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的本質到底是精神上的痛苦,還是無法感受到快樂的能力缺失?|cacao 可口雜誌

無法獲得愉悅感和快樂感——也就是失樂症(Anhedonia)已經成了緊隨憂鬱症而來的熱點問題。各類實驗表明,25%的人曾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受到這個問題的困擾,並且在如今這個工業化社會,這種疾病的發病率正在上升。

美國神經學家海倫·邁貝格(Helen Mayberg)及加拿大外科醫生安德烈斯·洛扎諾(Andres Lozano)的推動下,電流療法在精神病學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05年,當兩人發表第一項將深度大腦刺激用於治療重度慢性憂鬱症的研究時,在媒體上引起了強烈反響。所謂慢性憂鬱症,就是那種任何療法都不起作用的憂鬱症——藥物療法不行,藥物療法結合心理療法也不行,電擊療法同樣不行;然而,在那些所有人都不抱希望的重度慢性憂鬱症病患之中,有六人竟在接受深度大腦刺激後突然好轉。

邁貝格對憂鬱症機制的探索之旅可以追溯到80年代,那個時候,這個方向上的研究全是有關生物化學以及神經遞質的。大腦就像一碗化學物質做成的湯,心理學症狀就是由「化學失衡」引發的問題,比如,多巴胺系統失衡會引發精神分裂症。當時的研究者們還普遍認為,憂鬱症與腦血清素失衡也有重大關聯:這種令人壓抑不堪的疾病一定是腦血清素濃度水平下降導致的。這個假說的根據在於,某些抗憂鬱藥物確實提高了大腦內的血清素水平,但支持這一理論的其他證據尚顯不足。

之後發生的一些事情改變了大家的關注重點。當時,掃描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這項突破意味著人們現在可以直接觀察活人大腦內部的活動,並且還可以對比不同生理精神狀態下人腦的內部狀況。90年代期間,邁貝格開始尋找受憂鬱症影響的腦迴路和腦網絡。其他研究者也在這個方向上努力,而且已有許多研究小組同時指出,憂鬱症患者的大腦邊緣系統和前額皮質都出現了問題。也就是說,大腦管控情感和管控認知的區域都受到了影響。

Image result for deep brain stimulation gif
Photograph: Author image

對憂鬱症患者大腦的磁共振成像掃描顯示,相對對照組中那些沒有遭受憂鬱症困擾的正常被試來說,他們大腦內部的某些區域太過興奮,而另一些區域則太過萎靡。

很快,邁貝格就把注意力轉向了一塊很小但名字很難記的大腦皮質區,  布羅德曼25區(或者說area subgenualis)。這塊區域的大小相當於食指的第一節指肚,位於大腦底部附近,幾乎就在眼窩的正後方。布羅德曼25區不僅和大腦皮質的其他區域相連,和整個大腦的各部分都相通——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它還與部分獎勵系統與部分邊緣系統相連。邊緣系統常被稱作「情感大腦」,是丘腦周圍許多組織和神經結構的集合,主要成員包括杏仁核和海馬體。總而言之,這些大腦區域的功能涉及我們做事的動力、有關恐懼的經歷、學習能力、記憶能力、性慾、睡眠管理、食慾等,也就是當你患上臨床性憂鬱症之後會受到影響的一切領域。

事實證明,憂鬱症患者大腦內部的布羅德曼25區面積更小,並且似乎興奮過度,至少我們發現,對憂鬱症起作用的療法在起效的同時,也會減少25區的活動。

與此同時,布羅德曼25區還是當我們想起傷心事時,所有人都會啟動的大腦區域。隨著相關研究的增加,我們越來越覺得25區有點像是「憂鬱症中心區域」。邁貝格確信,這就是問題的關鍵——不僅是探尋憂鬱症本質的關鍵,也是治療那些其他方法都不起作用的病患的關鍵。有些病患病情頑固,他們不僅已墜入了深不可測的黑暗深淵,且再也無力逃脫。他們飽受慢性憂鬱的困擾且無藥可救,走投無路之下,常常會選擇自殺。50年前,他們就是那種被軟禁在州立醫院的病人。現在,只要邁貝格能觸及他們大腦內的布羅德曼25區,一切都將改變!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病人對大腦刺激療法的反應並非特例——其他病人也同樣有這種輕飄飄的感覺。對其中一位病人來說,那種感覺就像是縈繞在他身邊的一團塵埃消失了,而另一位病患則表示,當時他突然覺得房間裡有了更多色彩和光亮。一旦他們經歷了這些刺激療法的即時效應,他們的憂鬱症狀就很有可能在手術後的一個月內得到緩解。不過,刺激療法的後續效果來得就沒那麼猛烈,並且和愉悅感與快樂感無關。

Image result for deep brain stimulation gif
image by Wm. Windsor

病患們很清楚,我並沒有給他們什麼東西,只不過是把一些一直困擾著他們的東西移除了。這就好比開車時同時用雙腳踩住油門和剎車,接著,鬆開你踩著剎車的那隻腳,車就往前走了。

他們不認為這種病症是因為患者缺少了一些正面的東西——也就是開心和快樂——而是因為他們大腦內部的負面行為太過活躍了。同樣地,他們也不覺得應該給憂鬱症患者「注入正面事物」,而是應該移除那些持續折磨著他們的負面活動。

2005年,邁貝格在期刊《神經元》(Neuron)上發表了具劃時代意義的論文後,她還接受了一些主流報紙的採訪,隨之的負面輿論接踵而來,義憤填膺的大標題:「醫生越界了!額葉切除術死而復生!」每當科學觸及新領域時,總會有這樣的非議出現。並且,一旦我們所做的研究涉及大腦,總會有人擔心該研究會被用來給大腦做強化改造。

The gif was created from a 2012 project called Asobi by Japanese art student Yasutoki Kariya of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可能有很多人飽受失樂症的困擾,也可能有很多人可以通過在獎勵系統中植入電極來收穫快樂。但是,如果你沒有經受什麼心理痛苦的話,我不覺得那是憂鬱症。如果你的生活就是不夠好,那麼即便我再怎麼削弱25區的負面活動,也不會對你有什麼幫助。 

邁貝格講了一位病患的故事。這位女士過去曾有酗酒問題,醫生給她植入電極後,她回到家裡,什麼也不做,痴痴地等待著這些電極能給她帶來陶醉感與愉悅感。這些期待讓她徹底陷入了癱瘓狀態,邁貝格不得不向她解釋,根本沒有什麼好等的。之前的治療過程不過是將她重新帶回了現實生活。她的酗酒症狀消失了,但如果想要讓生活重回正軌的話,她還必須找點事填補戒酒之後留下的空白。

我們的神經系統生來就想要更多,想要超越我們遭遇的界限。你肯定不想只有一雙鞋子,對吧?把手術刀深入到病人的大腦內部,目的是為了修復某些損壞的部分,但是,人們總是奇怪而單純地想要刺激大腦的獎勵系統。問問專家有關成癮的事吧,你會發現許多人都想要越來越多的電流刺激他們大腦內部的這一系統。

精神病學家托馬斯·施拉弗(Thomas Schlaepfer)在經過了許多臨床實驗後,他相信,失樂症才是憂鬱症的核心症狀,而其他的一切,包括心理上的痛楚,都只是 失樂症造成的併發症。所以,只有當這些飽受憂鬱症困擾的病患的失樂症症狀緩解了,他們才能好受些。這也並不奇怪,因為慾望和享受才是我們的原動力,是我們許多認知過程的關鍵。可以這麼說,慾望推動著其他所有系統,甚至是它讓動機性行為成為可能,並促使我們朝著目標努力。

▌可口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