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對於夢的研究由來已久。古人認為夢的內容表達了神靈的旨意;到了近代,隨著科學發展,大部分學者傾向於認為夢的來源是多樣的,大致可歸納為四類。首先,睡眠並不意味著切斷了我們和這世界的所有聯繫,在夢中,我們的身體仍有感知力。無論是光線、聲音、氣味,還是皮膚感受到的冷和熱,或者只是因為翻了一個身所帶來的不同觸覺……。許許多多感官體驗都能影響我們的夢境。當它們出現在夢中,常常更換了面目。我們的心靈會憑藉過往的經驗去辨識,去感受。然而,經驗畢竟是有限的,那些稍縱即逝的感覺很容易使我們產生錯覺,於是,某些光怪陸離的夢便應運而生。
內部感官的興奮可以造夢
除去客觀的感官體驗給夢境帶來的素材以外,人們內部感官的興奮同樣可以造夢。當我們進入睡眠狀態,眼睛和耳朵可能產生幻覺,這些幻覺進入了夢境,變成各種形象。和客觀的體驗相比,這種主觀感受難以觀察或實驗,也就無法證實存在,幸而只要生命不息,幻覺便不會停止。曾有節食者在飢餓的幻像中夢見了豐盛的菜餚,眼睜睜看著別人大快朵頤。這一常見的夢例告訴我們視覺意像對於造夢的重要性。除了視覺幻像外,關於字詞、音樂的幻覺在夢境裡也有著相當比重的地位。
疾病引發的夢境
有一個已經被證實的觀點是:身體器官的疾病會引發某類夢境,但不是說只有生了病才會做夢 ——除了之前說的人們的主客觀體驗之外,夢的素材來源還包括了軀體內部的感受。我們入睡時,心靈將更多的關注投入於我們的身體,當內部器官處於興奮狀態,則無須疾病的侵擾也能造就夢境。只是這些夢中意象並不以軀體的變化作為唯一準繩,換句話說,即使因為軀體的刺激而做夢,也不能斷定什麼樣的刺激就必然導致什麼樣的夢境,夢依然是神秘的,無規律的,不可掌控的。
夢的材料
如果以為組成夢的材料就是由主客觀感官體驗和軀體刺激三方面組成,則大錯特錯。雖說這些素材容易被人察覺,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可通過實驗的方法證實,然而,大多數夢境的來源依然不能用這三個方面去解釋。這就引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夢是有精神來源的。相比較之前說的那些生理方面的刺激,精神來源對於夢的形成尤其重要。誠然,大腦支配著我們的身體,而自發的精神生活獨立於身體以外。曾有許多精神病專家極力否認精神的存在,他們認為由大腦控制的軀體才是收容心靈的唯一場所,卻無法解釋諸多的精神現象。既然如此,就不能否認精神來源對於夢境的重要性。
夢的奇怪之處
夢的一個奇怪之處在於,我們常常知道自己做過夢,卻無法準確地回憶夢。有時早晨醒來,還能清楚記得夢中的情景,隨著時間推移,夢便漸漸淡去,只剩下吉光片羽。甚至在夢醒時分就已經失去記憶,如同進入一間充滿氣味但空無一物的房子,徒然地感覺似乎有夢經過。讓人感覺荒誕的還不止這些,如果說夢都是如此難以留存,我們卻無法解釋為何有的夢能在心中鐫刻,無論多少年都記憶如新。也許正因太多的夢被遺忘,才使得為數不多的夢顯得尤其珍貴。
夢的相似之處
無數個被遺忘的夢都有相似之處,可能因為本身過於微弱,不夠刺激,也可能是情節只出現一次便消失無踪,我們沒有機會通過不斷重複來加深記憶。同時,夢的缺乏邏輯也是個考驗,那些彼此間缺少直接聯繫的碎片很快因為過於散亂而被人忘卻,倘若有人試圖還原夢境,也可能因為缺少現實背景而無法拼湊出原貌。對於那些對夢境毫無興趣的傢伙們來說,忘記前一晚做的夢簡直太容易了;反之,對於研究夢的學者們而言,對夢的強烈興趣足以使他們記住更多的精彩片段。
不道德的夢
幾乎所有人都做過不道德的夢,它們難免令人對自身操守產生困惑:難道夜晚使人暴露本性?抑或夢境本不該為道德負責?以前的研究者們自然而然地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人的道德感無法操縱夢境,另一派堅持認為夢境呈現的是人的道德本性。當越來越多品行端正的紳士們參與到夢的道德感的研究中時,觀點便明顯傾向於前者。無論兩派觀念如何對立,對不道德夢境根源的追溯是他們的共同之處。隨著研究深入,還引發了另外的爭論:究竟是心靈本身不道德還是受到了身體罪惡的唆使?然而不管怎樣,兩派學者都不得不承認不道德的夢是有精神根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