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開始,大衛.艾登堡(David Attenborough)開始了地球探索之旅,從拍攝紀錄片起,連續保持每年兩部作品的更新速度,用珍貴的影像帶領大家一起探索、一起旅行。 今年由於疫情的全球化蔓延,這部《大衛.艾登堡:活在我們的星球》(David Attenborough: A Life on Our Planet)上映時間一再延後。和之前唯美的紀錄片畫面不同,94歲的他,這一次他直視鏡頭,以專業博物學家的身份說出了地球與人類正在面臨的問題,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及時挽救,在特殊的2020年,這部紀錄片的出現,無疑為人類的某些行為敲響警鐘。


「因為人類的失策,導致了這場可以稱為整個近代歷史上最嚴重的污染事故。」在《大衛.艾登堡:活在我們的星球》的開場,艾登堡在車諾比地區念著獨白,曾經轟動一時的核子反應堆事故,如今依然是人類的噩夢,加之日本福島核電站的新聞,當我們沉浸在科技發展的喜悅中時,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不安的種子。
開場白後,影片以年份推進。二戰以後,隨著科技進步與局勢的穩定,世界人口開始呈現爆發式增長,大氣層含碳量的不斷增加,地球上荒野面積快速下降,人類對地球的負面影響幾乎不可逆轉。「更多的人類,意味著需要更多的土地、更多的糧食、更多的資源,而它們的來源,便是向自然世界索取,於是人類開始不斷侵占自然山野、向淡水河流和海洋要資源。」
在這場無限索取的單向遊戲中,影像記錄了真實而殘酷的景象——為了種植油棕,大量伐木工人進入印尼婆羅洲的熱帶雨林中,古老而巨大的雨林植物倒下,油棕林被種起;原本生活於此的紅毛猩猩失去家園,這與人類血緣最相近的物種,無助的爬上了僅存的一棵大樹;為了口腹之欲,人類驅船駛入公海,大量魚類開始被毫無節制的捕獲,送上餐桌。
失去人類圈養就無法自然存活的野生動物;在極地地區,由於冰川融化導致在地動物艱難生存。海洋生物污染的問題,最終成為了人類飲食的問題,種種隨之的氣候變暖、人口爆炸、無耕地可用、大氣污染……這些問題,不再是電視新聞裡的口號,艾登堡近乎赤裸地提醒我們——地球生存環境的問題,與我們每一個活生生的人息息相關。





對於之前一直都在為人們帶來地球美妙圖鑑的他來說,這一次,言語或許對許多觀看者來說過重、畫面過於血腥,因為他要做的是「為地球證言」!在指明問題後,艾登堡記錄了一些人類對大自然的彌補辦法,比如:日本健全醫療體制,控制人口增長、摩洛哥利用太陽能與風能並為歐洲提供能源、荷蘭全民自行車出行,實現低碳農業現代化、東南亞島嶼國家發展旅遊,因此限制捕魚,改善了海洋環境。
影片從車諾比的核電事故開始,到車諾比重生的森林裡結束,艾登堡用他的方式鼓勵著每一個看過影片的人——我們可能無法逆轉地球環境已出現的問題,但我們可以阻止讓一切變得更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