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獲得成功,有恆毅力還不夠,你需要的是盡責的責任心|cacao 可口雜誌

社會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在2013年TED演講中,主張磨鍊學生的恆毅力,可以讓他們頑強地解決難題、提高他們的在校表現,甚至是彌合長期存在的教育差距。當時,這股「恆毅力」(Grit)之說無處不在,它預示著成功,既可以被衡量也可以被提高。關於恆毅力的作用,她最有力的說法尚未得到證實。自從開始這項研究十年後,人們卻仍未找到意志力確實有用的證據。人格心理學家已經提出了一個看似相似的概念——盡責。

社會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在2013年TED演講中,主張磨鍊學生的恆毅力。

常常會聽到許多人用恆毅力無所不在的口號成功吸引人!達克沃斯多年來一直強調它的重要性,她說:我在實驗室發現,這種測量方式比智商、SAT分數、身體素質和其他無數項測試都要好,它可以幫助我們預知哪些人在某些情況下會成功。在她2016年的暢銷書《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說明她長期研究成就的科學,發現創造卓越成就的關鍵不是天賦,而是「恆毅力」──對目標長期的熱情與堅持。更重要的是,恆毅力不像天分無法改變,是可以由自己掌控、刻意練習得來的特質,達克沃斯因此獲得被譽為「天才獎」的麥克阿瑟獎。

在達克沃斯的網站上,你只需要填寫一個包含十項內容的評分量表,就可以在三分鐘內測測出自己的恆毅力值,比如:我有始有終、我很勤奮,且從不放棄、我的興趣每年都在變化,以及我很難對需要幾個月才能完成的項目保持專注。對於每一個問題,你都要選擇「非常像我」、「一點也不像我」或是介於兩者之間。完成後,網站就會給出你的恆毅力值評分。在這個測試中,會同時對兩種不同的恆毅力子因素進行測評:耐性,即人們在面對挑戰時不會氣餒的程度,以及興趣的穩定性。在TED演講中,她認為恆毅力對於面臨輟學風險的孩子來說更為重要——這意味著恆毅力不僅對那些尋求在極具挑戰性的環境。達克沃斯也和同事們試圖將個人的恆毅力值,與不同的生活結果聯繫起來,進而觀察恆毅力是否比其他更成熟的衡量標準更能預示成功。例如,在2014 年的一篇重要論文中,達克沃斯和她的同事對西點軍校學員、芝加哥公立學校的高中三年級學生和其他人進行了在線抽樣,發現正如論文標題所說的那樣:恆毅力預示著人們在軍隊、工作場所、學校和婚姻中會更為堅定。

媒體報導與名人效應,讓達克沃斯的書一直很暢銷。當時,歐巴馬政府教育部對恆毅力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2015年加州的一些學校已經開始給學生的恆毅力值打分。然而,達克沃斯似乎從未明確表示過自己發現任何一種增加恆毅力的可靠方法。例如在TED演講中,她說:家長和老師們幾乎每天都會問我,如何培養孩子的恆毅力?怎樣做才能讓孩子養成可靠的職業道德?如何讓他們保持長期的動力?說實話,我也不知道。

關於恆毅力的作用,她最有力的說法尚未得到證實。自從開始這項研究,已經過去了十幾個年頭,人們卻仍未找到恆毅力確實有用的證據。她常告訴人們恆毅力能告訴我們許多未知的東西,而且是可以被提高的。正如達克沃思和同事們在他們的第一篇關於恆毅力的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人格心理學家已經提出了一個看似相似的概念——盡責。

「OCEAN」海洋人格模型

盡責性是「OCEAN」海洋人格模型的一個組成部分,根據該模型,我們都有五大相當不言自明的可測量特徵:該模型對人格心理學來說意義重大,因為它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研究人員隨後開始調查這五大特徵的變化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先天決定的或是後天造成的。2015年的一項薈萃分析表明,遺傳因素大約佔40%,環境因素佔60%。這也解釋了各種特質與在工作、人際關係和其他環境中的成功是否相關,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有關。達克沃思似乎很早就已經意識到,如果說,被人們認為暗示著學生在校表現的恆毅力值僅佔盡責性的三分之一時,它可能就沒那麼重要了。

幾乎從來沒有文獻支持恆毅力比盡責性更有用,或是恆毅力在軍事訓練、生理機能中的表現已遠遠不能用傳統方式來測量。達克沃斯曾說過,恆毅力比那些更古老、更成熟的衡量標準更重要,但這很難得到佐證。在她所列舉的例子中,恆毅力的預測作用並沒有與其最明顯的競爭對手——盡責性相比,也沒有表現得比傳統衡量標準更好。

改革派的心理學家馬庫斯.克雷德(Marcus Crede)和他的同事,在2017年發表《恆毅力的紛擾》(Much Ado About Grit)的薈萃分析。他把批評該領域中可疑的發現作為自己的使命,並對教育和工作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他們認為恆毅力和盡責性似乎衡量的是同一種基本概念。因此,也就是說,如果達克沃思發表的研究表明,盡責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測學術成功,那麼其他研究人員肯定會翻白眼說我們早就知道了。

達克沃斯通過一個吸引人的「恆毅力」(Grit)提出了一個看似新的概念,她不反對把恆毅力看作是盡責家庭的一員,但它確實具有獨立的預測能力。這並不是說盡責性在人的一生中會保持不變。她仍然覺得「恆毅力」這些特質不可能一夜之間改變,但長期努力一定有用。克雷德和他的同事們對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一旦盡責性被考慮在內,恆毅力就不能預示學習成績的好壞了,而「堅持不懈的努力」這一子因素,確實可以給取得好成績提供推動力。這意味著,在預示學習成績方面部分恆毅力值會比傳統的盡責性略佔優勢。

對於貧窮的孩子來說,專注於恆毅力可能是不公平的

2020年7月,《社會心理與人格科學》研究人員對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美國人進行了調查,發現這項研究是第一次對具有代表性的樣本進行恆毅力值分析。產出的觀點:儘管恆毅力在某些非常具體的領域可能是有用的,但從廣義上講,它並不是預測誰會成功誰不會成功的特別有用的概念。恆毅力的概念之所以流行,大概是因為它誘人的承諾讓我們可以省去很多麻煩。要想解決兒童生活中不公平問題,就需要制定更大且更有雄心的再分配社會計劃,相比之下,恆毅力宣傳則成了一種權宜之計。

於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就出現了:這是學校應該關注的事情嗎?學校管理者好像並不缺少其他選擇。正如克雷德在薈萃分析中指出的那樣:學習技巧、學習習慣、適應大學生活和上課出勤率等與學習成績和記憶力的關係遠遠大於恆毅力,而且有可靠的證據表明,干預措施可以提高學生對這些概念的支持度(尤其是學習技巧和習慣)。所有這些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理由,讓我們去質疑恆毅力教育,或是任何形式的努力方式,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教育不平等尖銳問題。

▌整理報導:Bohe H.