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輕易對焦的時代,人們為何還需要上美術館?「過去美術館藉由展覽,書寫藝術的歷史;而如今美術館應該要成為公眾聚會的處所,以及文化辯證的公共平台」,這是北師美術館給出的答案,「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觀眾不僅可以作為見證人、參與者,更要成為能動者,接受藝術家的對話或挑釁,共同在「活展覽」中共演。

漫步在展場,凝望熟悉又朦朧的顏水龍、林壽宇與林明弘
繼回望百年前臺灣近現代藝術的展覽「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成功觸發人們對於台灣美術的追慕和興趣,今年4月,北師美術館將目光延伸向臺灣近現代至當代的藝術發展,以跨歷史的手法,啟動別具一格的策展計畫「DIALOGUES跨世代對話」;北師美術館試將藝術史視為公領域,透過場館空間的劇場性,搬演歷史編撰學向人們索求的語言性、時間性、方法學,而計畫的第一檔展覽—「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正是藉此次編撰學的演述(performing),完成與觀眾共謀的藝術史編撰法。
此次展覽由藝術家林明弘、藝術史學者及策展人郭昭蘭、安靜 (Lee Ambrozy)共同合作,以三位橫跨二十世紀的臺灣藝術家為探問對象,分別為:1930年代前往東京與巴黎深造,投身工藝、設計、藝術教育與公共藝術的顏水龍(1903-1997);崛起於戰後歐洲抽象藝術環境,接著走入後繪畫性抽象的林壽宇(1933-2011);以及90年代末起,在國際當代藝術中以大尺幅的建築性介入手法,探索觀眾、地方性與傳統問題的林明弘(b.1964)。展覽標題可回溯自法國哲學家、情境主義國際創始人紀德堡1959年的同名紀錄片,借自紀德堡所領導的精神地理學,以人們漫步展覽中的身體軌跡,來啟動作品與作品之間的新連結。



不間斷的移動與停留:在作品裡貫穿另一件作品
而策展概念貫穿於展覽架構,例如拔高直上3.5公尺的林明弘〈展位〉不僅是作品,同時也是展示架構,展覽中多數作品懸掛於林明弘設計的展牆或平台之上,而非美術館白牆。展中大量運用借景、拼貼等手法,觀眾會發現自己無時無刻皆身處一位藝術家的作品環境中,凝視著另一位藝術家的作品,而觀眾不斷地移動與停留,走出個人與作品的專屬小徑。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續林壽宇(IKEA PS)」計畫的執行,舉林壽宇晚年試圖以現成物鋪排雕塑的集合體,透過陌生化的手法,取消原始功能,然而商品的面貌仍清晰可辨,策展團隊以林壽宇的草圖為基礎,以IKEA仍在生產線上的傢俱重現其作品,而在展期結束後,傢俱將重新回歸到商品系統原本的樣態。


在展覽中,觀者除了可以親臨積極投身傳統工藝文化保存與發展的顏水龍,如何將農業社會中的傳統工藝,以符合現代美學的設計,創造出介於「工業」與「工藝」的新範疇,期望將其設計的藤/竹編家具,量產化以進入國際市場,改善當時人民的生活所得;也可見林明弘和林壽宇則分別使用量產的腳踏車與傢俱,製作出〈永久銷售〉、〈墜型〉等作品,林明弘提到,「在觀察林壽宇的畫作時,注意到在這時代的藝術家,他們專注思考的問題物不再僅僅停留在作品本身,反而是放大至物件在展牆展示的過程,以及作品與建築、空間產生的關係。」當深入關注生命與作品折疊在同一時空中,台灣美術史的詮釋與閱讀即有了複數的可能,面對全球化的世界,我們便有機會以篤定的語言,說出屬於這片土地上的故事。

《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顏水龍、林壽宇、林明弘、郭昭蘭、安靜
展期:2021.04.24-2021.07.25 週二至週日10:00–18:00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 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