角色。她假想它曾是一名商人,為了改變家庭環境、改變階級制度下人們的偏見而努力,就像她自己那樣。
畢業後,她來到了對西方人總是充滿莫名吸引力的日本。在日本, 馬丁愛上了去到人潮洶湧的舞蹈俱樂部跳舞的感覺。受日本當時的視覺藝術家的啟發,她開始思考,用怎樣的方式可以將自己擅長的畫畫、視覺藝術以及俱樂部的燈光音樂結合在一起。然後她開始在俱樂部中,配合DJ的音樂,現場用Sketchbook Pro在大螢幕上作畫,這就是她現場表演藝術的開始。


用線條構築了自己的城堡,找到了自我的「WAY」
這種全新的藝術媒介融合形式成為她的特色,從現代藝術博物館到東京的夜總會,各種場所都曾出現她作品的身影。離開日本之後,馬丁成為了紐約客,作為一個在白人家庭中唯一的混血孩子、同時受到東西文化影響的年輕人,她總是感到與眾不同,也常常思考自己到底是誰。在藝術家雲集的紐約,她開始經歷自己藝術生涯的又一次迷茫,她在臥室房門上貼了「WHO ARE YOU」,每天出門前一次次地問自己這個問題,思考自己,思考作品的價值。
突然有一天,她發現這三個單詞的首字母,連在一起不就是「WAY」嗎?尋找自我的過程就是找到路徑的過程,通向自我的路徑就在每個人潛意識的心中。她用塗鴉的形式將生活的面孔與簡單的訊息結合在一起,解決複雜的問題如——身份,交叉性和與現代人類狀況相關的其他主題,在這個過程中她用線條構築了自己的城堡,找到了自我的「WAY」。


2017年,她與饒舌歌手肯德里克‧拉馬爾(Kendrick Lamar)合作,在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節(Art Miami Basel Beach),進行了75分鐘的演出。演出之外,他們還合作拍攝了實驗性短片。拉馬爾創作節拍,持續地切碎不同的聲音,而馬丁則根據節奏,在一塊空白的畫布上繪畫。兩人的動作相互配合,共同產生了一幅迷人的藝術品。來自不同領域的他們,展示了藝術家之間絕妙的化學反應和無限的創造力。


創造疑問,解決疑問,分享疑問,然後收穫疑問
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她創作的畫布和對象,她用馬克筆的黑色墨水線將牆壁、地板、球鞋、馬克杯、衣服等一切身邊的物品連接起來,對於馬丁來說,畫畫的過程就是創作和分享不斷循環的過程。像許多人一樣,在最初的時候,她面對巨大的空白畫布,也會感到不知所措、無從下筆的恐懼,直到擁有了「自己的意識」,空白才成為她實現自由和表達自我的空間。「如果生活沒有打開那扇門,那就從窗戶裡爬出來吧!」馬丁這樣說到。作品中,有90%的部分都是即興創作,她的即興意味著沒有時間去思考、計劃、更不會任憑不安感蔓延,只要跟隨著馬克筆,讓線條從筆下流出,畫出潛意識的生活就行。如今,她在色彩斑斕、文字異常密集的藝術世界中脫穎而出。
▌整理報導:Bohe H.|圖片來源:Shantell Mar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