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讀衣》當代藝術家董陽孜以「至大無外」作為終章:用文字藝術推創時尚設計的文化力|cacao 可口雜誌

「我這一代是以中文為主,最重要的是我們中華文化的文字做為橋樑,我希望你們珍惜這個文字與語感。文字它有它的功能性和藝術性。」並將書法的傳統形象以「文字藝術」這四字來翻轉。《讀衣》藝術時尚跨界展在今年邁入第五屆作為終章。開幕記者會上,當代藝術家暨《讀衣》策展人董陽孜老師如此勉勵後輩晚生,只要我們今天還寫正體字、還講中文,我們就一直包容在這個文化裡面。共同策展人暨創意總監馮亞敏因為董老師的起心動念,一起投入用文字藝術來挑戰時尚的跨界展。五位參展服裝設計師陳劭彥、周裕穎、蔡宜芬、詹朴、齊振涵,用我們最熟悉的文字語言為時尚作變化,其中能見《讀衣》蘊含深厚的文化基礎,給時尚一個創意的底氣!

從左至右:服裝設計師陳劭彥、周裕穎、共同策展人暨創意總監馮亞敏、策展人董陽孜老師、服裝設計師蔡宜芬、詹朴、齊振涵。|photo by 汪德範

一個從觀展者到策展者角色——共同策展人暨創意總監馮亞敏,從《讀衣》第三屆加入至今第五屆分外有感,如何在每一屆保留董老師的脈絡,與其每一屆參與的設計師們各自的想法去做組織規劃,考驗共同策展人的細膩與恆心。她與我們聊到今年的展覽,其實兩年前就開始籌備,也因為疫情的關係,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討論,讓更多的意見進入。也在最後一屆實踐了董老師東方印花布文字設計計畫,因為多次的參與,這次這些畫布設計出來得更有味道。

馮亞敏覺得董老師非常的勇敢,就像董老師所說:「文字它有功能性和藝術性,那我們只會應用而不知道它的藝術性,太可惜了,所以我用文字與線條來推創時尚。」馮亞敏也認為國家在建立時尚創意發展的時候,是需要文化基礎,這是她的定位。也就是常常有人在講認識自己、做自己,但是怎麼了解自己、做自己,就是必須了解自己的文化。文字語言是一個最輕便的配備,所以當時董老師有這個想法,用文字藝術來挑戰時尚的時候,馮亞敏非常的開心所以加入了。時尚能用我們最輕便的文字語言來做變化,也是最容易更新的,董老師用《讀衣》讓時尚在台灣聚焦,因為董老師能夠舉重幫時尚這個產業,用力舉起來。

《讀衣》策展人董陽孜老師與共同策展人暨創意總監馮亞敏於「東方文字藝術印花布」前合影。|photo by 汪德範

今年的展覽當初在策畫上,馮亞敏認為策展團隊很重要,就算她認為她的主團隊「團團創新社」可以把事情都做好,她還是希望在現今這個時代,要能多找一些有才華、想法的人或團隊一起合作。她舉例很欣賞「草字頭」創辦人黃偉倫 ,當初與他合作就是看中「草字頭」在策展的觀念環境裡面是較年輕、大膽的;另外在製作最終回的紀錄片上,馮亞敏覺得時尚紀錄片跟一般紀錄片是很不一樣的,因為時尚紀錄本來就是很新的事情、因為每一季變化很大,兩個月三個月都會有一個變化,所以她也認為《讀衣》的紀錄片也要作到新思維與創新,於是特別找年輕的團隊來執行,導演程紀皓就是最好的紀錄者。紀錄片中看服裝設計師們的創作過程,成為一趟各自自我的尋根之旅;視覺設計找來以「壽山動物園」形象識別,獲2020金點設計獎的博物映項的彭冠傑執行。本屆《讀衣》主視覺以活潑奔放的桃紅渲染,營造視覺張力,主展場則以飛舞的筆墨線條烘襯氣場,圍塑出五大服裝展區,與幅寬近八米的『至大無外』字相呼應。

在這屆的《讀衣》,馮亞敏也用她從事多年精品代理、採購的專業時尚角度,給予服裝設計師齊振涵很高的評價,因為他在印花布的設計上做了很大的突破。馮亞敏覺得《讀衣》五屆以來,讓文化創意的人才進入時尚產業、時尚產業的跟文化創意的人做結合,策展團隊就是要找出共同的語言。同時這次的論壇,也是從文化創意人才跟文化創意媒體的人,同時跟時尚媒體的人一起做論壇,就是這樣才會為文化與時尚有一個不一樣的發展。

══《讀衣》華山展覽現場══

服裝設計師陳劭彥

陳劭彥:這次「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為創作主軸。我很喜歡這句話是因為它有三個不同階段,字面上一直重複那個山字,有種律動感,也可以呼應到書法裡面虛跟實這件事情,也有書法水墨暈染的感覺,所以我就是利用不同的大大小小的山形去表現;在布料上也用紗的透光性,去塑造層次堆疊的感覺,來表現山這句話的意境,比如說像藍色這套的話,我想像它是一幅畫,董老師的字的形狀的輪廓剪下來在上面這樣子,結構之後它就變成自然垂綴的一個狀態。另外這套黑色洋裝,就是把老師的字剪下來,做好幾次的堆疊,利用它自然的狀態去呈現出那種層次感。粉紅色這套,就想要表現一個大的領子的感覺,由小的山形,因為董老師的字裡面都會有一個人字,所以我覺得這個人可能有除了人跟大自然的關係,也可能有人跟衣服的關係,所以在領子上利用董老師的山字去變形,延伸出一些我們的pattern,藉由層次堆疊塑造出迷彩的感覺,再利用線條去做裝飾,讓它有點像是山裡面的一些小碎物。

服裝設計師周裕穎

photo by 汪德範

周裕穎:這次最後一次參展,我希望用全白來帶一個表現,但希望它在一個黑的環境它的質感就出來。兩個重點,第一個是我希望呈現像夢境、夢幻,所以特別用了這個蓄光劑,讓白天晚上來看是不同的感官感受,上面的花其實是大家辦公室就可以拿到的包裝的氣泡帶,這些都是用氣泡袋一個一個手工去做的,上面的珠珠、拷克線都是我們辦公室不要的東西重新組成。有一套是收集來的二手牛仔外套重新解構、塗漆,變成裡面的外套;另外這套上面的花朵,它其實用辦公室常見的包裝A4紙袋、很多裝衣服的袋子重新去把它做成這樣的花朵。最旁邊一套,你能看到是用綁東西的尼龍繩、菜市場在用的尼龍繩,把它組合在一起。這一次我還是針對永續時尚的概念,全部是用廢棄物製成。這次的花我就做了超過兩千一百朵,上面的塗螢光劑也是一層一層上去的,像是寫書法需要一層一層這樣把顏色添加上去,所以上面看到這些所有的輪廓線條,其實花費大量的人力手工在做的。

服裝設計師蔡宜芬

蔡宜芬:這次董老師給的題目是「至大無外」。這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現實」是因為自己本身信仰的關係,我的直覺是想到這句話,我覺得世界的本質是由很小很小的物質組成,所以我希望它是一幅像宇宙一樣的畫,然後每一個小小的星球,你細看是由很小的物質去組成,那遠看的話它就是一個很宏觀的大世界,那在創作上我們刻意強調手做感,是有一些可愛跟童趣的,有別於我之前讀衣的創作黑灰白比較多,希望這次可以用比較多顏色去呈現。

服裝設計師詹朴

詹朴:呼應主題的「至大無外」,因為湍流這個字其實也很像水流或氣流的一種狀態,可能很多時候我們在看很小的溪流,感受到某個漩渦,拉遠拉大來看,它可能只是另外一次的浪起浪落,它可能是大海裡面的一小塊,它可能山峰中或是氣流中的一小塊,那其實有點呼應到這個我們感受到有點焦慮動盪的年代。也許我們身處在這一兩年比較複雜混亂的時期,可是如果拉遠拉大來看,因應了很多不同的時代,很多不好的事情它終究會過去,另外一次的時代的流轉,另外一次的浪起浪落。對我來說水墨的線條拉遠拉大來看,我們也能看到清楚的字義,可以看到完整的湍流兩個字,可是放很大的時候感受的卻是強烈的筆促或是墨點。

六年前遇到董老師的時候,她說,她很希望水墨線條東方的元素,可以開發出屬於自己的布料,隨著我們擁有更多不同的紡織的經驗跟資源之後,這一次就很想完成董老師的期待,用老師的線條與字,開發出好幾組不同的布料。這次用了好多種不同的織品技法,也有原本就用的針織、數位印花,除此之外我們開發了不同半立體的刺繡替花,或是立體的塑針替花,我們用不同的織品來呈現線條的濃淡、筆促,然後做成可以無限循環的圖樣,這樣它之後可以衍伸成不只是在場的七套而是十幾套,它可以變成龐大的系列,印用在不同的單品上,也許是口罩、帽子或更多的配件項。這個主題董老師最初的想法,就是用水墨之美讓大家可以記住、可以應用、可以跨界的結合,很希望這一切都可以繼續下去,也許現在都只是在途中而已。

服裝設計師齊振涵

齊振涵:這一次我還是跟董老師提出來,重新想體驗一下「無」這個字的感覺,董老師提的這個新的「無」字,它有點像是太空劇,有點像是幽浮、太空船,乘載一些文化,去向未知探索一些事情,整個概念像是太空人的造型。對於「無」的想法、世界新的想像,我把董老師的字重新拆解出來,變成像是迷彩的布花,我一直覺得書法這樣的文化,不去做一些轉化很可惜,所以這次我就用一些比較當代手法去把它放在上面。

由主展區過渡至副展區,一座佔據視線的S型架,展示了30幅由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學生創作的印花作品。沿著S型架的兩側,安置了數張僅容單人體驗的習字桌,暗示了書寫不在於空間大小,在於此心。於此,在這裡能見到「草字頭」發揮巧思設計多串小水桶的掛置S型架上,每一位體驗者都能拎著水桶到座位上,將毛筆書寫變得輕鬆好玩。

我們最後問馮亞敏,如果讓她書寫一句話,作為下半年的期許是什麼字?馮亞敏這樣聊起:應該是「專注」,我覺得專注對我來講,是內心的演變過來的。專注對我來講是很重要的,對任何事情的專注執著都在我的腦子裡面,誰都影響不了我。「專注」不是訓練,而是你要把你人生裡面不要的去掉。所以不要畏懼,就是要專注活出自己。社交媒體太多的種種干擾,有時候等你回過頭再去看那些內容其實很空,我認為唯有專注才是最重要的事,要有專注的定力。在過自己人生的時候,一定要做一些規劃。

今年《讀衣》的主視覺是桃紅色,在經歷這波疫情之下給人撫慰人心的安慰。《讀衣》的終章,不是遺忘,是帶著董老師一再耕耘的文字力量,帶著它持續向上。馮亞敏也希望在觀展後,大家能帶走「希望」,希望大家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也可以作創作,在創意這塊,大家應該要有本事自己做創意。

《讀衣》

展期:2021/5/8(六)-5/23(日) 11:00-19:00|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紅磚區西一和西二館(臨北平東路與杭州北路口)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