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發展的生成藝術!六件反映流派發展軌跡的作品,重塑你對當代藝術的看法|cacao 可口雜誌

你有創造藝術的野心嗎?不考慮隨之而來的名聲利益,而是對「創作」這件事的純粹野心?雖然誤用工具、技巧也可歸類為某種藝術創作策略,但歸根究柢,絕大多數的創意都需要技巧支持,少了學習與練習的階段,要想從中獲得滿足感和療癒,簡直是白日夢。

不過,以演算法(autonomous and algorithmic systems)取代了人類的手的生成藝術(Generative Art),在某些意義上卻改變了這樣的定理,即使你不識之無,依然可以藉由文字提示來製作藝術品(連結在此,不用謝)。通過人工智慧與機器創造藝術並非天方夜譚,實際上,在過去六年裡,有許多藝術家都嘗試過以AI實踐電腦藝術(computer art)、新媒體藝術、影像藝術和數位藝術,而區塊鍊技術與NFT的引入,則將從前存在於螢幕上的像素,變成當代最炙手可熱的收藏品。甚至可以說,生成藝術正在重新定義我們所認知的當代藝術。

潛力無窮的生成藝術

生成藝術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它最早可追溯到1960年代,該流派對對偶然性與隨機抱持莫名的狂熱,且不斷地在技術發展中找到新的表達方式。當代的生成藝術,主要是通過演算法產生新想法、形式、形狀、顏色和圖案的過程。首先你要做的制定規則——也就是編寫程式,然後由人工智慧按照規則來製作新作品。

目前生成藝術的最新進度,則是Art Blocks。與你已經知道的NFT銷售平台不同,它並不是將數位檔案鑄造成NFT。而是把演算法搬到了區塊鍊上,藝術家,或從未接受過任何藝術教育的人都可以在上面按需生成內容,你只需要選擇一種喜歡的風格,付費,依演算法隨機生成的作品就會發送到你的帳戶裡。注意,「隨機」,也就是說那可能是靜態圖像,3D模型或互動式體驗作品,而你可以把它做為NFT來加以出售。雖然無法事先知道實際作品會是什麼樣子(換句話說,也可能看了就礙眼),但有一點可以保證,在該平台上所創建的內容具有無限的可能性。

ArtNFT:Beginnings生成藝術的早期先驅,到NFT一代的藝術家

Artnet成立於1989年,是全球最大的美術平台之一,近日他們宣布推出鍊上NFT平台「ArtNFT」,其首場拍賣會ArtNFT:Beginnings將展示在生成藝術的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先驅作品,以及最能反映當今藝術家對於這項技術嘗試的NFT創作。以下我們將為你介紹其中六件作品。

Dmitri Cherniak-Ringers #887 (2021)

Dmitri Cherniak,Ringers #887 (2021)。Ringers #887採用編織環繞式設計和實心的黑色,突出了其極具視覺衝擊力的棱角圖案。Photo via ArtNFT:Beginnings

自動化(Automation)就是Dmitri Cherniak的藝術媒介,他自2014年開始從事加密藝術,多年來持續探索基於區塊鏈的生成藝術的含義,2019年他開始分享自己的作品,並致力於實踐演算法的多樣性。

2021 年 1 月 31 日,這位加拿大藝術家在 Artblocks上推出他的《Ringers》系列,該系列由Javascript代碼創建,包含1000個獨立的NFT,它們的概念很簡單:以無限多種方式將繩子纏繞在一組釘子上,其美學價值取決於釘子的數目、數、尺寸、佈局、背景、纏繞方向、纏繞風格、比例、顏色,以及釘子的樣式,《Ringers》系列因為完全在區塊鍊上生成而名噪一時,其中〈Ringer #109〉售出2100 ETH(時價690 萬美元),是迄今為止售價最高昂的 Art Blocks NFT。

Vuk Ćosić-Deep ASCII (1998)

Vuk Ćosić,Deep ASCII  (1998)。Photo via ArtNFT:Beginnings

斯洛維尼亞藝術家Vuk Ćosić,是1994年的網際網路藝術運動「net.art」的創始人,他同時也是將編碼技術應用於視覺圖像的先驅。投身數位領域的Ćosić雖然迴避傳統的創作方法,但他也強調,創作不需追求最新最尖端的科技。《ASCII Art Ensemble》這個系列以美國信息交換標準代碼(ASCII)為本,創作靜態與動態圖像作品。Deep ASCII是他1998年的作品,以ASCII呈現色情電影《深喉嚨》中的場景。

Kevin and Jennifer McCoy-Quantum Leap (Primordial Star 2) (2021)

Kevin and Jennifer McCoy,Quantum Leap (Primordial Star 2) (2021)。Photo via ArtNFT:Beginnings

將整個過程交給人工智慧處理,會給人一鍵完成的錯覺——但《Quantum Leap》花了超過三年的時間,是耗時最久的生成藝術作品,也是第一件在區塊鍊上被代幣化(tokenized)的藝術品。這件作品是會「進化」的,它不斷利用藝術史和科學理論來完善自身,以相近於當前社會和技術創新的方式衍生新版本。《Quantum Leap》指的是一種物理學理論,該理論致力於回答有關宇宙誕生階段的問題。

該系列更有8個代幣(token),〈Primordial Star 2〉靈感來自於恆星不斷變化的生命週期,以多個基於代碼的系統相互作用,產生出類似曼荼羅圖案的數位動畫,在經過三年週期後,〈Primordial Star 2〉會產出它的「後代」有著自己的參數,和獨特視覺渲染模式的代幣。

Quayola-PP_F_024_2 (2015-21)

Quayola,PP_F_024_2(2015-21)。Photo via ArtNFT:Beginnings

意大利藝術家Davide Quayola將技術視為對古典宗教肖像、傳統風景畫的補充。Quayola使用多種媒介進行創作,包括表演、動態影像、雕塑和紙張作品(works on paper)。為捕捉和梵谷相似的自然風光, Quayola在130年後來到前者曾居住的普羅旺斯小鎮,並使用特製軟體將當地的風景片段,轉換為類似於真實繪畫的動畫。〈PP_F_024_2〉從印象派汲取靈感,藉由技術提出對自然世界的新理解,融合了兩兩互相對立的元素:自然與科技、表徵與抽象,人類與機器。

Pindar Van Arman-New Faces(2020)

Pindar Van Arman-New Faces(2020)。Photo via ArtNFT:Beginnings

Pindar Van Arman 是美國藝術家、機器人學家(roboticist)和數位藝術先驅。自 2015 年以起,Van Arman持續製造機器人,指揮它們根據演算法以畫筆繪製圖像,他同時也編寫了CrowdPainter、bitPaintr 和CloudPainter等軟體應用程式。

《Emerging Faces》是Van Arman與英國街頭藝術家、樂團Massive Attack成員Robert “3D” Del Naja合作的產物。這件作品結合了Del Naja的藝術風格和Van Arman的技術編碼能力,AI 將Del Naja畫作的紋理和顏色分層,這樣的做法同時也是對臉部辨識軟體的一種探索。

Desmond Paul Henry-#287 (1963)

Desmond Paul Henry-#287(1963)。Photo via ArtNFT:Beginnings

Desmond Paul Henry是早期電腦藝術、生成藝術最重要的先驅之一,同時也被認為是生成藝術。在 1960 年代,Desmond Paul Henry製造了三台繪圖機,該技術源自於二戰期間的模擬轟炸瞄準器(analogue bomb-sight computers),受到該瞄準器內建的完美拋物線(peerless parabolas)機制的啟發,他嘗試以機械運動帶領圓珠筆、針筆、墨水筆,在紙創造上抽象、重複的曲線圖。

▌整理報導: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