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夏日天空的那匹紅馬》演員李亞臻:「每個職業都有它說故事的方法,演員只是其中之一。」|cacao 可口

「我覺得演員不是個能隨便能說出來的頭銜。它需要很紮實的基礎甚至認證,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自稱演員。我尊重這個職業,因為它讓我變得更豐富。」

用「豐富」形容表演帶給李亞臻的收穫,是再貼切不過。早在國三考華岡藝校時,她便為了增加才藝表演項目的記憶點而去學造型氣球,由於想拍動作戲,後來也學了拳擊;而在拍攝《夏日天空的那匹紅馬》期間,張作驥導演給的建議又讓她開始學粵語,現在聽說書寫都已經有一定的程度。

想養匹馬、想養隻狐狸、喜歡看F1,希望將來有機會演出騎馬戲或賽車戲,這是李亞臻。儘管《夏日天空的那匹紅馬》只是她第二部領銜主演的長片,但在《粽邪》之前,她便已經累積了近三十部的學生製片作品。「會成為演員,應該歸功給我的父親。」和許多人童年看電視會幻想自己是螢幕中的主角一樣,她在當時也說過自己長大後要當演員。然而,李亞臻的父親沒把那看作小孩子的童言童語,而是自那時起便持續替她蒐集報考藝校的資料。「後來在我國三不知道該怎麼填志願的時候,他拿出一疊資料問我要不要試試看——明明連我自己都沒印象了。」

華岡藝校戲劇科是她的起點,開始演出電影後也仍在腦動劇團擔任固定班底,磨練基礎。不過,在高中時期詮釋某個角色時有些曲折,於是高中老師鼓勵她多接觸表演外的事情,要是日後確認本心再轉回來也不遲,她在大學便選了與戲劇無關的專業,「我第二喜歡的就是吃,所以選擇了餐飲。」

學一學卻發現,桌上擺的還是戲劇類的課本——於是她開始找學生製片,學跟舞台不同的影像類表演。演員的生命,終於又再度串接起來。

「《夏日天空的那匹紅馬》是一個少女找生父,或一家人之中忽然闖入一個少女的故事。」所有人都在追尋愛、追尋光明,這是李亞臻給新作的描述。不過,「少女找生父」和「一家人中闖入一個少女」是兩個不同視角,哪一個又更精確點?

其實我還沒看過剪輯後的正片。李亞臻說她在拍攝時習慣把整個狀態投入角色,相信當下角色的感覺及心境。是故,調整表演的想法往往都發生在劇院裡(編按:本文採訪時間早於11/7金馬影展首映場),那可能是角色轉換、臉部角度的改進。「拍攝當下,我只會注意現在使用的鏡頭的焦距,可以作表演的區域有多廣,其餘都交給角色。」

不讓自己有多餘的想法。也許非得如此,才能更好地處理導演的想像。「張導的世界有非常多故事,他也會出奇不意地給新東西。有時他會跳脫故事線,搞得演員有時因為角色變化發展出不同調性的節奏,不過我每次都很期待他突如其來的指令。」

李亞臻說,《夏日》的女主角謝卉臻心境在某些時刻和真實生活中的她很像,「張導的觀察力是一流的,甚至能觀察到妳自己也沒有發現的那一面。但我反而會硬是把角色寫成不是自己,好清楚導演要的方向。」即便瞭解導演的要求,李亞臻有時也會故意作出差異,這是因為她知道張導喜歡選擇,越多的選項,越能從既定的劇本引燃火花。

《夏日天空的那匹紅馬》劇照。

「我幫謝卉臻作的角色功課是在森林裡迷路——在差不多清晨五點鐘左右,白天與黑夜的交叉點迷路。」然而在正式演出時,她卻發現自己身處無光的海溝。追尋,這個字面上頗具浪漫色彩的詞彙,一旦被用來指涉謝卉臻的狀態,只能還原回物理性的行動。「不知道盡頭在哪,只能害怕膽怯地拼命往前游,分不清楚上下,左右,心裡一直有無力感。」

之後能在角色找到出路,全因為把自己放開,讓身體引力帶動——知道自己是往上游的,知道自己能採用微微的俯角,將角色從近乎絕望的追尋中拉出來,「但我不知道謝卉臻有沒有放開。到最後,她好像還是牢牢抓著什麼東西。

「我對她有點虧欠感。那真的是滿痛的。」

《夏日》的故事發生在夏天,李亞臻則形容,它是一個四季的故事。不只是現實中拍攝了四季,情感流動也如四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最後是涼颼颼的。

「對我來說,這部片有十二季,而我的體感永遠處於冬天。」她笑著說,那是內心痛,而拍這部片還有外部痛——由於背景要求,即使寒流來襲,演員依然要夏裝上陣,作出溽暑難耐冒汗的樣子,而謝卉臻又是一個無時不刻都在騎腳踏車的角色,「一面要說服自己天氣炎熱,一面又要在心裡抱怨路人幹嘛大熱天裡還穿厚衣服,好讓整個表演符合角色的心境。有點自溺自虐,這就是演員吧!拍《夏日天空的那匹紅馬》,真的帶來很多既痛苦又開心的回憶。」

《夏日天空的那匹紅馬》劇照。

「未來我想成為不畏美醜的演員。安藤櫻是我的偶像,她無論角色有多邋遢、多糟踏自己,都是最美的時刻。」醜到爆就是最美——聽起矛盾,但李亞臻解釋,那就是一種最可以呈現角色真實的態度,因為你已經活在角色的人生裡,知道他從出生那一刻起,經歷過的所有事情。她認為,這是對演員這份職業應有的尊重。

「我也希望能拍粵語片。」什麼類型的粵語片?「《重慶森林》啊!」

她喜歡《重慶森林》裡的王菲,這點不讓人意外,但李亞臻也愛《旺角卡門》裡的烏蠅,一個由張學友飾演的性格火爆,妄想成名的小混混。當然,還有張曼玉和張國榮,尤其後者在《阿飛正傳》、《春光乍洩》的演出。

「他們的表演有一定的方向和技術,但在攝影機前絕不會透漏任何底細,不讓你察覺到技術的存在,而是用角色的內心去帶動技術。他們完全曉得什麼角度對角色有幫助,什麼時候該舉起手,什麼時候手指要微微的抽搐——這很吸引我,是我羨慕的專業。」

近期,李亞臻在Youtube個人頻道上發表了短片作品《》,對於自己下一步是否要往其他領域發展,她答道角色的集成來自於幕前幕後的瞭解,需要很多知識、基礎才能成為角色。如打光,如果不知道燈具照射的角度將產生什麼情緒效果,就無法作出真正的表演。導演工作也好,攝影燈光工作也罷,都是多多益善。

「我也想像過自己老了還在演戲,但現在還不想把話說死。」她說:「我喜歡說故事,也喜歡聽人講故事,但每個職業都可以以它獨特的方式達成這個目標,演員只是其中之一。」

「我不知道我之後說故事的方法是什麼,但什麼都可以做做看。」

▌採訪報導:康樂|圖片提供:SimpleView 簡單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